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暴雨「爽約」了,北京人還在後怕

京港台:2025-8-10 04:03| 來源:新周刊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第二場暴雨「爽約」了,北京人還在後怕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夏天的北京失去了最大的氣候優勢——乾燥。穿的衣服,不消半日,變得濕答答的,有了酸酸的味道。頻繁降下的雨,讓個別人的老房子里長出了蘑菇,買的地瓜冒出了新芽;也有人說,北京的夏天有了南方的感覺,除了悶熱潮濕,就連這種暴雨,都非常像華南常見的「暖區暴雨」。

  8月5日,清晨起床,大多北京居民的第一反應是看向窗外。地面水跡不多,空中的太陽正緩慢爬升,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按時「打卡」上班。但在這天,不少打工人卻不用前往公司。前一日,北京市升級發布了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北京應急管理局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外出,企事業單位除保障城市運行、民生服務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員工到崗。

  最近十幾天內,北京遭遇持續強降雨。尤其是7月下旬的這一輪,截至7月31日12時,因災死亡44人,失蹤失聯9人,密雲、懷柔等山區的40個鄉鎮、312個村落的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在城區,居家辦公的人內心也無法平靜。面對少見的暴雨,人們關注災情發展,更期盼晴天歸來。

  新的一輪暴雨「爽約」了,嚴陣以待的北京人民放鬆下來。有人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討論,也有人轉而踏上通勤路,回到既定的生活軌道里。

  預警

  「紅警」預報是8月4日13時發布的。打開逐小時的天氣預報,顯示的都是同一圖標——下雨(且降水概率均在六成以上)。如按預報所說,七月末的某些經歷,似乎又要重演。

  對嚴峻天氣形勢最先做出反應的,是涉山涉水戶外旅遊的地方,所有景區、公園、林場、民宿均已停業。上輪降雨時,相關機構也是這麼做的,但彼時,有個別網友未留意預警,便陷入困境。

  網友@塗塗今天吃什麼 就分享道:「十個人度過五天四晚斷水斷電的原始人的生活,睡過泥地,蹚過水,雙腳深陷泥濘拔不出來,打過井水,鏟過淤泥,與肆虐的蚊蟲日夜周旋,一碗素麵條也能吃得很香。村民們都很好,靜姐作為主心骨好幾天沒合眼,劉叔也是跑前跑后。永遠記得有個姐又是塞雞蛋又是給桃,讓我帶在路上吃」。

  

  這一次,公告強調,在暴雨來臨前,疏導遊客返回安全地帶,並做好受威脅遊客疏散避險的準備。外地的遊客顯然對此更焦急,打算赴京旅行的他們,關心起幾天後的動態,提問道:「想知道核心景點還在開放嘛?八號到北京,還挺擔心的。」

  而據北京市交通委的消息,地面交通方面,重點強化山區線路安全管控,明確山區線路(含淺山區、沿河線路)應停盡停。外埠進京省際班車暫停,市郊鐵路多趟列車停運。15時左右,一些打工人就接到了提前下班的消息。

  返家路上,有人看到河道邊已經停好值守的車輛;在高速路的低洼地段,警示爆閃燈與工作人員也已提前到達;消防救援站的工作人員集結待命,車上備好物資,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強降雨。

  

  個別企業的打工人仍需打卡下班。為緩解焦慮,在預報發布后,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活躍起來。有人問:「暴雨六點下,是要給下班的牛馬澆透?」評論區里,人們更新著各地區的雨勢,「回家路上,出單位的時候下雨了,坐標三元橋」「管庄還沒下」……在暴雨面前,人們結成了某種共同體,共享信息的同時,也關心起彼此那一刻的生活。

  等待

  紅色預警發布后,人們不斷在社交媒體更新動態,哪裡下雨,哪裡有成片的烏雲,只消刷幾條帖子,即可知曉。一派等雨來的架勢。

  此前,北京經歷過等大風來、等冰雹來,最終的結局,都可算作是虛驚一場。所以在二輪降雨未等來前,有人也開始預測,「北京暴雨不會下多大的,越高調可能啥都沒有。」對於預報,人們秉持審慎態度。因為有了上一輪強降雨的遭遇,不少人也表示理解,「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

  

  2025年8月4日,北京永定鎮,巡河人員攜帶的手機上裝有專門的app上傳巡河資料。

  有單位讓全員到崗防汛。面對遲遲不來的雨,人已然開始打盹兒,只得掏出摺疊椅,眯上一覺,躺下前嘟囔一句,「今晚應該是下不了了」。

  也有人分享,自己的老伴兒在傍晚時開車進山了。臨行前,她擔心老伴兒的身體,對老伴兒說:「你一個老頭兒,別添亂就行」。但「組織有安排,不去不行」。見雨一直不來,她提著的心也算是放下了些。

  平日,去某網紅餐廳就餐,動輒要排一兩個小時的隊。可在暴雨前夕,非必要不出門的人們,改變了擁擠的狀況。「我趁著大家不敢出門,去某大廚吃了一頓沒咋排隊的絲瓜炒鮑魚」。人們的話題也由此產生偏移,「他家的大鯽魚好吃」「這菜辣嗎?」「真是最饞逆行者」。

  當然,更多人還是選擇留守家中。可一夜過後,他們驀然發現,雨沒有如約而至。被天氣預報「放了鴿子」,有人起來像往常那樣出門跑步,也有人提出質疑,「北京確實很大,但預報能不能儘可能更精準。預報全市暴雨,結果大部分區域只下了一點。當誤差如此之大,是不是該好好研究了」。打工人還會擔憂:「萬一以後還是這樣,單位會不會對紅色預警脫敏?所以還是希望氣象局能準確些」。

  

  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琳娜對此進行了回應:「根據昨天(8月4日)的數值預報模式結果,本來預計會出現一個低渦系統,而這個系統一旦出現,就會導致雨越下越大。但最後這個低渦系統並沒有出現,導致實際降雨比預報出現明顯偏小的偏差。」

  災后

  城區的雨確實沒有大規模降下,但在密雲、懷柔、平谷等地,降雨量並不算小。氣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從8月4日13時至5日7時,全市平均降水量25.6毫米,為大雨等級;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密雲上甸子,為182.8毫米,達到大暴雨等級;最大降水強度出現在平谷掛甲峪,5日4時至5時一小時降水66.5毫米。

  一些網友在更新的動態里,提到了雨情:「密雲,我這從9點多一直下,而且是大暴雨,一直這狀態,現在還在繼續,沒停,剛聽到塌的聲音了,聽村群里說,附近的溝渠都滿了,是山上下來的水。」

  懷柔神堂峪某營地的賬號也講述了最新情況。圖片中,水已沒過石階,河道水量極大,「早七點,水位稍退了一點,我們的店長、員工在積極檢查、清掃,還在等待上級部門的通知恢復營業」。

  在暴雨過後,密雲古北口潮河水位再次上漲,從一些視頻中看,水流相當湍急。而泄洪后的潮白河呈黃褐色,向下游奔流。河道周遭的公園早已封閉,水中的樹木、健身器材,在4日前剛剛從水中露出蹤跡,又在一夜后重新泡回水裡。

  

  北京密雲解除暴雨紅色預警,工作人員開展重建工作。

  被第一輪暴雨侵襲的地區,仍受著自然災害的影響。8月2日,當地博主@守村人老崔 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經歷,他返回受災的村裡,查看被沖毀的民宿。那時,工作人員在清淤,河道里還「躺」著多輛汽車,想要進村,人需要坐進鏟車的車斗里。想起在房頂坐了一夜等待救援的經歷,他心有餘悸。

  而此時,受災的這些村子,基礎設施尚未完全恢復,又迎來了一場新的暴雨。能肯定的是,雨停后,救災、通路、疏河道的進程仍將繼續。5日一早,就有人分享消息,「懷柔山裡的車已經通了」。

  有人說,夏天的北京失去了最大的氣候優勢——乾燥。穿的衣服,不消半日,就變得濕答答的,有了酸酸的味道。頻繁降下的雨,讓個別人的老房子里長出了蘑菇,買的地瓜冒出了新芽。也有人說,北京的夏天有了南方的感覺,除了悶熱潮濕,就連這種暴雨,都非常像華南常見的「暖區暴雨」。

  區域氣候真的改變了,至少從天氣上來說,北京,乃至更廣大的其他地區,固有的節氣認知和生活方式,都將要被改變。

  暴雨暫且過境,扔給了人們一個常該拿出思考的問題:在當下,如何去應對頻發的極端天氣?預警、防範、救災,是一系列科學而成體系的課題,參與探討的不僅是相關部門,每個普通人也該加入這一進程之中。

  但在討論前,讓我們先緩口氣吧。天放晴了,太陽鑽出雲翳,日光會照拂每一寸土地。

  

  2025年8月4日,北京密雲區馮家峪鎮,工人清理橋樑路面上的淤泥。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2: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