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果然老練,和尹錫悅完全不一樣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李在明上台將滿一個月,他交出的成績單,和尹錫悅確實很不一樣,說明他也充分吸取了前任的教訓,準確避開了各項雷區。
上台將滿一個月,李在明這個新總統的表現究竟如何?韓媒整理了一組民調,發現將近60%的受訪者,對其施政給予了正面評價,而且其支持率也連續兩周上升。
以上這些積極信號,用韓國那邊的話說,是李在明政府採取的一系列大膽的內外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於是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還算不錯。
【李在明上任將滿一月,首份民調數據出爐】
當然不支持的聲音也有,主要是圍繞總理提名人選爭議,還有李在明本人缺席北約峰會,引發了小範圍的負面輿論,不過這部分主要是來自保守派陣營,他們對李在明一直不怎麼買賬,對中間群體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凡事就怕比,只要我們對比一下前任尹錫悅在同一時間段的數據,就知道李在明的表現,已經可以說得上成功。
前者上台沒多久,支持率就跌破一半,奠定了其後三年總統任期的混亂基調。
這是多方因素造成的,首先就是尹錫悅政府的一系列人事安排引發爭議,他前腳提名部長,人選後腳就曝光醜聞,連帶著輿論震動,覺得總統識人不明,建立的內閣完全不可靠。
此外尹錫悅也沒有妥善地處理經濟危機,被批「無能」;再然後就是他一貫的口無遮攔,經常性地得罪公眾輿論。
【李在明綜合支持率接近60%】
雖然其死忠很吃這一套,但政治怎麼可能只靠基本盤,還要團結中間派,尹錫悅幾番操作,把中間派推到了對立面,以至於李在明領導的共同民主黨,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在野派系的整合。
加上國民力量黨內鬥不斷,因此尹錫悅上台的頭幾個月,可謂是波折不斷,沒有給人任何「新氣象」的感覺。
另外更不用說,他接下來在內政外交上都趨於極端,對美國一邊倒,得罪中國和俄羅斯,還在半島問題上採取敵對政策,以及最後葬送自己政治生命的「戒嚴風波」了。
可以說,「混亂」貫穿了尹錫悅三年總統任期的始末。
相比起來,李在明就顯得老練不少,尹錫悅的遭遇,對他也是一個前車之鑒,幫助他避開很多明顯的雷區。
【混亂貫穿了尹錫悅總統任期的始末】
綜合看下來,李在明很重視自己上任的頭一個一百天,能否彌合國內分歧,整合國家力量,全看能不能在這一階段打好基礎。
如果只從民調數據來看,李在明頭一個月的表現頗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如今他可以適當展望一下,向前總統文在寅看齊。
後者上任一百天之際,支持率居於70%的高位,李在明現在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去實現這一目標。
這就看他在內閣組建完畢之後,是否會確保政策落實。
李在明政府接下來還有一些「硬仗」要打,比如說對華外交,朝韓關係改善,還有與美國的經貿談判等等,如果都能順利推動,並像他自己承諾的那樣,從韓國自身的核心利益出發,而不是一味地選邊站隊,那麼其支持率還有望迎來一波上漲。
【尹錫悅政策不得人心,爭議極大】
李在明執政的優勢在於,前任尹錫悅不得人心,執政幾年下來,把韓國坑進了一個進退失據的處境。如今他也算是「國民公敵」了,就連國民力量黨也選擇與他割席。
現在韓國的輿論情緒,只要是能清算尹錫悅,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和他相關的「政績」,都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李在明對此把握得相當到位,他拒絕了對方不公開審理的要求,明擺著是要公審尹錫悅。
此外,他還針對性地制定了明確綱領,內核沒有多複雜,只要處處和尹錫悅反著來即可,這也是韓國大部分選民的普遍願望。
當然,李在明上台沒滿一個月,內閣還沒組建完畢,現在就談政績未免有些不切實際,外界也只能從政府各項聲明和對外文件中,一窺其政策方針的大概。
【李在明很重視任內頭一個一百天】
所以他的高支持率,主要是建立在選民群體對此的積極預期之上,如果不能及時落地,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那反而會落人口實。
李在明也有緊迫感,由於韓國是提前大選,新政府成立之際,沒有專門的委員會幫助過渡,這也導致他用了將近1個月時間,才勉強搭建起一套可以暈住的內閣班子。
他的最新命令是,希望下屬「迅速進行人事工作」,理由是韓國面臨大量懸而未決的國際和國內問題,內閣工作需要儘快步入正軌,有力領導政策決策。
當務之急,是克服嚴峻的經濟形勢,修復在戒嚴風波后,韓國面臨的國際形象危機,以及如何與中美兩個大國打交道。這些才是李在明能否穩住支持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