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時,多做「無用」的事,能保命

京港台:2025-8-9 05:00| 來源:武志紅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焦慮時,多做「無用」的事,能保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類似體驗:

  人在極度焦慮之下,是很難專註於工作或學習的;

  這時我們可能會忍不住去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比如觀看一些無聊的短視頻。

  有些朋友可能會對自己在焦慮下的「不專註」、「不自律」產生罪惡感,認為是在浪費時間。

  但我想告訴你,大可不必!

  因為很多時候,那些看似無聊、無意義的事情,恰恰就是緩解焦慮、回歸專註的「良藥」。

  為何這樣說?請看今日文章。

  前段時間,我在工作上遇到瓶頸,整個人陷入了焦慮。

  人一旦陷入焦慮,就容易胡思亂想,並陷入一種「無法專註」的困境:

  明明知道應該去做某一件事情,卻總是被亂七八糟的思緒牽著走;

  注意力難以集中,效率下降,有時還會因為擔心出錯或無法達成預期目標,不敢行動。

  結果越焦慮,越無法投入;

  越無法投入,就更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狀態中持續了1、2個月以後,

  

  我體驗到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並陷入到一種「我什麼也做不好」的自我懷疑中,很是內耗。

  直到一個偶然機會,我刷到一個看似非常「無聊」的短視頻,它竟奇妙地緩解了我的焦慮與內耗。

  視頻整體不長,只有1分14秒,講述了一名博主深度加工1/10顆楊梅的過程:

  他先是用鑷子將楊梅果肉一根根摘下來放進水中,並用刷子將其一根根清洗乾淨;

  隨後他用針管將每一根果肉里的楊梅汁吸取出來(經過3小時終於吸取出了0.8ml);

  緊接著他將等量的白砂糖跟楊梅汁混合攪拌,使其完全溶入楊梅汁中;

  然後他再將楊梅汁重新抽取到針管,重新注入到一根根楊梅果肉中去(這個過程又花費了3小時);

  最後他通過擺盤的方式,將加工好的1/10顆楊梅製作成了一朵小紅花。

  總而言之就是——

  他在用非常複雜的工序,耗費了很多器材和時長,完成了一件看似非常「無聊」的事情。

  當時第一次看這個短視頻時,我的直觀感受是無法理解:

  一般人吃一顆楊梅,通常幾秒鐘就搞定了;

  即便怕酸,將楊梅放在糖水裡泡一下,也就是幾分鐘的事情;

  這位博主何苦要花六個多小時的時間,去處理那1/10顆楊梅?

  但不解歸不解,這個視頻卻彷彿有一股「魔力」將我深深吸引,令我忍不住反覆觀看了十幾遍。

  隨後我翻開了該博主的主頁,發現他的視頻風格幾乎都是類似的:

  總是在用一道道複雜的工序,耗費大量的器材和時長,去處理很小分量的食材,將其改造成中看不中吃的藝術品菜肴。

  而我,則一發不可收拾地被他「牽引」進去,一個視頻接一個視頻地看,一連看了2、3個小時。

  完了以後,我產生了一個奇妙的體驗:

  我一直緊繃著的身體和腦部神經,竟神奇地鬆綁了下來,

  整個人沉浸在當下一種漫無目的體驗中,既不焦慮,也不內耗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試圖透過心理學去解釋,這樣一種心理轉化背後的邏輯:

  首先,它可能觸及了我內心深處對「專註」的渴望。

  誠如面前所言——

  我因為工作瓶頸陷入了焦慮,並陷入無法專註的困境,

  而這樣的困境又進一步激發我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這位視頻博主的行為,雖然看起來荒誕,實際卻帶著深深的專註:

  他用極其緩慢、細緻、重複的方式,將一個簡單的動作變成了一場儀式。

  這種儀式感——

  能夠喚醒一個焦慮之人內心深處對「當下體驗」的渴望,令其暫時脫離日常的焦慮和壓力。

  其次,它也可能激發了我對「控制感」的需求。

  當我陷入「越焦慮,越無法專註;越無法專註,就更焦慮」的惡性循環時,

  我的生活和工作便充滿了不確定性,隨時可能陷入失控狀態。

  但在這個視頻中——

  博主似乎完全掌控了整個過程,每一個步驟都精確、有序、充滿耐心。

  這樣一種對每一個細節極致的掌控感,

  它能夠令一個處於失控狀態的焦慮者感到安全,並體驗到一種在他人的世界里「被穩穩托住」的感覺。

  最後,它還可能喚醒了我內心對生命本質的敏感。

  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

  我感覺自己不是被視頻表面的「無聊」所吸引,而是被一種更深層的、無法言說的東西所打動。

  它能夠令我從失控的焦慮和恐慌中剝離出來:

  任由自己放下目標期待,自由地沉浸在視頻中,去感受、去觀察、去體驗。

  從這個維度來講——

  當一個人在焦慮之下,忍不住去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時,

  Ta不一定是為了放縱或娛樂,也可能是在尋求一種心理的慰藉。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Ta能夠暫時逃離現實的壓力,回歸到一種更簡單、更純粹的生命狀態。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治療神經症(包括焦慮症)的療法,叫「森田療法」。

  它是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教授發明的,核心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當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遭遇問題暫時無法解決,陷入失控併產生焦慮情緒時,

  我們可能沒辦法將生活/工作立刻拉回正軌,也沒辦法將自己的焦慮情緒立刻消滅。

  這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允許那些失控的感覺、焦慮的情緒存在,

  去做那些我們應該做、且能夠做的事情。

  比如,該工作就工作,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娛樂就娛樂……

  長期這樣執行下去,焦慮就會逐漸緩解,生活/工作也會一點點回歸正軌。

  我前面提及的這位視頻博主,或許就是森田療法的踐行者。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快節奏的生活所裹挾,幾乎每做一件事情都被效率和結果所支配。

  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

  用六個多小時的時間,將1/10顆楊梅果肉一點點剝離、清洗、提取汁液、再注入糖分、最後重塑成一朵花。

  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手工過程,同時也是一場關於「意義重構」的心靈儀式。

  他的整個過程充滿了象徵意味:

  果肉象徵著生命中的真實體驗,汁液是情感的流動,糖則是甜蜜與痛苦的交織。

  當他把這一切重新組合成一朵花時,其實也是在完成一次內在的「自我修復」。

  他在用這個方式告訴自己和他人:「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可以被賦予意義。」

  當我們沉浸式地進入到他的世界,跟隨著他去體驗、去感受,去與每一個微小事物建立聯結時,

  便會進入到一種不被目標和效率驅使的、純粹的投入感,從而讓自己從焦慮的旋渦中抽離出來。

  森田療法之所以會奏效,是因為它蘊含著一個人對當下處境深深的接納:

  放下不可掌控的事物,只掌控可以掌控的事物,與自己的當下達成和解。

  當深刻理解了這一點以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在工作之餘,做一些看似無聊的事情。

  比如,每天下班回到家,我就觀察家中不到一歲的寶寶。

  從中我發現:

  一個行動自由的寶寶,他經常會遵從「快樂原則」,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時候,他會做一些簡單的重複性工作,比如擰瓶蓋,每次成功擰開了,他都會很快樂。

  有時候,他會做一些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比如伸手去拿桌上的東西,但夠不著。

  這時他就會自己想辦法,比如踮起腳尖,或踩到小凳子上,

  如果依然夠不著,他就會哭著尋求幫助,

  如果沒能喚來援助,他也不會糾結太久,

  而是哭一會兒就會消停,並轉移到下一個玩耍目標,繼續追求快樂……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寶寶的「快樂原則」,其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心理機制:

  他不需要去追求什麼外在的目標,而是被內在的體驗所驅動。

  這種狀態,正是一個嬰兒最本真的模樣:

  沒有焦慮,沒有內耗,只是單純地感受世界、探索世界。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嬰兒時期,都曾經擁有過類似的心理狀態。

  只是隨著成長,我們被各種規則、期待、壓力所包圍,漸漸失去了那份純粹的快樂和自由。

  如今寶寶的狀態再次提醒了我,快樂並不是靠努力得來的,而是靠「體驗」得來的。

  他沒有被目標綁架,沒有被效率驅使,所以他能夠真正地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個瞬間。

  而我,也在觀察他、陪伴他的過程中,重新找回了一些久違的鬆弛與自由。

   寫在最後

  想起多年前,我曾在澳大利亞打工換宿。

  所謂打工換宿,是指每天為房東工作2-3小時,換取免費的食宿。

  那是我生命中為數不多的自由時光——

  沒有高額目標,也沒有海量任務,每天只需要干少量的活,便可以自由去玩耍。

  記得有一天早上,房東安排我清理櫥櫃。

  我在清理過程中,看到灶台挺髒的,便順手把灶台擦了。

  房東看到后阻止了我:

  「你今天的任務是清理櫥櫃,不包含灶台;

  如果你連灶台也清潔了,就會超出你今天的工作時間,並透支你額外的精力;

  事實上,我不需要你這樣做,你只需要做好今天的工作就可以了。」

  房東的態度,是一種「界線分明,活在當下」的態度。

  如今再次回想起來,它似乎也給了我一種緩解焦慮的「解藥」:

  在做不完的家務面前——

  我只需要把今天的任務做完就可以了,明天的事留給明天再做;

  在無法解決的工作瓶頸面前——

  我只需要把當下應該做、且能夠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剩下的,交給明天的我、後天的我,以及未來的我去完成吧。

  畢竟,人生在世,時日無多,能快樂一天便是一天,不是嗎?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4: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