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里花上萬養小雞"一夜蒸發"?起底"雲養殖"騙局

京港台:2025-7-23 16:38| 來源:央視網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App里花上萬養小雞"一夜蒸發"?起底"雲養殖"騙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我媽在App上花3000元買了300隻小雞『雲養』,每天還要花錢買飼料,風風火火養了一個月準備賣雞提現時,App顯示她的雞被偷了,無法提現。」近日,網友李燕(化名)在社交平台上發帖,詢問該如何挽回近5000元的「雲養雞」損失。有過相似經歷的網友提醒她,「這筆錢大概率是要不回來了」。

  

  受訪者供圖

  「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體驗農場養殖的樂趣。」「雲養雞」「雲養牛」「雲養羊」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一些企業和個人宣稱,用戶投資「雲養農場」不僅能定期收到綠色無害的農產品,還能在App或小程序中將雞蛋、牛、羊等折算為現金,享受高額回報。然而,這種看似新奇、高額收益的「雲養」模式,背後卻暗藏不少風險。

  

  雞生蛋,蛋生錢,「躺著賺錢」靠譜嗎?

  2022年,何榛(化名)的媽媽經「朋友」介紹接觸到一款「雲養雞」產品。平台承諾,起步價2000元可認養20隻雞,每隻雞每天產蛋10枚,每枚蛋售價1元,每隻雞售價50元,一年最低收益可達4650元。認養金額越高,年收益越高,投資者既可定期收到雞蛋,也可將雞蛋折算為現金,實現「錢生錢」。

  

  受訪者供圖

  起初,一切看似順利——每月都能按時收到雞蛋,提現也暢通無阻。於是,何榛與母親追加了1.8萬元「投資」。然而,一個月後,平台突然無法提現,不僅1.8萬元本金打了水漂,平台原本承諾的「年收益」也化為了泡影。

  何榛告訴央視網《鋒面》記者,「雲養雞」產品拉投資時聲稱是響應國家政策的助農項目,他們製作的「PPT里有很多資料、政策介紹、認證報告,看起來挺靠譜的」。此外,客戶可以在App內觀看養雞直播,社群也會定期發布養雞的視頻,「看起來是真的在養雞」。

  

  受訪者供圖

  央視網《鋒面》記者查詢發現,吸引何榛投資的「酵醒雞」商標長期處於「駁回待複審」狀態,所屬公司已於2022年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北京一家反詐防騙團隊負責人李旭告訴記者,近些年他收到不少關於「雲養殖」案件的求助,不久前還有人被內蒙古赤峰市的「雲養羊」項目騙取了22萬餘元。

  

  

  

  騙局並不高明,為何那麼多人上當?

  「雲養殖的騙局很會利用人性的弱點。」李旭指出,首先是利用公眾對國家政策的信任,把企業的性質虛構為農村合作項目、政府扶持方向,打著助農的幌子進行情感綁架,說「你這是在幫農民脫貧,不投就是沒有愛心」。

  其次,為了取得用戶的信任,所謂「雲養殖」團隊往往會租賃或組建一些小養殖場帶人參觀,或者跟一些養殖戶簽訂協議,把養殖戶的養殖場說成是他們所有,「甚至有些公章都是『P圖』造假的」。央視網《鋒面》記者發現,一些「探廠」視頻會刻意強調,「我在這兒看小雞,雞一受驚就不下蛋了」,以此來限制參觀人數或規避投資者的實地考察。

  李旭在一場「雲養雞」騙局中,發現對方獲得了「中國國家質量認證評審委員會」的蓋章,但是這一機構早在2021年就進入了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

  

  受訪者供圖/民政部官網截圖

  2025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就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雲養經濟」領域欺詐風險防範和處置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年來,我國「雲養經濟」領域違法犯罪活動高發,一些不法分子以發展農業產業為幌子實施欺詐,嚴重侵害公眾利益,損害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央視網《鋒面》記者以想要開發一款「雲養農場」App為由,聯繫了一家位於河南鄭州的軟體開發公司。該公司的銷售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個「雲養羊」項目的案例,並聲稱他們已售出多款類似的小程序,項目的開發費用在5000元至2萬元之間。對於項目中養殖場的溫度、濕度等物聯網數據和直播、視頻內容,客戶可在後台隨意進行修改,甚至可使用由AI生成的雞叫聲等音效。

  

  央視網《鋒面》記者和軟體開發人員的溝通記錄

  「平台代養,坐等收錢,迎合了很多人又想賺錢又怕麻煩的心理。」李旭表示,正經經營的養殖場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高的回報率,因為農牧業需要深耕厚植,遵循自然規律,這與鼓吹「短期暴利」的投機邏輯天然相悖。他引用了一句俗語解釋:「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農產品高回報不現實,或涉非法集資、傳銷

  央視網《鋒面》記者調查了解到,蛋雞養殖周期通常為17個月,其間需要養殖者持續進行飼料、防疫、水電等成本投入,並且在養殖後期,母雞常會因脂肪肝、卵巢老化等問題,導致產蛋率下降,因此養雞業並不屬於暴利行業,何榛被承諾的「投入2000元回報4600元」等說法並不現實。

  

  受訪者供圖

  「若平台承諾的收益明顯不符合市場規律,甚至涉及『拉人頭』、層級返利等行為,很可能涉嫌非法集資、詐騙或傳銷。」北京市隆安(廣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翠儀律師告訴央視網《鋒面》記者,傳銷通常涉及團伙式發展下線並獲得返利,詐騙則更多表現為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進而騙取他人財物。

  「一旦被定性為傳銷,涉案資金可能會被罰沒,不會返還給投資人。」李旭表示,在勸說當事人避免投資「雲養殖」時,他都要提醒對方不要抱有任何僥倖心理,「萬一帶有傳銷性質的雲養殖平台崩盤了,發展下線的當事人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

  何榛回憶,當時自己和母親了解到「雲養雞」正是因為「一位朋友」的推薦,而他們投資的這一產品也的確因涉嫌「非法傳銷」在2022年被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公安查處。

  「很多雲養殖平台發展到後期,用戶若想提現,必須追加投資或發展下線,這就是典型的『一起沉沒』。」李旭提醒,用戶一旦發現「雲養」不對勁,應該第一時間保存證據、合同、轉賬記錄、宣傳資料等,並向公安機關報案,避免因拖延導致資金無法追回。

  

  受訪者供圖

  浙江省餘姚市檢察院檢察官朱澤民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根據他以往辦理「雲養經濟」領域案件的經驗,不少投資者明知農業、畜牧業投資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收益率,也明知這場投資就是一場「擊鼓傳花」,但他們總是覺得該項目不會在自己手中「爆雷」,而且有畜禽等實物作為「保障」,在僥倖心理驅使下,最終賠掉本金,蒙受損失。

  實際上,正規「雲養殖」項目的回報通常是農產品等實物,而非翻倍的現金收益。「金融管理部門也多次提示,年化收益率超過10%則應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李旭告訴央視網《鋒面》記者,「違法犯罪是硬傷」,如果「雲養殖」涉及「高收益」「拉人頭」「層層返利」,那麼它就完全符合《禁止傳銷條例》中規定的關於傳銷的一些特徵。

  黃翠儀錶示,「雲養經濟」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目前仍存在准入門檻低、資金流向監管不嚴等問題,詐騙分子只需搭建一個平台即可開展非法活動,這會導致資金流向難以追溯,即使犯罪分子被抓獲,投資者的資金也難以被追回。「還是要警惕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農業並非暴利行業,超高回報肯定是個坑。」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5: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