中國稀土之父:用絕技讓中國稀土暴漲10000倍...

京港台:2025-8-12 11:10| 來源:歷俠聽說 | 評論( 22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稀土之父:用絕技讓中國稀土暴漲10000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在全球高科技版圖上,有一種看不見卻能決定國運的戰略資源——稀土。

  它是戰機的「神經」、新能源汽車的「血液」、智能手機的「靈魂」。

  曾經,中國雖擁有全球最多稀土,卻因技術落後,被迫低價賣出、高價買回,屈辱了數十年。

  一位科學家用畢生心血打破封鎖,讓中國從受制於人變為全球主宰,他就是「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

  他用一絕技,讓中國稀土暴漲10000倍!你知道他是怎樣做到的嗎?

  

  資源被賤賣的屈辱年代

  稀土,這個名字聽起來普通,實際上卻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

  它包含17種珍貴化學元素,能讓戰鬥機隱身、導彈制導更精準、汽車尾氣凈化更高效、電子設備性能更強大。

  可以說,少了稀土,全球高科技產業立刻陷入癱瘓。

  上世紀中葉,中國是世界上稀土儲量最豐富的國家,資源儲備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諷刺的是,當時的我們並不能把這些資源轉化為真正的科技優勢。

  原因很簡單——缺乏稀土分離提純的核心技術。

  沒有高純度稀土,再多的資源也只能算是「原石」,無法直接用在高精尖製造中。

  於是,尷尬的局面出現了:中國只能以低得驚人的價格,把稀土原料出口到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

  而這些國家利用掌握的提純工藝,將原料變成高純度的稀土產品,再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賣回中國。

  

  就這樣,我們的稀土被貼上了「白菜價」標籤,利潤全被外國企業賺走。

  這種局面讓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長期處於底層。

  稀土提純技術被西方嚴密封鎖,相關工藝專利掌握在少數幾家跨國巨頭手裡,即便花高價購買,他們也不會輕易轉讓。

  這種技術卡脖子的痛苦,正如今天的晶元危機一樣,讓中國高科技產業處處受限。

  

  在那個年代,全球稀土市場幾乎被美日法三國壟斷。

  他們不僅控制了價格,還能通過「斷供」威脅依賴稀土的國家。

  很多中國科研人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苦於沒有突破口。

  直到一個人出現,他的到來,讓整個格局在幾十年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誓破技術封鎖

  徐光憲,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聰穎好學。

  13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家庭驟然陷入困境,但他並未放棄求學之路,靠勤工儉學完成學業,並考入上海交通大學。

  正是在這裡,他遇見了同樣熱愛化學的高小霞,兩人後來成為彼此一生的伴侶。

  1940年代末,為了接觸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徐光憲決定赴美深造。

  

  他先行一步到美國攻讀量子化學博士,僅用兩年半時間便完成學業,還成為學校助教,拿到當時相當優渥的年薪1800美元。

  高小霞隨後也赴美,兩人在異國重聚。

  然而,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與中國關係急轉直下,一紙法案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

  法案生效前的半年時間,是他們唯一的機會。

  

  面對優厚的待遇與先進的科研環境,他們毅然選擇回國。

  這個決定意味著放棄安穩生活,投入到設備落後、條件艱苦的科研環境中。

  但徐光憲心裡很清楚,祖國更需要他。

  回國后,他發現量子化學暫時無法在國內應用,便毫不猶豫地轉向國家急需的放射化學研究。

  1950年代,他推動開設物理化學、物質結構等課程,編寫教材,培養出中國第一批放射化學人才。

  

  1956年,他又轉入核燃料萃取化學領域,逐漸積累了分離複雜元素的經驗。

  1972年,國家下達緊急任務——分離鐠和釹這兩種化學性質極為接近的稀土元素。

  當時,這項技術被外國壟斷,且是製造先進光學和磁性材料的關鍵。

  徐光憲憑藉多年核燃料分離經驗,創新提出「串級萃取理論」,並在實驗室中成功實現99.99%純度的分離。

  這一理論不僅填補了中國稀土技術空白,還為工業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中國稀土稱霸世界

  科研成果必須落地,才能真正改變格局。為了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徐光憲帶領團隊在上海躍龍廠展開試產。

  經過無數次調試和優化,「串級萃取技術」終於在工業生產中取得巨大成功,產出的高純度稀土質量穩定,成本低廉。

  消息傳出,整個行業為之震動,徐光憲也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

  

  與很多科研人員選擇將成果封存不同,徐光憲主張「科研為國,不為一己私利」。

  他發起「全國萃取講習班」,無償向各地稀土企業公開核心技術,並親自培訓技術人員。

  結果,中國各地的稀土工廠在短時間內普遍實現高效提純,生產能力直線上升。

  國際市場很快感受到了衝擊。中國稀土產品大量出口,價格比美日法等國低得多,直接導致它們的壟斷體系崩潰。

  

  美國、日本、法國的多家稀土巨頭破產或被迫與中國合作。

  從此,中國不僅在稀土產量上穩居世界第一,還在價格和供應上擁有了絕對話語權。

  然而,快速崛起也帶來隱憂。

  由於缺乏行業監管,國內廠商開始互相壓價搶單,導致稀土價格從高位跌到「白菜價」。

  與此同時,過度開採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看到這種局面,85歲的徐光憲依然站出來,聯合14位院士向國家上書,呼籲保護資源、限制出口、穩定價格。

  國家採納了建議,出台政策控制開採總量、提高出口門檻,使稀土價格逐步回歸合理水平。

  到21世紀,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稀土產業鏈全覆蓋的國家,出口量佔全球90%以上。

  美國在重稀土分離技術上落後中國20年,日本成本是中國的3倍多,德國汽車產業因稀土短缺一度面臨停產。

  稀土這張「王牌」,徹底改變了中國在國際談判桌上的姿態。

  

  結語

  徐光憲的一生,是科技報國的縮影。他用智慧和執著,打破了西方對稀土提純技術的壟斷,讓中國從「資源大國」躍升為「技術強國」。

  他不為私利,甘願無償分享成果,讓整個國家受益;他未雨綢繆,在產業盛世之時呼籲保護資源,避免重蹈覆轍。

  今天,中國稀土產業鏈的完整布局、在國際市場的絕對優勢,正是他和無數科研工作者接力奮鬥的成果。

  在未來的全球博弈中,這張稀土「王牌」仍將是中國的底氣與籌碼。

  而徐光憲的精神,也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去攀登屬於中國的科技高峰。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5: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