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身份都是自己給的? "阮少平們"為何能得逞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出來混,身份都是自己給的。」這句網梗照進了現實。一位名為「阮少平」的男子,被曝假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族品牌發展工程健康總顧問等身份,出席商業、教育、醫療等各領域活動。
他的頭銜還有:中醫中國阮順堂創始人、古法針灸傳承人,北京阮順堂中醫院院長、博導,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傳人,雷神山、火神山政委,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原副校長等。
今年8月初,媒體對阮少平的身份進行打假,確認其是假冒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其所謂雷神山、火神山政委,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今南方醫科大學)原副校長頭銜亦被證偽。
阮少平被曝是假院士后,曾經為其刊發報道的機構也引發社會諸多關注。其中之一便是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
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李世玉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否認認識阮少平。而該促進會永久名譽會長李建輝則稱,在一個研討會上結識了阮少平,之後邀請阮少平參加過母校舉辦的活動。
與此同時,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永久榮譽會長余鵬翔也被指冒充國務院參事。通過李世玉提供的聯繫方式,記者聯繫到了余鵬翔。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自稱余鵬翔「並非其真名」,但他並未向記者透露其真實姓名和足以證明其公開身份的證件。
近年,騙子利用假身份招搖撞騙,足跡遍及學校、企業、醫院、行業論壇等。
比如,「阮少平」曾到廣東某小學參觀指導,「余鵬翔」曾在某供應鏈生態峰會上致辭。在台上,騙子是臉不紅、心不跳。在台下,涉事機構前呼後擁、「眾星捧月」,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
知情人曝與阮少平交往細節
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是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成立的全省性、非營利性的一級社會組織,嶺南網是該社會組織主辦的媒體。
2023年11月,嶺南網曾發文稱,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在虎山中學著名校友李建輝博士的陪同下,到虎山中學參觀交流。李建輝是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永久名譽會長。
有媒體指出,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多次為假院士阮少平「背書」,是阮少平參與活動的主要宣傳平台之一。
對此,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李世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並不認識阮少平」,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舉辦的活動,也從未邀請阮少平。
據李世玉所述,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永久名譽會長李建輝去參加一個活動,恰巧在那次活動上認識了阮少平。李世玉說:「每當促進會領導去參加活動,我們都會發新聞稿,稿件通常是主辦方提供,有時促進會志願者也會寫新聞稿。我們未審核參會者身份就發了稿子。」
李建輝說,退休前她是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糧食和物資保障中心副主任。兩三年前,她在廣東省羅浮山參加一個有關中醫藥的研討會,在研討會上結識了阮少平。
「當時有兩三個人帶著阮少平進來,進來后介紹他原來在羅浮山當過兵,是領導,大家就加了微信。」李建輝說,「當時他(阮少平)給我的感覺是非常謙虛,人比較熱情。」
李建輝提到,加微信后很久沒有聯繫,一個偶然的機會,阮少平到廣州。「當時在一個小地方吃的飯。阮少平說做人就要愛國,說話間眼淚都要掉了。」
「交流多了之後就有了交往。在了解到我是公益人之後,阮少平主動提出要讓中醫進校園。」李建輝說,之後過了很久,她的母校虎山中學要搞120周年校慶,在校慶之前有一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於是邀請了阮少平來參加。
之後,新聞媒體上出現了關於李建輝與阮少平到虎山中學的報道。李建輝說:「我非常後悔羞愧,有損於母校的聲譽。」「也有人曾經告訴我,官網查不到院士阮少平的信息。」李建輝說,「我曾直接問阮少平,為什麼官網查不到其信息。阮少平當時說不用理他們。」
回想起與阮少平交往的細節,李建輝表示,「沒有見到阮少平騙財騙色」。「我在廣西參加過一次中醫藥大會,其間還見過阮少平的兒子、女兒。」
李建輝還提到,阮少平曾自述,「(阮少平)父母在北京生活,已經九十多歲了,爸爸是黃埔四期的畢業生」。
面對如今的輿情,李建輝說,「我真的後悔,非常羞愧」,「邀請阮少平,給母校和促進會都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哪怕辭去名譽會長的職務也可以」。
8月8日,記者多次撥打阮少平的手機,了解相關情況,但未獲回應。之後記者申請加阮少平及其親屬微信,目前尚未獲得回應。
榮譽會長也被指冒充國務院參事
對於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來說,近期輿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媒體還指出,該促進會榮譽會長余鵬翔冒充國務院參事。
對此,余鵬翔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余鵬翔並非真名,國務院參事室官網當然查不到。余鵬翔自述,他生於1935年2月,今年91歲,參過軍,退休時獲得了副兵團級待遇。
關於冒充國務院參事一事,余鵬翔說:「媒體報道並不準確,2023年我成了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參事,別人講的時候經常省略說是國務院參事。」
余鵬翔還向記者強調:「國務院參事室官網查不到情有可原,因為其使用的是假名字。」至於為何使用假名字,余鵬翔則說其身份特殊。
此外,余鵬翔還向記者提到,其退休金很高,並不缺錢,平時主要是做一些公益活動。「我寫的字很值錢,二手市場能賣到幾千元,給他們寫寫字,他們會給我包幾百元的紅包。」他說。
不過,余鵬翔並未向記者透露其真實姓名。當記者詢問其是否可以提供證明其是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參事的相關證件時,他稱,「現在長期居住在廣州,參事證件在北京的家裡,目前沒有帶在身邊」。
李世玉表示與余鵬翔相識十多年,但他也不知道余鵬翔的真名。李建輝也向記者表示,她亦不知余鵬翔真名。
李建輝向記者提供了一張名為「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聘書」照片。她說,這是余鵬翔發在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微信群里的。
記者通過相關渠道向國務院參事室一位工作人員求證,該工作人員判定該照片顯示的證書為假。記者查閱了國務院參事室官網,官網顯示的參事人員名單中未有餘鵬翔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國務院參事室官網刊發了《關於對有人冒用「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名義發送招聘信息的聲明》。當時聲明提到,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冒用「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名義發送招聘「政府特聘研究員」的詐騙信息,甚至收取相關費用。
為此,國務院參事室辦公室聲明:一、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作為非實體機制化研究平台,從未向社會招聘所謂「政府特聘研究員」並收取費用,更不會以微信朋友圈私下發布信息;二、凡是冒用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名義進行詐騙行為的單位或個人,一經查出,國務院參事室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處理。
今年8月7日,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發布了《關於公益活動中加強防範的警示》。其中提到,阮少平在活動中沒牟取任何直接利益,但動機不純,利用公益名義誤導公眾,損害了公益事業的形象。「此事提醒我們,嚴格審核身份,提高警惕意識,強化監督機制。」
8月8日,廣東省社會組織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注意到阮少平等人假冒身份參與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相關活動的報道,會對該組織進行調查。
「阮少平們」為何能屢屢得逞
為何會輕信阮少平的話?李建輝認為原因有如下幾條:一是被阮少平的「作風」感動,二是以往的媒體報道作了背書,三是「阮少平曾經發過他參加活動的照片,旁邊坐的是退休的副部級官員」。
一位兼具傳媒、營銷、宣傳經驗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可以通過新聞背書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可信度」,該人士提到,具體而言是先參加各種活動,裝扮各種頭銜,炮製新聞,「有案例、有圖片、有新聞,很多人會信以為真」。當新聞有了一定的積累,再開始做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會根據新聞報道來做詞條,這相當於二次背書。
就參加活動而言,一位在教育培訓機構工作十年的中層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很多活動都會邀請一些專家,然而「專家水平其實不重要,要的只是頭銜,有頭銜會議就是高大上」。
對於此類騙局屢禁不止的現象,北京傳家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永平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公眾對頭銜的過度崇拜導致企業和學校盲目信任「院士」標籤,僅依據簡單簡歷便接受合作,缺乏實質性身份核查機制,為騙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同時,社會追責機制缺失,多數受騙單位選擇刪稿而非報案,客觀上縱容了欺詐行為的持續發生。另一方面,日常商業活動中詐騙金額難以量化取證,導致難以適用更嚴厲的法律制裁,現有處罰力度對潛在違法者缺乏足夠震懾力。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道:「問題的根本癥結在於當前社會未真正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導向,盲目信奉『院士』等標籤,忽視內容真實性。這種『以名取人』的風氣,為『假院士』提供了生存土壤。」
對於「假院士」這類問題,被媒體打假后應由什麼部門來監管和處理,朱巍表示,若存在受害人報案,如騙取課題經費、出場費等造成實際損失,公安機關應依法介入,對涉嫌詐騙或招搖撞騙行為立案偵查。此外,若造假者以虛假頭銜註冊社交媒體賬號、開設公眾平台,網信管理部門應依據相關規定,對其賬號予以封禁,遏制虛假信息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