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學生抱怨中國學生太多引議 全班就我講英文

京港台:2025-8-12 05:02| 來源:華人生活網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白人學生抱怨中國學生太多引議 全班就我講英文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日,一則關於中國留學生課堂表現的帖子在多個社交平台刷屏,點燃了公眾對「留學生擺爛」現象的激烈討論。發帖人稱,在一次課程項目中,小組中的幾位中國同學幾乎全程沉默,展示環節機械念稿、邏輯混亂,甚至無法完成最基礎的英文表達。

  更有評論指出,有人直接複製 ChatGPT 生成的內容上台念稿,連提示語都沒刪除;有人不會用英文交流,只能微笑回應;更誇張的是,有人乾脆在課堂上對教授講中文。

  

  這條帖文猶如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引發大量共鳴。一時間,諸如「留學生只為拿文憑,不參與課程」的指責甚囂塵上。而事件背後,確實反映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中國留學生正陷入「語言逃避」的困境。

  據相關調查,近半數中國留學生在參與小組作業時,會優先選擇與同胞組隊,以降低溝通壓力。然而,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有效,卻往往導致語言能力原地踏步,失去了與本地學生文化碰撞、思維磨合的機會。

  

  墨爾本大學就曾爆出類似爭議。一位名叫 Harry 的澳洲學生在一門經濟學課程中發現,全班近九成都是中國留學生,連助教都是中國人。他表示,課堂討論幾乎全程中文進行,他「像個局外人」,最終選擇退課。這一事件雖屬個例,卻折射出澳洲部分熱門專業「中文教學常態化」的現實。

  更有傳言稱,一些課程為了照顧中國留學生,已悄然默認中文為主導語言,英文淪為「裝飾」。「在英語國家,課堂語言竟變成中文」,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引發了不少本地學生和教育者的憂慮。

  

  而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接觸不到外國學生業界出不到外國教授,也出現了出國留學只是換了個「國家」上課的尷尬局面。

  

  澳洲知名移民政策顧問 Abul Rizvi 曾指出:「高校對國際學生學費依賴過重,語言門檻早已形同虛設。」 為了招收更多留學生,部分高校對語言要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入學容易,課程壓力有限,甚至默許學生使用中文完成任務。

  這不僅損害了教育質量,更讓所謂「國際化教育」淪為形式主義。一位本地教師坦言:「課堂像變成了文化飛地,教育的交流價值被完全掏空。」

  留學的意義,原本不僅僅是鍍金的文憑,更應是一次語言淬鍊、文化磨合與自我重建的旅程。

  但當越來越多中國學生把留學當作「海外應試」,當課堂變成「國內延伸」,我們是否該問一句:你花幾十萬留學,到底在學什麼?

  歸根結底,語言不是最大的問題,態度才是。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英文差」,而是「我們是否願意去說,去練,去犯錯,去堅持」。

  與其對批評感到憤怒,不如反思我們是否正用沉默親手把自己推向邊緣。融入不是一廂情願,而是需要主動邁出的一步。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2: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