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京港台:2025-7-13 22:18| 來源:外灘教育 | 我來說幾句

青春期孩子的潛規則:是盲目從眾還是奢侈浪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我要買李寧新出的跑鞋,我們班的男生個個都買了。」

  兒子放學進門第一句話,就是讓我趕緊打開淘寶。原因是最近運動會的跑步比賽,班裡男孩都在討論,李寧新款跑鞋可以提高速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擁有同款。

  我打開淘寶一看,一雙七百多,就為了一場跑步比賽,想想有點浪費。再一看,4C是去年舊款,但剛好搞活動,才三百多,心想兩個系列差不多,就跟他商量買4C款。

  結果,兒子一聽就炸了。

  「誰要穿去年的舊款,同學們都是5C,新款才跑得快!」

  我也有點生氣,就反問他:「跑步的快慢,全憑鞋子是否新款嗎?」

  「大家都穿5C,我就要跟大家一樣!」兒子氣呼呼丟下一句話就摔門而去。

  「為什麼要跟大家一樣?」比起生氣兒子的「奢侈浪費」,我更擔憂的是孩子的「盲目跟風」。

  

  羊群效應:

  「盲目跟風」的成長危機

  別人買了新球鞋,我也要;別人都玩這個遊戲,我不玩就落伍了;別人都說語文老師很無聊,我也不喜歡她了;別人都說爸媽只關心學習,我也覺得你們不是真的愛我……

  小時候,孩子討厭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長大后,卻不自覺受「別人怎麼說」的影響,成為了跟在羊群後面的跟屁蟲——「別人說的都對」,「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做的我要學」。

  最後,丟了思考,丟了自己。

  

  心理學領域將個體盲目追隨群體行為的現象稱為「羊群效應」,這種在資本市場屢見不鮮的非理性行為,正在校園裡悄然蔓延。

  「羊群效應」最初是描述羊群行為的一種現象。

  在草原上,羊群通常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頭羊往哪裡走,其他羊就會不假思索地跟著走。哪怕前方是懸崖,或是一片危險的區域,只要頭羊率先行動,其餘的羊也會盲目追隨,不會獨立判斷方向是否正確、前方是否存在風險 。

  在一個牧場里,農場主早晨忘記打開羊圈的門欄。著急出去吃草的頭羊,加速奔跑跳躍,跨過了門欄跳了過去。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第二隻、第三隻羊也緊隨其後,效仿著跳了過去。農場主見狀,趕緊打開門。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面對敞開的大門,後面的羊群卻依舊模仿前羊的行為,一隻接一隻地通過跳躍柵欄的方式,離開羊圈。

  「羊群效應」就是指的是個體在群體環境下,往往會忽視自身的判斷和信息,盲目地跟從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就像羊群跟隨頭羊一樣。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危險,最容易在中學生群體當中蔓延。

  

  青春期

  最容易成為「盲從的小羊」

  從心理發展角度來看,中學時期是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同伴群體的影響力在這時尤為突出。

  從以前的「我爸媽說」,到如今的「我同學說」,他們在意的聲音悄然在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面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他們迫切希望通過融入群體來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

  中學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和接納,為了不被同齡人排斥,不少學生會選擇放棄自己的想法,盲目跟從群體行為。

  當班上開始流行某種網紅款文具,即便不需要也會跟風購買收藏,因為「人有我有,才不會OUT」。

  當同學都在吐槽數學老師講課無趣,一聽到數學兩個字就煩,孩子的腦袋裡也會出現一個洗腦的聲音「學數學真沒意思」。

  當部分同學總是作業不寫,早上來抄學霸的。這種「節省時間」的行為很快就會在班級蔓延,跟風的同時還有僥倖心理「大家都這麼做的」。

  當班上男孩都在玩某款新遊戲,課間、放學后大家都在討論遊戲內容,許多原本不玩遊戲的孩子,也會下載遊戲開始玩,以免被同學「邊緣化」。

  當身邊朋友喜歡某位偶像明星,經常在課間討論,為了有共同話題,於是開始關注該明星,購買周邊產品,甚至參與粉絲應援活動,成為一枚偽粉。

  教育部2023年的調研數據顯示,68.7%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風消費,而在學習習慣與社交選擇上,這一比例更是突破80%。

  福建省疾控中心的陳錦輝所長就總結過,從眾心理是青少年吸煙的主因,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加之從眾心理,一人吸煙,常常就會引起周圍人的模仿。不願參與的孩子,反而容易成為被排斥的對象。

  類似「一人帶頭,眾人效仿」是眾多負面行為蔓延的開端。

  

  有資深的中學老師就指出,初高中80%成績上不去的孩子,都是毀在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上——隨大流!別人不學,我不學;別人吐槽,我吐槽;別人擺爛,我擺爛;別人逆反,我逆反……

  學壞容易學好難,平庸擺爛的羊群,如同一劑心靈毒藥,腐化孩子的意志,拉著孩子墜落。

  當「別人都這樣」成為行為準則,我們的孩子正在淪為「跟風的小羊」,丟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主見、沒思考、沒立場、沒堅持,風吹那邊倒那邊。

  

  無意識洗腦:

  警惕群體迷霧中的隱形殺手

  羊群效應的危害,如同溫水煮青蛙。

  孩子誤以為從眾是一張「安全牌」,實則是吞噬個性的隱形殺手。

  華東師範大學的實驗數據揭示,當群體決策錯誤時,76%的青少年會壓抑自己的正確判斷,選擇從眾。這種「沉默的螺旋」不僅扼殺創造力,更會形成惡性循環。

  湮滅個性,淪為隨大流的「工具人」

  北京師範大學一項跟蹤研究發現,過度從眾的學生在10年後職業滿意度僅為獨立思考者的1/3。

  那些曾因「大家都選理科」而放棄繪畫的少年,成年後對著滿屏幕的財務報表,只能嘆息「我本可以成為梵高」,悄悄將遺憾深埋心底,在悔恨中度過隨波逐流的一生。

  思維退化,圈養出標準答案里的「空心人」

  斯坦福大學實驗表明,群體壓力會導致青少年批判性的思維下降,淪為被動的「接受者」。

  當老師提問「如何看待網路暴力」,全班齊聲回答「要舉報」時,那個小聲說「也要傾聽原因」的孩子,成了異類。

  當作文《我的理想》,寫「科學家、醫生、老師」都能得高分時,那個想當「養花人」的孩子,偷偷藏起了自己的稿子。

  教育流水線上培養出來的「標準件」,讓他們就像被修剪過的盆栽,規整地生長,卻永遠開不出自己的花。

  風險倍增,沉浸於無意識的危險遊戲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就曾指出——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023年廣州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在21樓天台玩「跨越」的視頻就曾在網路上流傳,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視。參與的中學生承認「別人都跳了,我怕被嘲笑,不敢不跳。」

  

  當「大家都這麼做」成為行為準則,風險便如同暗潮般悄然翻湧。

  在校園裡,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危險遊戲屢見不鮮。盲目跟風追星、參與危險遊戲、傳播不實信息等行為,都是集體無意識作祟的結果。

  每個參與者都以為「法不責眾」,個體的風險感知能力大幅下降,最終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組團暴力

  友誼外下的霸凌幫凶

  在社交關係中,「抱團」最容易引發校園小團體的同質化。為了融入集體,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的孩子做著事與願違的事情,用妥協換取虛假的歸屬感。

  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跟風加入「不良小團體」的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概率是普通學生的 4.3 倍。更嚴重的是,長期的群體依賴會削弱孩子的抗壓能力,當脫離群體庇護時,他們往往陷入迷茫與焦慮。

  在常見的校園霸凌事件中,導火索通常由一小部分孩子的語言暴力點燃,因為得到另一部分孩子(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合群,而將火力對準共同的攻擊對象)從眾的附和和支持,繼而歧視、排擠、辱罵,蔓延升級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數據表明,遭受過校園霸凌的青少年,大約佔學生總數的32.5%。而剩餘的67.5%的學生,除了少數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圍觀者,不敢出手相助的他們,正在淪為「從眾性霸凌」的幫凶。

  

  《少年的你》里的老警察,在調查胡小蝶死因時,提起從前辦過的案件——

  「之前,一個男生在廁所里,被同學活活打死了。那些施暴者說,他們也沒想到,這樣一拳頭一拳頭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調查顯示,校園欺凌呈現群體化,在初中時期最為高發。其中,女生參與比例為61.1%,高於男生。

  當合群被畸形化「排斥異類」,人性最底層恃強凌弱、得寸進尺的本能,就會在屢屢突破底線后,露出了猙獰醜陋的真面目。

  

  在羊群里

  做一頭「清醒的羊」

  羊群效應的本質,是安全感與獨特性的博弈。

  因為渴望融入集體,而選擇了從眾,但又被內心對獨特性的追求拉扯。最後,對被孤立的恐懼讓安全感需求佔據上風,致使他們選擇盲目從眾。

  打破這一困局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強大的「心理免疫力」,幫助他們建立清醒的自我認知與獨立判斷能力。

  1、給足安全感,構建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更容易在群體中隨波逐流,試圖通過迎合他人來填補內心的不安。家長給予的愛與支持,是構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當孩子犯錯時,比起嚴厲斥責,家長更應蹲下身子,溫柔詢問事情經過,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麼」。

  比如,孩子考試失利,家長可以說「分數不能定義你,我愛的是努力向上的你,我們一起分析問題,下次一定會更好。」

  這種包容的態度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取決於他人評價或是否合群,從而擁有拒絕盲目跟風的底氣。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中設立明確且合理的規則,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也是培養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例如,讓孩子自主安排周末的學習與娛樂時間,在規則範圍內自由選擇,建立獨立思考和做抉擇的信心。

  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信任,內心的安全感會不斷增強,在面對群體壓力時,就不會輕易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我。

  2、日常思辨型對話,培養批判性思維

  家長可以將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對話中,讓思考成為對抗盲從的利劍。

  例如,當天晚餐時,我就跟兒子討論了關於「高價明星款跑鞋深受學生黨追捧,是否有購買必要」的話題,從「這款跑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它是否是解決你跑步速度的關鍵存在?」到「如果不買,會對你的體育成績產生什麼影響?」「影響跑步速度的真正原因,是鞋子還是個人能力?」

  一連串的討論中,既能調動孩子交流的慾望,大膽發表意見,也在討論過程中,激發他深入思考,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不被表面現象和群體意見左右。

  而最後,兒子主動提出不需要買新跑鞋,而是改成每天早起半小時晨練。因為他已經認識到——「比起鞋子,訓練跑步技巧和耐力更重要。」

  

  當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群體浪潮翻滾的輿論賽場,才保持清醒,做出理性的判斷。

  3、進行風險場景預演,提升判斷能力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難免衝動,失去理智,無法理性決策。

  所以,日常我們可以多與孩子開展「風險場景模擬遊戲」,在模擬中練就火眼金睛,在角色扮演中思考應對策略。

  例如,模擬同學說 「大家都抄作業,你不抄就太傻了」,引導孩子說出拒絕的理由,如 「抄作業是欺騙自己,我寧願慢慢學,也不要虛假的成績」。通過反覆演練,孩子在面對真實場景時,就能快速判斷行為的對錯與風險,做出正確選擇。

  結合真實案例進行分析,也是提升判斷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墜亡事件」為例,與孩子一起探討「這些孩子為什麼會選擇冒險?如果是你,會如何拒絕?」讓孩子明白盲目從眾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在面對類似誘惑時保持警惕。

  預防勝於治療。提前進行風險預演,能讓孩子在面對群體行為時,多一份理性與謹慎。

  4、建立健康的擇友觀,培育拒絕的勇氣

  家長還要引導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誼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而非盲目從眾。

  當孩子的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一起逃課時,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真正的朋友會希望你違反校規嗎?如果拒絕,這段友誼就會結束,這樣的朋友值得珍惜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擇友標準,遠離不良小團體的影響。

  同時,鼓勵孩子在面對錯誤的群體行為時勇敢說「不」。

  當孩子拒絕了同學的不當邀請,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你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這非常了不起!」讓孩子感受到敢於拒絕是值得讚揚的品質。

  良友為伴,不懼獨行。

  當孩子擁有健康的擇友觀和拒絕的勇氣,就能在群體中堅守自我,不被錯誤的潮流裹挾。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羊群效應的影響無處不在。

  但只要家長用愛賦予孩子安全感,讓個體的價值被重視,讓孩子的獨特思維和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孩子就有勇氣打破從眾的枷鎖,成為在群體中保持清醒、獨立思考的「領航者」。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人群中既能聽見他人,也不迷失自己。」

  當我們教會孩子在群體浪潮中保持清醒,在喧囂聲中傾聽內心,那些曾經在安全感與獨特性之間掙扎的「小羊」,終將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思想者」。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