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恆星"真相!新研究找到"迷霧"中巨行星相伴

京港台:2025-7-19 03:51| 來源:自由時報 | 我來說幾句

"孤獨恆星"真相!新研究找到"迷霧"中巨行星相伴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之前對MP Mus的觀測,原行星盤平滑(右),再次深入觀測后發現其中有間隙和環狀結構(左),顯示有行星形成。(圖取自劍橋大學新聞稿,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astronomers-find-a-giant-hiding-in-the-fog-around-a-young-star Credit:ALMA(ESO/NAOJ/NRAO)/A. Ribas et al. CC BY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在距離地球約280光年的一顆年輕恆星,一直有一個令天文學家不解之處:以它的原行星盤年齡,理論上應該已經開始孕育行星,但是始終未發現此跡象。英國劍橋大學率領的國際團隊,再次深入觀測后終於發現,原行星盤「迷霧般」氣塵中,隱藏著一顆氣態巨行星。

  根據Space.com報導和研究團隊14日發表的新聞稿,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研究員里巴斯(Álvaro Ribas)2023年曾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觀測這顆約1300萬年的年輕恆星「MP Mus」,當時認為它是孤星一個,沒有任何行星相伴,其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行星盤結構平滑,沒有正在形成行星的結構特徵。

  不過,這一點令研究團隊感到奇怪。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上粒子,透過核心吸積過程聚在一起,逐漸形成小行星或行星,形成過程會開始在盤上刻出縫隙,就像黑膠唱片上的凹槽。里巴斯說,「這個盤年齡在700萬到1000萬年之間,這種年齡應該會有一些行星形成的證據」。

  今年研究團隊改用波長更長的3毫米波,進行深入觀測,終於發現在盤內靠近恆星處,有一個中空區,較外側有兩條縫隙,這些是行星正在形成的結構特徵。

  同時,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研究員維奧科(Miguel Vioque)從「蓋亞」(Gaia)望遠鏡觀測數據,發現MP Mus在「擺動」,再三確認計算無誤后,又得知里巴斯新觀測發現,他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正在形成的行星造成的。

  研究團隊將ALMA和蓋亞數據結合,加上電腦模型分析,認為那是一顆質量約為木星3到10倍的氣態巨行星,以地日距離的1到3倍環繞MP Mus。過去一直未能發現的原因,是短波段觀測,易被盤內緻密塵埃遮住。

  這份研究14日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發表。這是蓋亞任務首次觀測到原行星盤中的系外行星,這意味著,研究採用的方式,也可用於尋找其他恆星原行星盤中潛藏的年輕行星,了解行星在原行星盤形成過程,也能更了解太陽系的演化。

  

  恆星和周圍的原行星盤模擬圖。(法新社檔桉照)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7: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