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機器人子宮」1年內面世,定價10萬?

京港台:2025-8-11 19:40| 來源:丁香園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全球首個「機器人子宮」1年內面世,定價10萬?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全球首個孕育機器人要來了?

  國內某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張其峰稱,他們正在研發全球首個孕育機器人。這套系統模擬了子宮環境,還裝進仿人類的機器人體內,能讓「機器人媽媽」從懷孕到分娩全流程復刻人類體驗。[1]

  張其峰還非常肯定地給出了時間和價格:「樣機」一年內推出,定價不超過 10 萬元。

  這條消息很快衝上了熱搜第一。如果「全球首個孕育機器人」真的來了,那絕對是科學發展中,極其、非常、萬分重要的里程碑。

  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電影製片人:人造子宮工廠來了!

  全球科學家:我們還在做動物試驗...

  宣稱人造子宮來了,張其峰也不是第一個。

  2022 年,一段 8 分鐘的短片引發全球熱議,葉門的一位分子生物學家兼電影製片人 Hashem Al-Ghaili,發布了「人造子宮工廠」概念視頻。

  他把這個工廠稱作「Ectolife」,希望「幫助女性避免分娩之痛,解決生孩子的各種問題」。

  Hashem Al-Ghaili 聲稱,Ectolife 基於 「超過 50 年的開創性科學研究」,8 分鐘短片全面展示了它的強大功能:75 個最先進的實驗室,每個有多達 400 個人造子宮,每年可以孵化 30,000 名嬰兒。

  視頻科技感拉滿、藍圖驚世駭俗,但這只是概念片,「超過 50 年的開創性科學研究」,都還在動物試驗階段。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人造子宮」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1923 年,生理學家霍爾丹在劍橋大學開展了一次「體外發育」(Ectogenesis)的全面討論,認為人類在 21 世紀將不再遵從原始的本能生兒育女,70% 的嬰兒來自「體外發育」。

  縱觀近年全球範圍內的「人造子宮」研究,費城兒童醫院(CHOP)是「人造子宮」的先驅,EXTEND 是其在研多年的「人造子宮」系統。2017 年,CHOP 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宣布完成了對在生理上相當於妊娠 23/24 周的人類胎兒的胎羊的情況監測。

  胎羊的產前肺部發育與人類非常相似,是此類活體試驗的優選動物。胎羊從母體子宮轉移到模擬產前充滿液體環境的 EXTEND 內,成功發育了 28 天。

  世界各國還有許多殊途同歸的研究。例如密歇根大學的裝置為「人造胎盤」,試驗胎羊成功存活並在 16 天內發育出了肺和大腦的功能。[2]

  「人造子宮」的概念,和國外部分團隊展示的模型,都充滿了科幻感。

  而在上圖這個誇張的模型之後,埃因霍芬大學後續的研究卻非常腳踏實地。他們將重點放在了對極早產兒的救治研究,建立了圍產期生命支持夥伴體系。根據他們專家團隊的介紹,在十年內有可能通過孵化器 2.0 顯著提高極早產兒的生存機會和生活質量。[3]

  去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群醫生曾公開表示,他們自籌經費,完成了世界首例「去 ECMO 人造子宮」試驗,消息引發了極大關注,「男性懷孕或成現實」因此也衝上了當時的微博熱搜。[4]

  該團隊的突破在於沒有把國外人造子宮動物實驗都採用的 ECMO 當成理所應當,而是直接讓母體給體外的胎兒直接提供支持,避免 ECMO 帶來的的高成本和副作用。

  團隊選用了一隻離分娩還有一個月的母羊,將胎羊從母體子宮取出,放置到人工羊水中,分離出臍帶動、靜脈,與母體建立並體循環,靠母體維持胎羊的生命體征。試驗進行一個小時,胎羊生命體征一切正常,研究者便將臍帶徹底離斷,將胎羊放置於盛滿人工羊水的恆溫箱內。最終,胎羊成功存活 90 分鐘。

  這就是初步成功的世界首例「去 ECMO 人造子宮」,很顯然試驗根本沒有到可以「機器人代孕」的水平,它的重要性在於驗證了「去 ECMO」的理念可行。[4]

  據公開資料,該團隊是當時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研究「人造子宮」的團隊,團隊領導者趙高峰主任曾公開表示,這項技術目前更重要的功能,是滿足目前生殖醫學的需要、解決臨床上如何在胎兒時期進行治療的真實問題。

  人造子宮要真的發展成熟,第一階段是全球都在研究的 ECMO 人造子宮,第二階段是去 ECMO 的人造子宮,第三階段是實現胎盤化的人造子宮,最終還希望實現胎兒在人造子宮中不僅能獲得營養物質,還能獲得和母體一樣的語言、情緒、激素等影響,這些更遠未進入研究階段。

  全球首個人體試驗擱淺,FDA 提出四大疑問

  2023 年 9 月,美國 FDA 曾進行了為期 2 天的獨立顧問會議來討論人造子宮的人體試驗該怎麼做,且公開了所有會議議程的詳細文件。

  這次討論的主角,就是前述費城兒童醫院(CHOP)的人造子宮裝置,即新生兒發育子宮外環境(EXTEND)。Nature News 在專題討論中指出,研究人員認為 EXTEND 是目前最接近人體試驗的方案。[5]

  早產造成了大量的新生兒死亡和兒童長期患病率,妊娠少於 28 周的超早產情況尤為嚴重。FDA 在簡報中認為,這些不良後果很大程度可歸因於現代 NICU 治療,還無法充分支持極端器官不成熟,同時目前的干預措施有可能增加了醫源性傷害。[6]

  從公開的會議材料可知,會議討論的人造子宮技術(AWT)的人體試驗將延續在胎羊中的原理,還是主要採用體外膜氧合(ECMO)通過血管插管,提供人工胎盤形式的營養支持和氣體交換、遞送藥物。[6]

  AWT 的應用目的,仍是在極端早產和妊娠後期之間的幾周關鍵時期,模擬子宮環境,為器官發育成熟爭取時間。

  人體試驗是為了獲取該技術支持早產兒正常生長和器官成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也與所謂「機器人媽媽」、「機器人代孕」無關。

  FDA 兒科諮詢委員會還公開了一份簡報文件,指出了想要進行人體試驗必須解決的 4 大問題。[7]

  上下滑動可查看中文詳情 ↓

  1、動物試驗基礎是否足夠

  鑒於物種間差異,需補充規定動物試驗需將關鍵器官系統的發育和成熟作為有效性終點,將血液相容性(溶血、出血、血栓)、臨床生化穩定性、組織損傷、器官功能障礙、死亡等作為安全性終點。

  同時,試驗需有足夠的樣本量、持續時間、臨床使用時間、風險、歷史先例、探索性數據安全性、器械性能、人為因素生理評估、臨床病理和組織病理學評估。

  2、目前臨床數據是否能支持風險評估

  鑒於 AWT 動物模型和臨床數據有限,一些早產兒結局臨床研究可以納入風險評估參考。例如,最新文獻支持 ECMO 能讓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率降低,但早產兒的出血率(21%)仍高於足月(7%)。出生後過渡到 AWT 期間的血流動力學穩定性究竟如何,應予考慮。

  3、知情同意和兒童保護問題

  參與試驗的是早產兒,除非能夠證明風險極小,否則必須提供直接臨床效益前景、有合理的風險預期,及至少一種替代療法,同時必須徵得監護人許可。同時,父母可能對療法理解不到位、情緒不佳、心理壓力大,需由研究者、外科醫生、新生兒醫生、生物倫理學家一同設計研究、履行告知。

  4、安全監測問題

  人體試驗應特別關注胎兒圍生期死亡、早產兒關鍵疾病、住院期死亡等不良事件。FDA 預計,人體試驗最初將一次招募和治療一名受試者。後續加入其他受試者時,應考慮納入預后較好的嬰兒(如存活率 20~50%),與常規治療比較,評估生存和長期神經發育等結果。

  FDA 在當時發表的簡報中指出,人造子宮的研究很有前途,對於尚未解決的監管和倫理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對媒體和公眾暫不公開更多信息。

  然而這份結論一等就是兩年,至今沒有任何新信息公布。

  1 年內產出「全球首個孕育機器人」,牛是不是吹得太大了?

  無論是國內醫生去年成功的研究,還是 FDA 討論的早產兒支持治療,都是疾病治療的手段。

  但這位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張其峰所說的,卻很明確是為了「代孕」而生的人造子宮。

  以下是他的主要言論:[1]

  

  因為現在人口在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其他國家也在研究孕育機器或稱「孕育箱」,即將胚胎放到「孕育箱」中,就可以像「懷孕」一樣,最後讓孩子出生。

  我們現在打算結合這樣的「孕育箱」和機器人技術,將孕育箱放置到仿人形機器人中,打造「人造子宮」,機器人就能像人類一樣懷孕,整個環境條件可能比人體真正的子宮更適宜胚胎髮育。但也需要懷胎 10 個月,孕育機器人,只是在家用機器人中增加了一項功能。

  倫理法律方面,我們已經向上提交相關的建議,希望後面能夠出台一些相關的政策和法律。

  目前,「孕育箱」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主要卡點就是如何將「孕育箱」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

  這項技術我們已經籌備了 2~3 年,香港一家公司專門做這個,準備拿到深圳測試,1 年之內應該能拿到「樣機」。定價不會超過 10 萬,定製的話會貴一點。

  

  首先從技術層面看看:張其峰所說的產品,依舊是「人造子宮」。但正如前文所述,「人造子宮」的卡點,絕不是張其峰輕飄飄的一句「已經比較成熟」,全球範圍內公開的最前沿研究,都還停留在動物試驗階段,這要怎麼直接用來孕育人類?

  接著再看倫理問題,這是目前「人造子宮」進入人體試驗面臨的最大問題,張其峰稱「我們已經向上提交相關的建議」,但爭議如此巨大的問題,一年內有可能光速進展到出台支持性政策和法律的程度嗎?

  先不論張其峰及其公司在機器人方面的研發實力如何,從常理來看,「人造子宮」技術本身的技術和倫理,都遠遠沒有走到能產出「機器人媽媽」用來給普通人代孕的程度。

  如果這項計劃是真的,希望能早日看到張其峰及其公司公開真實的突破性成果。

  明年 8 月,我們都會記得來看看樣機的。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22: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