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開採的沉重代價:環境污染 民眾健康受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中國掌控著全球稀土金屬開採和精鍊的絕對主導權,尤其在數種關鍵稀土品類上近乎壟斷。這一優勢使中國政府扼住了全球貿易的戰略咽喉。
但在中國北方,幾十年的稀土精鍊產生的廢棄物傾倒在一個面積達1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裡。在中南部,稀土礦的開採已導致幾十個綠意盎然的山谷被污染,山坡被挖到只剩下貧瘠的紅土。
中國為獲得稀土行業主導地位付出了沉重代價,多年來,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容許了嚴重的環境破壞。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的監管更為嚴格,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不再接受稀土生產造成的哪怕是有限的環境損害,導致中國以外的稀土礦和加工廠關閉。
中國稀土生產污染最嚴重的地方當屬包頭及其周邊地區。包頭位於內蒙古,是一座擁有20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它地勢平坦,北接戈壁灘。包頭自詡為世界稀土之都,但幾十年的稀土生產監管不力讓這座城市及其人民深受其害。
一個被稱為「尾礦庫」的人工泥漿湖佔地達11平方公里,裡面堆存的是把金屬從礦石中提取出來后余留下來的廢渣。泥漿在冬天和春天變干,導致湖面上飄揚著含有鉛、鎘以及其他重金屬粉塵,據中國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其中包括微量放射性元素釷。
在夏天的雨季,泥漿湖面變成了一層包含有毒物質和放射性釷的積水。這種危險的混合液體從湖底滲漏到地下水層。
該尾礦庫在黃河以北10多公里的地方,建於20世紀50年代,修建時湖底沒有鋪設厚厚的環保防滲層,這種防滲層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了西方國家的行業規範。包頭尾礦庫面積巨大,重新鋪設防滲層不是容易的事情。
政府的環境整治努力幫助緩解了稀土行業的部分健康和安全風險。但中國的學者和其他專家警告說,多年來的不良做法和監管不力帶來的環境損害依然存在。
「離尾礦庫越近,污染越嚴重,環境和生態風險越高,」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學者在今年1月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
位於北京的部級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去年在一篇研究論文中也發出過類似的警告,稱包頭地區存在「嚴重的空氣和尾礦庫污染」。
包頭市生態環境局負責輻射安全監管的辦公室曾在2009年警告說,在包頭市以北約130公里、位於戈壁灘的白雲鄂博礦(這裡生產鐵礦和稀土元素礦),礦石中的放射性釷「以廢渣、廢水和粉塵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一篇2003年的論文發現,受稀土工業環境污染的影響,包頭市兒童中存在智力發育遲緩的問題。另一篇發表在2017年的論文發現,包頭兒童的尿液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仍高達可能對健康有害的水平。
白雲鄂博礦是一個巨大的露天礦,該礦生產中國的絕大部分輕稀土,例如用於煉油的鑭,以及中國的大部分中稀土,例如戰鬥機和導彈磁體用釤。中國在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爭端中,自今年4月起全面停止釤的出口,並對重稀土的出口進行限制。中國的重稀土礦位於中南部的龍南地區。
政府在2010年、2011年開始進行環境整改之前,中國中南部的許多非法礦山曾把含有酸和氨的廢水排入小溪,給附近的稻田造成了嚴重污染。
中國領導人們十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對稀土行業進行環境整改,已經投入了上百億人民幣。
「一些地方因為稀土的過度開採,還造成山體滑坡、河道堵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災難,給公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重大損失,」中國國務院曾在2012年發布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中這樣寫道。
我曾在2010年去包頭那個尾礦庫做實地探訪,將庫區圍起來的不過是一條用土堆成的護坡道。尾礦庫的北邊是稀土精鍊廠,工廠的設施那時很簡陋,工人們攪拌著大桶里的東西。據中國專家當時的說法,附近的一個居民區有很高的污染致病率。包頭也籠罩在霧霾之中,空氣里有略帶金屬感的刺鼻氣味。
如今環境整改已取得了一些看得見的進展。我今年6月初回到那裡時看到,護坡道已明顯地用石頭進行了加固。護坡道的外邊還修了一條用混凝土圍築的護城河,能堵住從護坡道里滲漏出來的泥漿。
附近的居民區已遷到了包頭市污染較少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用鋼牆修建的工棚。周圍沒有多少人。霧霾也消失了,空氣的氣味清新。
尾礦庫的粉塵問題更難解決。稀土的提取需要用酸來將其從自然界的化合物狀態中分離出來。這個過程幾乎不可避免地將放射性釷釋放出來。包頭的工廠幾十年來一直將釷直接傾倒在尾礦庫里,而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將其儲存在專門地點。
內蒙古政府雖然已在2015年宣布,精鍊廠已開始在排入尾礦庫之前對廢料進行處理,但沒有具體說明釷的處置方案。
蘇聯時代,愛沙尼亞一家稀土加工廠尾礦庫的含釷塵埃曾飄越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1991年蘇聯解體后不久,歐盟耗資近10億歐元,在老庫鄰近建了一個有三米厚混凝土牆的新庫,將泥漿從老庫轉運到新庫,然後用了一個九米厚的泥土層將其覆蓋起來。
包頭尾礦庫存放的泥漿量比任何地方的都多,因為裡面除了稀土加工產生的廢水,還有數量巨大的鐵礦石加工廢渣。任何將泥漿搬到別的地方儲存的努力將面臨巨大的組織工作挑戰,我6月份去那裡時,完全沒有看到任何清運嘗試。
但就在持續推進環境整治的同時,中國當局已在越來越嚴格地審查有關稀土行業污染的討論。中國官媒十多年前曾報道,稀土工業產生的粉塵污染導致羊等牲畜死亡,包頭附近的數千畝草原被禁止放牧。但如今在中國境內的網上,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上述事件的報道。
對包頭稀土行業的監管頗為複雜。中國的污染監管主要由省級政府負責,對包頭來說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也是包鋼集團的擁有者,這家礦業和化工巨頭經營著白雲鄂博礦、鋼鐵廠,以及包頭的大部分稀土精鍊廠。從毛澤東時代以來,包鋼一直是中國軍工產業的重要支柱。包頭博物館自豪地宣稱,包鋼曾在20世紀50年代為中國的坦克和大炮生產了大量鋼材。
今年6月初去包頭時,我和兩名同事在公路上被八輛裡面坐有警察和包鋼保安的車攔截。我們被帶上一輛警車,然後被帶到包鋼總部的一個警衛室。我們在那裡被扣留了兩個小時,經進一步盤問才被釋放,警衛室外面當時有21輛警車和當地官員的汽車。我們被告知尾礦庫是「包鋼集團的商業秘密」。
那裡一名自稱在包鋼稀土子公司工作,但沒有透露姓名的女士說,包鋼拒絕對本文置評。
我今年4月去龍南附近生產重稀土的主要山谷走訪時,也看到了環境改善的些許跡象。
在一個位於最大礦場邊的小尾礦池可以看出池內壁上有黑色內襯,似乎是一種控制污染的嘗試。
但一條從山谷流出、途徑幾座更小礦場的小溪是鮮橙色的,裡面冒著神秘的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