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枚比特幣的"靜默"交割:價值90億華爾街人脈秀

京港台:2025-8-9 21:39| 來源:虎嗅APP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8萬枚比特幣的"靜默"交割:價值90億華爾街人脈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動察Beating,作者:林晚晚,編輯:Jack,原文標題:《他如何打入8萬枚比特幣大佬的朋友圈?》

  在加密江湖裡,最響的並非敲鑼打鼓的交易,而是能把 90 億美元悄悄落袋的人脈。

  2025 年 7 月,8 萬枚沉睡了 14 年的比特幣地址突然出貨,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名義比特幣交易之一。這種規模的轉移本應引發市場 30%的跌幅,但現實是——沒有大幅閃崩,沒有恐慌,這批比特幣被市場安靜吸收。

  90 億美元的籌碼被市場「悄無聲息」吃下。運作方既非交易所,也非對沖基金,而是一家有些名不見經傳的華爾街玩家:Galaxy Digital。

  在 8 月 5 日晚最新二季度財報業績會中,有人向 CEO 提問:你是如何拿下 8 萬枚 BTC 的客戶?有正式招標流程嗎?

  CEO 輕描淡寫回答道:「這個單子,關係比報價更重要。」

  Galaxy Digital 背後究竟是誰?到底動用了什麼樣的政商資源,才能吃下這筆史詩級交易?而這張關係網,又正在為加密世界編織出怎樣一套新的權力結構?

  一、高層「朋友圈」:董事會裡的政治資本

  這筆交易的鑰匙,不在台前的報價,而在幕後的人脈—— 一切都指向一位老華爾街人。

  時年 56 歲的創始人 Mike Novogratz,是標準的「華爾街製造」。

  他在高盛做了 11 年,從東南亞期貨平台做起,最後成為固定收益合伙人。彼時的 Novogratz,是那批能穿梭於宏觀交易、資產組合與國家政策之間的極少數人之一。

  隨後他加入堡壘投資集團(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主導宏觀策略投資,是集團內最早押注新興市場與主權債務的關鍵人物之一。

  在那段時期,他頻繁出入拉美、亞洲及東歐的政策機構、央行與市場部,與地方政府談判債券發行和匯率政策,熟悉「灰色地帶」中槓桿與主權之間的遊戲邏輯。

  2012 年至 2015 年間,他更是成為紐約聯儲投資顧問委員會的成員,直接參與政策諮詢、貨幣機制研究和金融機構評估。這使他擁有了稀缺的「雙重能力」——既懂衍生品交易,也懂監管部門的語言與節奏。

  這是一個已經在政治權力、華爾街資本與信息交匯點上打過十多年交道的人。

  他早在 2013 年便用自有資金重倉比特幣和以太坊,總投入約 700 萬美元。到了 2017 年,他在接受 CNBC 採訪時公開表示:「過去兩年,我因加密資產賺了超過 2.5 億美元。」

  但他並非加密行業的「原住民」,也非典型投機者。他真正的轉向發生在 2015 年——那一年,他因重倉巴西利率市場出現虧損,從堡壘退場,短暫從一線投資領域隱退。也是在那段「空窗期」里,他第一次認真審視比特幣,重新建立對貨幣、信用與金融基礎設施的認識。

  但 Novogratz 並沒有像許多早期加密佈道者一樣止步於「持有比特幣」。他的野心在於建立一套新的、屬於鏈上世界的「金融制度設計」。他說:「我看到的是一個系統性的空白 —— 加密世界的流動性越來越深,但沒有結構。」

  在他看來,傳統金融世界中的資產管理、做市商、清算、ETF託管、PIPE 融資、審計披露、監管遊說等一整套鏈條,幾乎在加密世界中不存在對標。這是一片亟需重構的「制度荒原」。

  Galaxy Digital 就誕生在這個結構裂縫裡。

  2018 年,Novogratz 自掏腰包注資 3.5 億美元,通過借殼加拿大殼公司 Bradmer Pharmaceuticals 成功上市,成為第一家面向機構提供全棧服務的加密金融平台。這是一家被設計成「華爾街版本的鏈上投行」的公司。

  然而從加拿大交易所,走向納斯達克,Galaxy Digital 這條路一共走了 1,320 天,接近四年。期間公司經歷了 SEC 的九輪反饋、無數次法律審查,並為滿足合規要求投入超過 2,500 萬美元。在一整個加密行業集體受阻、頻頻「出海」的監管寒冬中,Galaxy 咬牙堅持了下來。

  它不是一個交易平台,也不是一家 VC,而是加密領域的「金融結構服務商」。Galaxy Digital 被他設計成「華爾街版本的鏈上高盛」。它的結構設計也處處能看到他華爾街出身的烙印:

  服務清單對標 Goldman Sachs:涵蓋資產管理、做市、OTC 交易、自營投研、風險管理、財務顧問;

  交易結構對標 Citadel:支持暗池撮合、低延遲衍生品系統、與 ETF 流動性對接;

  政策路徑對標 Brookings:設立政策研究團隊、撰寫報告、參與聽證,進入監管沙盒;

  合規路徑則對標 Deloitte 與 EY:打造支持財報入賬、審計披露的「數字資產合法包裝體系」。

  而這一切的核心,是 Galaxy 董事會建起的「政商朋友圈」。

  Galaxy Digital 的董事會成員里,有曾任美國財政部副助理部長的 Tyler Williams,2025 年被現任財長借調為數字資產特別顧問——他能把加密語言翻譯成監管語言,是 Galaxy 與 SEC、CFTC、FASB 等機構溝通時的重要橋樑。

  還有董事會成員 Doug Deason,是德州本地最有影響力的地產與能源說客之一。曾參與推動多項礦場、電價、稅收相關立法,是 Galaxy 成功將比特幣礦場改建為 AI 算力中心背後的關鍵人物。

  這種「政策-資本-技術」三線匯流的結構,使得 Galaxy 具備了加密公司中極為罕見的「政策影響能力」。

  在他構建的這張新型金融結構中,Galaxy 不只是做交易、做資管,更是傳統公司進入鏈上世界的「合法通電」服務商。

  比起 CZ 的極致運營能力、SBF 的激進資金打法,Mike Novogratz 是另一類創始人。他從不強調「去中心化」,而是強調「結構性安排」;他也從未用幣價當唯一指標,而更關注隱私、監管、制度、財務、託管、合規路徑是否真正打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Galaxy 雖然在流量上並不是最強,但在那場 8 萬枚比特幣悄無聲息的交易中,它卻成了唯一能拿下大單、完成清算、讓對手方安心的玩家。

  很多人以為 Galaxy Digital 的護城河是資金,但真正的優勢,是它的政商語感。

  二、加密財庫背後的銀行家

  8萬枚比特幣只是這張關係網的一角,以華人首富CZ為代表的公司,也開始把Galaxy Digital當作通往合規的「政治護照」。

  2025年年中,一條美股新型的主流敘事悄然興起:加密幣股。美股正上演一場資本「換殼術」:把BTC、ETH裝進上市公司,讓加密資產以財報的名義登上華爾街。

  可就在2023年底之前,這還被視作資本市場的「禁區」。

  美國企業其實很難「合法持幣」,原因是財務體系接不住。根據當時的 FASB 會計準則,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只能按「無形資產」入賬——幣價跌了要減值,漲了卻不能算收益,導致公司財報嚴重失真,審計也難通過。

  比如你買了1萬個ETH,跌了要立刻記賬虧損,但漲了就當沒看見,不能算進利潤。這搞得企業財報很難看,也讓審計一塌糊塗。

  FASB 的新規直到 2025 財年起按「公允價值」計價,幣漲了算收益,才真正打開了「持幣合規」的通道。

  Galaxy 是最早走進去、並帶著一批上市公司「合法入場」的服務商。

  最早嗅到機會的,是一批ETH的遠古巨鯨。他們悄然將手中的ETH打包進美股殼公司,通過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在不驚動市場的前提下,藉助美股流動性完成變相套現。SharpLink Gaming,就是這場「套現術」中的龍頭。

  很快,華人首富CZ也跟進了——將自家公司的平台幣BNB塞進美股公司,借殼、包裝、上市,把平台幣變成合規資產,再進入資本估值體系。

  而在這一系列操作的幕後,Galaxy Digital 已悄然浮出水面——它是整場劇本的操盤顧問。

  它為這些公司量身定製「加密財庫」敘事方案:從OTC建倉、資產託管,到合規披露、質押收益,每一步都繞不開它搭建的政商通道,每一步都精準踩在監管盲區與資本槓桿之間的灰色地帶。

  Galaxy Digital核心業務有三個方向:OTC交易+託管+戰略顧問。

  它既有全美頂級的加密 OTC 交易能力,能在波動中為客戶完成大宗撮合與風險對沖;也提供 ETF 託管、質押、報稅等合規資管服務,管理著數十億美元規模的數字資產;更深入參與企業級客戶的戰略規劃,從 PIPE 融資到資產分類、財務入賬、披露路徑,甚至以自有資金協同投資,幫助傳統公司轉型為「加密財庫」。

  以 ETH財庫龍頭公司,SharpLink Gaming 為例。這家公司通過 Galaxy 大宗OTC買入 ETH,並與其簽署資產管理協議。將公司購入的ETH一部分託管在 Galaxy,並且在 Galaxy的指導下,從融資到披露的全流程設計。它為客戶提供PIPE結構、幣倉分類、託管證明等一整套「鏈上財務結構」,幫助企業實現既隱蔽又合規的建倉。

  根據 SEC 披露,Galaxy 和 ParaFi Capital 每年收取 0.25%~1.25% 的分級管理費,最低 125 萬美元。隨著 SharpLink 持幣規模擴大,Galaxy 將獲得穩定的長期收入。

  這不再是單一交易,而是一門結構清晰、收益穩定的「鏈上財庫生意」。在加密金融的機構化路徑中,Galaxy 正成為那些想合法「持幣入賬」的公司們,繞不開的入口。

  這種模板並非套表式複製,而是一整套路徑:

  第一,幫你買幣買得隱蔽但合規:提供 OTC 通道,配合 PIPE 投資結構、定向配售與權證計劃完成。

  第二,教你把加密資產「裝進財報」:怎麼讓審計師確認這些幣真的存在?

  第三,替你解決美國政治通道:美股的合規路徑,如何披露,一條龍解決。在傳統公司轉型加密財庫的過程中,Galaxy 幾乎參與了每一個關鍵動作。

  CEO Novogratz 在 Q2 電話會上說:「幾乎所有華爾街傳統機構,都在為一個全新的金融架構做準備——資產從賬戶走向錢包,基金與股票開始代幣化,穩定幣成了主流支付載體。」

  而 Galaxy 所做的,正是讓這些制度變遷,從「概念」走向「報表」。

  對很多上市公司來說,選擇 Galaxy Digital,不僅是選擇一個加密服務商,更像是選擇一個擁有「政治合法身份」的通道。

  三、加密行業權力格局重新洗牌

  2025 年,加密行業看似正迎來正規化的春天:ETF 批准、穩定幣立法、企業持幣入賬,一切都在向傳統金融靠攏。

  但在這一輪「合規化」的洪流中,真正的贏家並不是喊了十年去中心化的原住民,而是一小撮深諳制度語言、掌握政策節奏的政商穿梭者。

  從幣圈進華爾街,從錢包變財報,加密資產的路徑表面是合規,底層卻是一次典型的制度套利——誰能在監管與資本之間搭建橋樑,誰就擁有了定價權。

  在 2025 年的 Q2 財報電話會上,有分析師提問:「你們如何看待穩定幣和資產代幣化的發展機會?」

  Novogratz 的回答幾乎沒有涉及產品,而是一句看似簡單卻極具制度含義的判斷:「資產在遷移,賬戶走向錢包,合規路徑將成為核心競爭力。」也正是這個季度,Galaxy Digital開始扭虧為盈。

  

  Galaxy Digital 便是這場權力轉移中的隱秘中介。它不發幣、不講敘事,卻精通結構設計,把鏈上資產包進 PIPE 融資、ETF 託管、審計披露的每一環,用一整套合規語法讓新金融合法上岸。

  它賣的不是服務,而是結構;賺的不是市場的錢,而是合規制度的縫。

  這才是加密行業的真實權力格局:當表層的行情價格、協議和敘事此起彼伏,底層的制度結構卻早已被少數人穩穩把控。

  越來越多的加密項目、傳統公司,正通過它完成「政治入場」。而背後真正被餵飽的,不是開發者,也不是投資者,而是那批擁有雙重語言能力、能在加密、傳統金融與權力之間自由切換的人。

  當合規成為稀缺資源,一個新的等級秩序也在悄然成型:時代不再獎勵跑得快的人,權力重新回歸規則的掌事者。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14: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