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如何脅迫貿易夥伴:不給錢就面臨高額關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特朗普總統的關稅威脅已演變為真金白銀的爭奪,他試圖利用美國的經濟實力迫使其他國家進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以維持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
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的貿易議程明顯呼應了他在《交易的藝術》中展現的風格,本質上是要求貿易夥伴以投資承諾的形式出示資金,否則將面臨天文數字的關稅。
這些資金承諾為特朗普帶來契機,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談判技巧,炫耀他為美國吸引來巨額資金,為其貿易議程增添了真人秀般的吸引力。隨著特朗普政府在周四的截止日期前加速與數十個國家達成貿易協議,他的策略已不止於開放國際市場和減少美國貿易逆差。
上周,在特朗普及其團隊為趕在自定的8月1日截止日期前密集推出一系列新貿易協議時,這種策略就有所體現。
「韓國目前正面臨25%的關稅,但他們提出了降低關稅的方案,」特朗普周三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很想聽聽他們的方案是什麼。」
第二天,特朗普同意對韓國進口商品徵收15%的關稅。這一較低稅率的達成是因為韓國同意在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併購買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
並非只有韓國做出此類承諾。日本表示將設立一個5500億美元的基金,用於在美國的投資。歐盟則表示,其企業準備投資至少6000億美元。
在貿易專家看來,這些承諾引發了一個問題:特朗普是在與貿易夥伴談判,還是在挾持貿易夥伴?
「這無疑是一種全球性的敲詐,」右翼的卡托研究所國民經濟學副總裁斯科特·林奇科姆說。「事實是,特朗普正利用美國的關稅政策,事實上等於將這些條款強加給那些不那麼情願的參與方。」
但這些非正式承諾的模糊性表明,其他國家或許也在尋找巧妙的方式來規避特朗普的關稅。
儘管關稅的執行相對直接,但投資和採購承諾的監管卻沒那麼容易。例如,歐盟無權強制企業進行其所承諾的投資類型,而日本承諾的大部分投資將以貸款形式進行。
這些投資公告還引發了混亂,且缺乏此類協議通常會包含的詳細信息,以避免未來糾紛。
韓國的3500億美元投資中,絕大多數將以貸款和貸款擔保的形式進行。美國官員稱這些投資90%的利潤將歸美國人民所有,韓國官員對這個表述感到困惑。
一份宣布歐盟計劃的情況說明書留出了一定餘地,稱「歐盟企業已表示有興趣在『美國各行業』投資至少6000億美元」。
「我認為,包括那些已宣布承諾的國家在內,很多人都對這些承諾的實際含義存在諸多疑問,」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首席貿易談判代表的邁克爾·弗羅曼說,「這些承諾是否具有約束力?如果這些國家在特定時期內沒有完成一定數額的投資,關稅會恢復嗎?」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與中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中包含了中國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的承諾,但這些承諾從未兌現。該協議雖設有執行機制,卻被證明毫無效力。
一些初步的投資承諾似乎大得離譜。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新數據顯示,2024年,外國用於收購、創辦或擴張美國企業的支出總計1510億美元——這跟新宣布的承諾比起來微不足道。歐盟6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與美國去年從歐洲進口商品的總價值相當。
儘管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吸引外國投資的磁石,但迫使各國在脅迫下進行投資的長期影響尚不明朗。
「這種交易更像是你會在一個無法憑藉自身優勢吸引資本的新興市場看到的,」曾在拜登政府時期任職於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的亞倫·巴特尼克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發現,如果美國堅持以新興市場的方式行事,我們的貿易夥伴可能也會開始以相應的方式對待我們——採用更苛刻的條款和更不利的稅率,而這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不習慣應對的。」
無論其經濟影響如何,特朗普的這些策略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他頻繁宣稱外國企業和國家的投資已超過10萬億美元,且還在不斷增加。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教授談判策略的丹尼爾·埃姆斯表示,特朗普的貿易協議談判方式,似乎直接源自他作為開發商和商人的經歷。特朗普因在談判中以極低報價擾亂對手、令人眼花繚亂的推銷話術,以及善於利用對方弱點獲取優勢而聞名。
不過,埃姆斯指出,日本、韓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在公布可能最終落空的巨額投資承諾時,或許也是在迎合特朗普的虛榮心。
「唐納德·特朗普是個天才的故事講述者,我認為當他的談判對手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們就能加以利用,」埃姆斯說,「如果你在與一個自戀者談判,你要想辦法讓他們覺得自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