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虧損超10億,大庸古城誰來擔責?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人造古城」的尷尬,或在當初拍腦袋跟風決策時就註定了
大庸古城又「熱」了一把,登上央視《焦點訪談》。尷尬的是,它再次變焦點,還是非常不露臉——「耗資24億的古城四年累計虧損超10億 停車場成唯一盈利項目」。
說「再」是因為它已非首次因冷清而引熱議。去年就有報道,大庸古城累計虧損已超5億元,上半年日均購票人數不足20人。
今年也未改觀,儘管不收門票,依然門可羅雀。最初設想中,它可不是這種人跡罕至的模樣——建成后預計每年實現營收近5億元,每年凈利潤近2億元。但理想豐滿,現實打臉,投資24.43億元,試營業以來持續虧損,現在瀕臨破產。數據為證:前三年虧損分別為0.84億元、1.51億元、2.49億元,去年是5.96億元,超過前三年總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項目是張家界市十大重點產業項目和重點工程。古城定位稱要打造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文化旅遊新標桿。如今倒不失為一個標桿,一個失敗的標桿。「人造古城」的尷尬,或在當初拍腦袋跟風決策時就註定了。
古城古鎮,顧名思義,得沾點歷史煙塵的「古色古香」,才能名副其實。不管是鳳凰、平遙還是烏鎮、大理,但凡成功者,皆非硬生生製造出來的產物,而是現代文旅與歷史遺跡交互輝映的自然結果。
文旅之根,在「文」而非「旅」。如果一地決策者毫無文化和歷史視野,無視文火慢燉、浸入血脈的文化傳承,滿眼只有「眼見他起高樓」的大幹快上,只想掙快錢,就難免重蹈大庸古城的覆轍。
大庸古城開建前論證不足,倉促上馬,立項到開工僅3個月,計劃550天工期,缺少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充分的市場調研,自然越建越不對勁,最終拖了近五年才完工。
時間一拉長,即使有市場風口也可能過去了。而且,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還表示,當時考慮到這應該是個特別能賺錢的項目,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國企來做了。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市場自然也沒回以好臉色。截至去年底,大庸古城公司已負債16.97億元,凈資產額為負3.02億元。
雖然聲稱建築風格融合了明清建築元素與土家族特色,但缺乏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不賣票都鮮有人問津。顯然,陷入窘境的「人造古城」,病根在「人」。拍腦袋就能決定涉及數以十億元計的投資,自然很容易脫離市場。毫無靈魂的「空中樓閣」,註定會走向失敗。盲目上馬,缺乏市場化運營,不但沒有「政績」,還會變為負債纍纍的包袱。如此浪費資源,若無人擔責,如大庸一般平庸的「古城」就很難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