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關門! 華人打拚40年的中餐館,子女守不住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在多倫多市中心,一家由華人移民創辦的中餐館見證了一家人四十年的打拚。如今女兒們接手,卻面臨高漲的關稅、顧客流失、經營成本飆升……正將這些老店推向懸崖邊緣。這不僅是一家餐廳的掙扎,更是無數移民家庭「傳承」與「生存」的現實寫照。
在多倫多市中心家族餐館的一角,Jeanette Liu 的小兒子正吃著一盤辣子雞,顧客圍坐在餐桌旁,服務員在餐廳里忙碌穿梭。
這個夏天兒子將在粵東餐館(Yueh Tung)度過,讓她感覺「一切彷彿回到了原點」。她自己的童年記憶里,幾十年來,這個空間里充斥著盤子碰撞的咔嗒聲和父母烹飪的香味。
她還記得父母那段辛苦勞作的日子——每天工作15小時,滿懷驕傲地為門口排隊的顧客服務。那是他們於1980年代初從印度移民至多倫多后,追逐「加拿大夢」的真實寫照。
Jeanette 回憶說:「我父親每周工作七天。他只在聖誕節那天休息一天,而且只休息一個早上,然後他會自己一個人立刻回去工作,為第二天做準備。」
她說,粵東很快就成為社區居民享用融合印度風味的傳統中餐的地方。
6個月前,Jeanette和妹妹Joanna決定全面接管這家餐館,不僅是為了讓父母退休,也是為了應對川普政府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小本經營成本上升、以及公眾用餐習慣的改變。這些因素讓他們的「加拿大夢」難以為繼。
在經濟不確定的當下,像Jeanette這樣的第二代移民小生意店主正在苦苦思索,如何延續父母的事業,以及這會帶來怎樣的代價。
她說:「我們不希望他們退休時,看到自己一輩子辛苦打拚的成果就這樣結束。」
「真的很困難。租金上漲了,進貨價上漲了,食材價格也上漲了,但菜單價格又不能漲太多,否則顧客就會被嚇退。」
泰餐Salad King在多倫多市中心擁有兩個門店。店主Alan Liu的家人於1990年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隨後接手了這家餐廳,並於2010年將其交由他經營。
Alan表示,過去幾個月,由於關稅影響,食材成本上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他預計到夏季末,雞肉成本可能上漲多達50%。
他說:「作為第二代接班人,我們會想:『這就是我們的專長,這是我們熱愛的事業,我們已經做了35年,但市場在變。』這是暫時的變化,還是長期的?我們又該如何撐過去?」
他為能提供實惠餐食為榮,但也坦言,除了關稅影響外,疫情之後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改變。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居家辦公,外出用餐的次數減少,消費也趨於保守。
他說,在父母經營Salad King 的二十多年裡,雖經歷過經濟衰退,甚至他接手那年發生了建築部分坍塌,但都沒有如今這麼難。這一切讓他感覺「被打懵了」。
「就像是頭部被打太多次,以至於已經沒有感覺了。你一直處於麻木、掙扎求生的狀態。」
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受到衝擊的不僅僅是家庭經營的餐廳。
在安省金斯頓市,Maria Cronk繼承了母親創辦的精品店 Fancy That。她表示,已有供應商因為關稅調高了價格,她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
「我覺得消費者已經到了他們願意承受的價格極限,」Cronk還提到,有些服裝品牌告知她,因無力承擔成本,明年春季不再安排生產計劃。
Cronk的母親1970年代初從瑞典移民到加拿大,開辦了這家店。後來因母親生病,Cronk接手經營,如今她自己的女兒們也參與其中。
Cronk說,延續並傳承家族生意,就意味著要經歷各種起伏。但讓她堅持下去的,是家人投入其中的辛勞與愛。
「我為我母親當初創立的一切感到驕傲,也為自己能在沒有她的情況下繼續發展而自豪,」Cronk 說,「這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建立起一個有歸屬感的社群。」
回到粵東餐館,Jeanette在前台為顧客結賬、打包外賣,而她的妹妹 Joanna在廚房裡炒鍋、做面。
Jeanette說:「我覺得我父母一直告訴我,這也是移民文化的真實寫照:低頭幹活就對了。」
就在兩個月前,這家餐館幾乎面臨關門的命運。她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最後一搏」,如今餐館的顧客有所增加,她希望這種勢頭能持續下去。
Jeanette表示,粵東說不只是一個餐館,更象徵著父母的犧牲和他們在加拿大建立起的社群。「延續這份傳承,就是我們接手餐館的核心原因。」
她還說,粵東對他們一家而言,就像是「第八個家庭成員」,因為她從小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成長。
「我希望當我帶爸爸回來,當媽媽回來坐下用餐時,他們能真正感受到,自己這些年來傾注在餐館的一切,終於有所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