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文化揭秘:為何你在幫老闆付服務員的薪水?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消費者都經歷過那種情況,也許是在早上買咖啡的時候,也許是在與朋友吃完晚餐后。甚至可能出現在最意想不到的場景里,像是在演唱會的商品攤位前。當你準備刷卡付款時,螢幕突然跳出那個令人焦慮的小費選項。
關於應該給多少小費、甚至是否該給小費的討論一直很多,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美國為什麼會有小費制度?
對此,妮娜·馬斯特(Nina Mast)提出了解釋。她是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自由派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分析師。她指出,小費制度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填補最低工資與所謂的「小費最低工資」之間的差額。
「小費最低工資是僱主可以支付給小費工作者的較低工資,前提是他們的總收入(含小費)最終能達到法定最低工資。」她解釋道。「根據聯邦法律,小費最低工資是每小時2.13美元。換句話說,這些工人每小時還得靠小費補足5.12美元,才能達到目前聯邦最低工資7.25美元的標準。」
根據 Vox 的每周來電問答節目Explain It to Me,消費者可以一窺這個制度的起源,以及它為什麼至今仍然存在。
小費制度最早是怎麼出現的?
小費制度可以追溯到美國內戰前的時期。當時,一些富裕的美國人到歐洲旅行,注意到當地有給服務人員小費的習慣,如果服務得好,就額外給些報酬。
然而,這個習慣隨著時間在歐洲逐漸淡出,但在美國卻深深紮根,這與奴隸制度的廢除有關。南北戰爭結束后,儘管奴隸制度被廢除,許多曾為奴隸的黑人仍從事農業或家政等低薪勞動工作,但僱主不願意支付完整薪資。
於是,他們提出由顧客「打賞」這些工人作為補償的制度,藉此逃避支付合理工資的責任。這讓小費制度在美國服務業迅速擴散,並最終成為某些工人主要的收入來源。
餐飲業是如何接納這套制度的?
這可追溯到「全國餐飲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於1920年代初成立。這個協會長期致力於壓低人力成本,並積極遊說國會阻止任何提高小費工人薪資、或取消小費最低工資制度的法案。
這樣的制度安排,實際上成了阻礙非裔勞工獲得公平薪資待遇的歷史遺產。
服務業是什麼時候納入最低工資保障的?
直到1960年代中期,在公平勞動標準法(FLSA)的修正案通過後,小費工人終於獲得與其他勞工相同的權利。這場改革發生在民權運動如火如荼之際,也是在華盛頓大遊行幾年之後。
這些修正案首次為小費工人設下了最低薪資保障,並擴大了勞動法適用範圍,涵蓋更多黑人與其他有色人種勞工所處的行業,包括農業、教育、洗衣、療養機構等。
1966年的修法,被視為一項重大進展,為三分之一的黑人勞工提供了最低工資保障。
然而,即使如此,該法仍未全面涵蓋農場工人對加班費的保障,家政工人則要等到1970年代才取得部分權益。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小費工人被納入保障範圍,但修法同時引入了所謂的「小費抵免制度」(tip credit system),允許僱主用小費來抵掉部分最低工資。這項制度,至今仍在運作。
1996年的修法又發生了什麼?
1996年,FLSA 再次修正,將聯邦最低工資自每小時4.25美元調升至5.15美元。但同時,小費最低工資卻被凍結在每小時2.13美元,至今未再調整。也就是說,自1991年以來,小費工人的法定工資標準始終未變,儘管聯邦最低工資其後已多次上調。
為什麼這個制度一直沒被改變?
說到底,關鍵在於餐飲業協會與相關利益團體(如美國商會)長期以來的遊說活動。他們堅決反對調升小費工人與其他工人的工資標準。
目前,國會中有一項提案,計劃在2030年前將最低工資提高至每小時17美元,並同時全面廢除小費最低工資制度。部分州已經實施這樣的改革,但大多數州仍然維持現有制度。在多數州,小費工人的最低工資仍低於4美元。
「小費抵免制度」實際上如何運作?
理論上,如果小費不足以補足最低工資,僱主必須補齊差額。但在實務上,這個規定幾乎無法執行。工人通常得自行記錄工時與小費收入,並計算是否達到法定工資水平。
若發現收入未達標,工人還得主動向僱主反映,這不僅涉及權力不對等,更是件尷尬又困難的事。也因此,這項制度很少被真正落實,導致許多小費工人面臨工資遭剝削的風險。
很多人以為小費是對好服務的獎勵,消費者應該怎麼看待小費?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許多人不知道,小費其實就是服務員的主要薪資來源。在美國,如果你不給小費,等於讓服務員領不到他們應得的工資。
和其他國家不同,在美國,小費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工資的一部分。拒絕給小費,不是對服務品質的表態,而是直接影響服務員的生計。
那消費者通常給多少小費?
一般通常給20%,如果服務特別好會再多給一些,這已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標準。不過,近年來小費制度已滲透到原本不屬於小費文化的情境中,例如自助結帳、外帶咖啡等,確實讓許多消費者感到混亂甚至反感。
理解大家對此的不滿,但希望人們將焦點放在那些維護這套制度的僱主與遊說團體,而不是辛苦工作的服務員。畢竟,消費者其實是在為僱主支付他們應負責的薪資成本,而這,才是最該被改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