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重建問題,是怎麼從歐美會議桌上消失的?

京港台:2025-7-31 19:48| 來源:觀察者網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烏克蘭重建問題,是怎麼從歐美會議桌上消失的?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7月份,烏克蘭經濟和社會領域值得關注的動態是:羅馬重建會議無實質成果,西方陣營分裂,貝萊德退出烏克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放5000萬美元貸款但再次附加霸王條款。

  社會方面,在校學生數降至30年最低,高年級女生佔比極高,貧困率飆升,食品價格暴漲,「一日式」商店激增等等。

  整體來看,烏克蘭無論是戰場還是重建都前景黯淡,社會問題還在持續惡化。

  重建會議「連續劇」

  本月,一場聚焦烏克蘭重建的會議在羅馬舉行。遺憾的是,會議並未產生任何實質性成果。但回顧這個會議的歷史就會發現,這次的「毫無進展」本身就是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聞。

  事實上,羅馬會議既不是探討烏克蘭重建的首次國際會議,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類年度會議早在2017年就已開始。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之前,會議主要討論的是烏克蘭國內的改革問題,而在那之後,重心才徹底轉向戰後重建。

  時間回到2022年夏天,當時瑞士盧加諾舉辦了一場類似的會議。會上,西方提出一份被稱為烏克蘭版「馬歇爾計劃」的戰後重建藍圖。烏克蘭時任總理什梅加爾估算軍事衝突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而如果算上經濟現代化以及為未來加入歐盟所需要的「綠色轉型」,整體重建成本預計將達到7500億美元。在那時,西方國家已明確表示不會承擔重建費用,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一直堅持這個立場。

  

  2022年,澤連斯基在瑞士盧加諾烏克蘭重建會議上發表視頻講話

  於是,重建資金的來源一度被寄希望於從俄羅斯獲取。當時很多人認為俄羅斯已經是一個「泥足巨人」,即將崩潰。但盧加諾會議最終只形成一份宣言性文件,並沒有得到落實。因為2022年戰爭還在繼續,俄羅斯既沒有投降的意思,更不可能進行賠償。不過,當時大家對2023年烏軍的大規模反攻還抱有信心,所以盧加諾會議的設想就被順延到下一次會議。

  然而2023年6月中旬,在倫敦舉行的後續會議比瑞士的首次會議更加沒有存在感。會上又是一番宏大的言辭,烏方公布的損失數字在一年裡從1000億美元飆升到4000億美元——這顯然和電力設施遭到襲擊以及收復了部分失地有關,但基輔當局仍然堅持7500億美元的重建資金訴求。

  由於俄羅斯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遭遇失敗,什梅加爾宣布將制定一個「公正機制」,目標就是被凍結的5000億美元俄羅斯資產。然而,一個月後,扎波羅熱方向反攻的失利跡象開始顯現,與會各方的樂觀情緒也明顯降溫。到了2023年8月,歐盟對烏克蘭的月度財政援助額度也從15億歐元減少到10億歐元。

  從2023年秋天開始,美國兩黨陷入僵局,導致對烏克蘭的援助凍結將近九個月。最終確定的方案是效仿歐盟,向基輔每月提供10億美元援助直到2024年底。為籌集更多資金,澤連斯基會見包括貝萊德董事長拉里·芬克在內的美國商界領袖。芬克承諾會協調有意投資烏克蘭重建的資本行動,並且幫助烏克蘭政府制定投資戰略。

  2024年夏天,歐洲國家想出一種新辦法,打算通過對凍結俄羅斯資產產生的利息和票息進行再投資,來實現烏克蘭戰事的「自我維持」。同年,烏克蘭重建會議在柏林再度召開。

  有意思的是,重建議題甚至都沒有被深入討論。東道主、時任德國總理朔爾茨一開場就說,在戰事結束之前談論重建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柏林會議的焦點轉為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彈藥等緊迫問題。這時候,烏方公布的損失總額已經攀升到5000億美元。烏克蘭大部分火力發電能力喪失,部分水電站因為關鍵機房結構沒有嵌入壩體無法運轉。

  2024年8月,烏軍試圖出兵庫爾斯克地區來扭轉戰場局勢。他們希望通過攻入俄羅斯本土作為籌碼,換取俄羅斯撤出已經吞併的烏克蘭領土。儘管如此,出於政治考慮,基輔當局和它的西方盟友都不願意放棄「新馬歇爾計劃」的願景。但是,重建工作始終沒有啟動。再加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烏軍被徹底趕出庫爾斯克、俄軍在前線加強攻勢,貝萊德的投資計劃也失去了實施的基礎。

  到了2025年,烏克蘭重建會議在羅馬召開時,西方陣營已經出現分裂跡象。俄羅斯依然拒絕投降、懺悔和賠償,貝萊德也實質性退出相關事務。烏克蘭重建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反覆表態,更是讓局勢變得複雜。

  

  羅馬的烏克蘭重建會議合影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被迫填補美國角色退卻后留下的真空,不僅承擔起烏克蘭主要財政捐助國和工業後盾的責任,還接替貝萊德成為重建協調者。會議決定設立一項烏克蘭重建專項基金,初始金額為2.2億歐元,目標是在2026年初之前再籌集2.8億歐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早在2022年就主張歐盟應該介入重建。她宣布達成一系列與其他國家及機構的合作協議,總價值大約24億歐元,並且還有望再吸引80億歐元。簡單來說,基輔現在能確定指望的只有2.2億歐元。這和它7500億美元的期望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重建前景變得越來越黯淡。

  從盧加諾的第一次重建會議再到現在,局勢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西方的集體行動能力變弱,只有歐洲的官僚機構還在持續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以及對其重建可能性的信心。對這些官僚來說,這場戰爭反而成了他們擴大在歐盟內部影響力的機會,他們藉此把一些原本屬於成員國政府的權力收歸到自己手中。

  在2022年到2023年期間,原本寄望於俄羅斯承擔重建費用的想法隨著烏軍反攻的失敗破滅,「用戰爭賠款重建烏克蘭」的幻想也結束了。之後,西方轉向尋求預算外的解決方案,貝萊德主動提議牽頭設立投資基金。波蘭對這個轉變反應最快,它對烏克蘭的立場急劇轉向,開始要求基輔給予尊重並且償還相關費用。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歐盟、美國和其他支持者確實在電力系統恢復方面提供實際幫助,輸送總功率達900兆瓦的發電設備。

  2023年反攻的失利是一個關鍵轉折點,烏克蘭支持者陣營內部開始出現裂痕。2024年烏軍對庫爾斯克地區的攻勢,實際上是想向西方證明自己有能力從俄方手中奪回主動權。他們希望把討論焦點重新拉回到重建上,因為當時的討論已經降級為如何維持烏克蘭的生存以及它的抵抗能力。

  美國政權更迭后,不僅退出重建討論,立場還向波蘭靠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方迫使基輔達成「礦產交易」,試圖用這個來彌補自己在烏克蘭的投入。歐洲對烏克蘭的態度也發生微妙變化。重心已經不是致力於長遠的重建,而是儘可能延長烏克蘭的抵抗能力,為歐盟自身爭取時間。表面上的理由是為應對俄羅斯未來「不可避免的進攻」做準備,但現實情況是大量精力都消耗在冗長的官僚程序以及對軍工複合體資金的分配上。

  總的來說,烏克蘭的經濟復甦還遙遙無期。在歐洲各國首都輪流舉辦的年度會議,氣氛更像是巫毒教或通靈儀式。參與者們不斷給「烏克蘭殭屍」縫補傷口、接續斷肢,只是為讓它能繼續和實力懸殊的對手進行一場力量失衡的苦戰。

  錢袋子遊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已同意在擴展基金機制(EFF)計劃的框架下,向烏克蘭發放第九筆貸款,該筆貸款金額為5000萬美元。而作為獲得這筆貸款的條件,基輔當局承諾會對海關署負責人選拔的招標流程進行修改,並且加大對避稅行為的打擊力度,這其實就是對公民和企業展開核查以及實施處罰。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提出,在戰事結束之後,烏克蘭要提高公用事業的費率,原因是目前烏克蘭公民所支付的電力和天然氣費用,僅為市場價格的一半。

  對於真正擁有主導權的一國領導層而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展合作,一直以來都像是一種「受虐行為」。這是因為合作過程中需要減少社會方面的支出,還得從企業那裡獲取資金,而這會對社會輿論以及與資本之間的關係造成不良影響。

  要知道,國家的財政收入正是依靠資本所繳納的稅款來維持的。不過,基輔當局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作中並沒有受到損害,反倒在這個過程中更像是「施虐者」,他們以民眾的痛苦為代價,換來了按照戰前標準來看數量很少的資金注入。

  在此期間,路透社有消息稱,在歐盟對烏克蘭農產品實行配額制之後,基輔當局和歐盟就新的貿易條件達成了共識。歐盟委員會委員馬羅什·舍夫喬維奇稱,新協議「建立了長期、可預期且互利共贏的框架,這將給雙方的出口商、企業以及農民帶來益處,同時也會推動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程」。

  如果把歐盟這種官方的說法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歐盟會稍微提高從烏克蘭進口農產品的配額,但貿易方面的原則不會有變化。其所謂的「自由」和以前一樣,一旦進口量超過了配額,這種自由就不復存在了,相關的產品會被徵收關稅。更值得留意的是,根據新的協議,烏克蘭承諾到2028年逐步讓本國的農業生產標準和歐盟的標準保持一致。

  簡單來講,烏克蘭當局覺得,像「米羅諾夫麵包房」這樣的企業有額外的資金對旗下的家禽養殖場進行現代化升級,把籠養改成散養,也覺得花農有資金去添置分揀流水線。但實際上,在戰事不斷、國內市場規模減少了至少上千萬人的情況下,農業企業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可是卻沒有人去徵求他們的意見。這也是烏克蘭當局「施虐行為」的一種體現,就是替企業做決定。當然,企業也別期望能從基輔當局那裡得到幫助,因為官員們沒有這筆錢,而且在2022年之後,烏克蘭的預算中,每2格里夫納就有1格里夫納是來自外部的。

  

  烏克蘭邊防人員在西部利維夫地區的鐵路出境檢查站,整理烏克蘭護照。路透社

  雙重國籍

  6月18日這一天,烏克蘭最高拉達表決通過了一項涉及多重國籍的法案,該法案以極具選擇性的方式,讓雙重國籍在烏克蘭境內實現了合法化。準確來講,雙重國籍在烏克蘭其實早就通過公開途徑成為了合法存在:伊戈爾·科洛莫伊斯基曾持有多個國家的護照(他的烏克蘭護照是不久前才被註銷的),美國人烏利亞娜·蘇普倫在擔任烏克蘭衛生部部長期間,也一直保留著美國國籍;其他像喬治亞的反對派人士,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

  如今,普通民眾也被允許擁有雙重國籍,但這並非面向所有人,只有那些拿到對烏克蘭友好國家護照的人,才能享受到這一權利。

  俄羅斯並不在友好國家的名單里,不過在新領土(註:指被俄羅斯控制的烏克蘭部分領土)的入籍事宜上是個例外,因為烏克蘭當局認為,在這些地方,烏克蘭的「愛國者」除了領取帶有雙頭鷹圖案的(俄羅斯)護照,沒有其他選擇。而那些主動加入俄羅斯國籍的人,將會面臨被剝奪烏克蘭國籍的後果,但具體怎麼執行目前還不明確。

  不過這個問題影響不大:政治學家基里爾·莫爾恰諾夫就因為持烏克蘭護照進入波蘭(他同時還是俄羅斯公民)遇到了麻煩。所以,對於許多「后烏克蘭」地區的居民來說,不管他們前往東方還是西方,放棄烏克蘭國籍都會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種懲罰。

  順便說一句,澤連斯基的「教父」切爾尼紹夫最終還是回到了烏克蘭。有傳言稱他之前執掌的民族團結部將被當局撤銷,但實際上,即便這個部門被撤銷,情況也不會有任何變化。因為該部負責戰略傳播事務的發言人尤利婭·李森科曾表示,她所在的部門不會和那些拿到俄羅斯護照的前烏克蘭公民有往來,理由是這類人「總是在為自己找借口,他們為什麼留在那裡,為什麼留在烏克蘭領土上,為什麼留在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上」。

  這樣其實也不錯,能顯著降低烏克蘭從外部引入新移民的可能性。可惜的是,烏克蘭國家安全局(СБУ)和國防部情報總局(ГУР)仍然在騷擾這些前烏克蘭公民。要是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也能不去打擾前烏克蘭公民,讓他們安安穩穩地生活就好了。

  與此同時,烏克蘭在校學生的數量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水平,僅為374萬人。其中10%(也就是37.4萬人)已經在國外,不過是通過遠程的方式上課。實際上,目前在烏克蘭境內的在校學生已經不足300萬人,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高年級學生中女生的佔比高達70%-75%(男生已經被提前送到國外)。

  學生預備役

  從9月1日開始,烏克蘭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開設「全民軍事訓練」這門獨立課程,這一舉措會極大地改變學生的法律地位。

  第一,這門課程屬於必修課程。在學習期間,學生將被當作符合入伍條件的人員,需要宣誓效忠,同時得遵守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條例,換句話講,他們要聽從軍人的指令。

  第二,學生將處於非常容易受到損害的狀態:要是拒絕參加考核或者沒能通過考核,都可能成為被開除學籍的緣由。具體來說,原本就深陷腐敗泥潭的烏克蘭,幾乎所有成年男性都已捲入其中,如今學生也將被拖進來:學生們至少要向軍方教官和徵兵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行賄,才有可能通過考核。

  第三,這門課程的開設會讓矛盾更加激烈:一邊是大多不關注政治、原本可以對國內局勢不管不顧的學生,另一邊是帶有強烈政治色彩且變得毫無同情心的軍人,以及徵兵與社會支持中心(ТЦК)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後方,有能力講授這類課程)。

  此外,這門課程是必修課這一點,還讓學生的身份有了特殊變化。在修習過程中,他們被視作適齡入伍人員,不僅要宣誓效忠國家,還得嚴格遵循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條令,也就是說,他們要像軍人一樣服從命令。

  最關鍵的是,學生通過考核之後,會被認定接受過基礎軍事訓練,所以不會被徵召去服義務兵役(2022年起義務兵役已經取消),也不用被送到軍事訓練單位:他們會被看作「合格的戰鬥人員」。隨著徵兵年齡的降低(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烏克蘭當局就能夠直接把這些「新兵」調派到前線的作戰部隊。

  與此同時,針對中小學生的相關訓練也在推進當中。烏克蘭教育部更新了「烏克蘭防禦」課程所需的教學設備清單,裡面加入了無人機模擬器、教學用的無人機、戰術裝備、單杠、無線電電台以及其他相關設備。

  從計劃的角度來看,基輔當局正打算打造屬於自己的「希特勒青年團」(目前該組織在新納粹青年中心和「亞速營」分子的基礎上,以只有骨幹、但缺少基礎成員的模式仍舊存在著),同時培養未來的「沖陣英雄」:烏軍軍官會讓這些人沖在前面抵禦俄軍進攻,之後再藉助這一情況塑造又一個「烏克蘭人民英勇抵抗」的極端民族主義神話。

  

  當地時間2023年9月14日,烏克蘭基輔,一名婦女在基輔展示為女兵特別設計的防彈衣。

  烏克蘭最高拉達財政、稅務及海關政策委員會主席達尼伊爾·格特曼采夫指出,自2022年起,烏克蘭的貧困率近乎翻倍,從原本的20%急劇攀升至37%。在烏克蘭當前的生活水平下,3000格里夫納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明顯過低,依照實際狀況,該標準應提升至現有水平的三倍左右才較為合理。

  在食品領域,形勢同樣不容樂觀。過去一年,烏克蘭境內所有食品價格都呈現出大幅上揚的態勢。以常見蔬果為例,蘋果價格漲幅高達195%,捲心菜價格飆升150%,胡蘿蔔價格也增長了67%。蛋類與肉類方面,雞蛋價格上漲了62%,雞肉價格攀升35%。就拿新收蘋果來說,其採購價格相較於去年暴漲1.9倍,達到每單位60至70格里夫納,不過預計到秋季,蘋果價格會有所回落。

  倘若將2025年的食品價格與2022年進行對比(如此能有效消除季節性因素的干擾),會發現情況更為嚴峻。土豆價格增長了2.6倍,甜菜價格漲幅達1.6倍,洋蔥價格也上漲了1.2倍。豬肉與黃油價格直接翻倍,魚片價格增長了0.7倍,麵包價格則上漲了0.5倍。

  如此一來,如今一個普通食品籃的價格,比軍事行動開啟前足足高出了1.5至2倍。對於身處烏克蘭境外的人而言,單純看到這些統計數據,或許難以真切體會其中的嚴重性。但如果回顧2021年聯合國的數據,就能深刻認識到這種困難的嚴峻程度。當時,已有100萬烏克蘭人面臨飢餓威脅,1000萬人處於糧食不足的狀態。

  簡而言之,飢餓的產生,既可能源於食品的實際短缺,也可能是食品價格過高致使民眾無力購買。長期不均衡的飲食,必然會引發營養缺乏症以及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而對眾多烏克蘭人來說,由於資金匱乏,且缺乏專業合格的醫生,一旦患病,往往難以獲得有效的治療。所以,俄烏衝突不僅在戰場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推高了死亡率,還因經濟層面的重重問題,導致民眾生活質量下降、壽命縮短,進一步加劇了整體死亡率的上升。

  其他新聞

  今年上半年,烏克蘭新增個體工商戶13.6萬家,但倒閉的個體工商戶超過15.5萬家。稅收負擔的加重,再加上即便是季節性經營的個體工商戶也需全年繳稅的規定,令個體工商戶難以生存。因此,對於那些已關閉的個體工商戶而言,在需要時重新開業反而更有利。經營時間不超過兩周的「一日式」商店數量也大幅增加。2021年,這類商戶僅有90多家,而目前已激增至5300多家。在所有行業中,教育、醫療、法律和會計領域的個體工商戶倒閉數量最多。

  截至7月17日,烏克蘭地下儲氣庫的天然氣儲量已達90億立方米。目前,這些儲氣庫的儲氣量僅占其總容量的29.2%。與去年相比,儲氣量下降了13.9%,相當於減少14.5億立方米。這是過去12年來的最低儲氣量。

  烏克蘭的平均養老金為5.8萬格里夫納。相比之下,法官和檢察官的養老金分別高達39萬格里夫納和21.9萬格里夫納。

  截至2025年6月1日,烏克蘭奶牛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8%,為115萬頭(烏克蘭牛的總數量為217萬頭)。42%的奶牛由農業企業飼養,58%則由居民家庭院落飼養。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9: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