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區委書記請吃飯 作風還是作秀 ....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近日,重慶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下館子請客吃飯,引發輿論熱議。高洪波表示「要帶頭消費,帶領消費」「今天我來買單,你們這些企業不要搶」「如果哪個搶單就不準吃飯」,客人里有老師、全國勞模、人大代表、90后創業者等。
請客吃飯,本來是十分稀鬆平常的舉動。而在當下的網路輿論場,有大量網民為區委書記的做法點贊,也有不少爭議和質疑。為什麼區委書記請客,會引發這樣的高度關注和不同聲音?
一
在老百姓的印象里,「請領導吃飯」是所謂的常態,「領導請吃飯」則不多見。特別是最近,「吃喝」兩個字正在風口浪尖,很多人「談吃色變」。
過去一段時間,許多地方在整治違規吃喝時出現了歪曲解讀、過度執行的情況,要求公職人員下班后隨時接受血液酒精濃度檢測、三人以上聚餐一律視為違規等,不斷加碼的做法使得「人心惶惶」。事實上,中央層面已經明確了認定違規吃喝的「七個方面」「三個要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層層加碼」乃至「一刀切」,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是不作為的表現。
領導幹部在這個時候帶頭請客吃飯,成了一樁新鮮事。高洪波請客的視頻發布后,在各大平台迅速傳播。地點公開、對象公開、賬目公開,即便這樣,評論區還有不少網友在追問:「這樣算不算違規吃喝?」這些疑惑與誤解,也從側面反映出政策解讀把握還並不到位。
也正因如此,許多網友賦予這一頓飯「破冰」「破局」的意義。儘管中央的政策規定十分清晰,但由於一些地方執行變形走偏,一面是公職人員「草木皆兵」,一面是餐飲行業「有苦說不出」,事情似乎陷入僵局。
現在,一些領導幹部感到,即便在原本看來是正常合規的安排,在當下的網路輿論場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人過度解讀、議論。這位區委書記這樣做顯然是有風險的,有人會認為他是站出來傳遞另一種信號,也少不了一些人從中挑刺。無論如何,在很多人寧願靠「不吃不喝」來規避風險的當下,他選擇站在鏡頭前,這份勇氣難能可貴。
二
這位區委書記的「出圈」,今年以來已經不是第一次。年初,他號召幹部「買新衣、下館子」,帶頭消費、帶動消費、帶領消費;4月,他宣布凡是節假日期間,榮昌所有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學校機關、政府的公共市政停車場全部免費,遊客車停路邊不貼條;端午假期,他又去參加了龍舟表演賽,和幹部群眾一起擊鼓、揮槳。每一次出現都吸引了眾多眼球。
巨大的流量也伴隨著爭議。有人說,「吃個飯還要拍視頻,作秀表演」「看似親民,實則擾民」「給自己打造人設」「走網紅路線,不長遠」。還有人對區委書記帶頭消費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樣做的意義不大,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無異於杯水車薪。
通常來看,網友們大多更喜歡低調的領導幹部。一方面是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低調往往與踏實、務實、勤政等為政之德聯繫起來,給人好感;另一方面則因為一些高調作秀的官員屢屢翻車,像帶著輸液針頭開大會的「網紅書記」、跑步出圈的「跑馬市長」,經不起黨紀國法的檢驗,也經不起網友們的火眼金睛。因此,領導幹部以高調言行出鏡時,很容易招致負面輿論。這也導致一些人害怕樹大招風,一味奉行低調。
其實,領導幹部各有各的性格風格,在為人處世方面有的高調有的低調,只要是以民為本、實事求是、創新實幹,這都很正常。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工作風格往往反映了個人成長經歷、實踐閱歷以及崗位需求的差異。這些年,一些地方主官或文旅局長在網際網路上高調露面,進行招商引資、城市宣介、政策解讀,非常接地氣,不少都帶來很好的效果。
高調不等於作秀,低調也不等於作為,對領導幹部「拋頭露面」的行為大可不必先入為主地進行「有罪推定」,否則只會讓領導幹部更加噤若寒蟬,能不面對鏡頭就不面對鏡頭。長此以往,就會讓本應在陽光下開展的工作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讓真正敢擔當、敢發聲的幹部成為異類。
三
至於一些網友爭論的到底是作風深入還是作秀表演,我們無法通過一段視頻去下定義。起碼有一點,這個舉動傳遞到屏幕另一端,有它積極的一面,也是應予點贊的一面。
領導幹部多上上網,接受網友的關注、評論,這也是一種監督。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大多領導幹部面對這份監督不夠自在,懼怕被關注,尤其怕上熱搜,認為那准沒好事。「拿著放大鏡挑毛病,怎樣都有問題」「網際網路上,領導幹部就是弱勢群體」,這些話道出了不少領導幹部的心聲。
對違規吃喝的關注也好,涉干話題的高熱也好,說到底是因為老百姓對領導幹部是有期待的,尤其是「作風」二字,是建立起信任的重要基石,領導幹部不能褻瀆和辜負。
其實每一條熱搜的背後,都是人心的一次聚攏。現在,11億多中國網民每天都在屏幕前,領導幹部要接地氣首先要接網氣,不怕出鏡和曝光,拉近與網民的距離,然後去讀懂熱搜背後的期待。這也是「網紅」區委書記贏得很多人點贊和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面對輿論的「苛責」,選擇一避了之、退居網后,也就遠離了群眾。
要看到,當下的網路輿論場真實而又複雜。作為人民公僕,對領導幹部嚴要求、高標準,這沒問題,但也不妨多幾分客觀和理性。「真品」都有瑕疵,只要這種瑕疵不是原則性的,輿論應該給予更大的包容度。
我們不是歌頌瑕疵,而是呼喚真實,凡事都應該實事求是。這樣,我們才能看見更加立體豐富的領導幹部群像,他們的活力和張力也才能充分涌流,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