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再揭茅台鎮"年份酒"造假黑幕:年份酒亂象何解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圖源:鈦媒體APP拍攝)
繼 「3・15」的打假風暴后,白酒再度被央視推上輿論風口浪尖,而此次事件的焦點,依然直指酒都茅台鎮。
近日,央視財經頻道深度調查節目以長達30分鐘的專題報道,揭露了直播間「年份酒」造假和仁懷茅台鎮「年份酒」黑產業鏈隱秘運作的真相。年份酒制假販假的種種 「暗箱操作」在央視鏡頭下無所遁形。
節目播出后,仁懷政府連夜開展整治行動,並通報調查了12家涉事酒廠。筆者從茅台鎮當地酒商口中了解到,「年份酒」造假的各種操作在圈內算不上「秘密」,當中還充斥著不少「行業潛規則」。目前老酒市場快速發展,年份酒基本是名酒標配,這也使得年份酒在市場上溢價更高。高額的利潤再加上不健全的標準體系,年份酒成制假販假「重災區」。白酒數次暴雷之後,正逐步引發消費「信任危機」。
「掛羊頭賣狗肉」,年份酒亂象叢生
「酒是陳的香」,這樣的傳統認知讓年份酒的銷售異常火爆。
「一款存放了15年的茅系老酒,90%的人都沒見過」「瓶儲了13年、15年的大廠嫡系老酒」「20年坤沙老酒」……諸如此類的話術在各平台直播間隨處可見,主播們口中所謂的「年份酒」價格也相當便宜,而且多數都產自貴州茅台鎮。
然而,這類看似包裝做舊,瓶身上標註了年份的白酒,卻是一場為消費者量身打造的「騙局」。據央視揭露,某些白酒外包裝上寫著「三十年陳釀」「老醬酒」「窖藏30」「窖齡1988」等字樣,但這些數字並不代表著相應年份的老酒,僅僅是個噱頭。
此外,如今市面上不少打著「坤沙」「洞藏」名號的年份酒實際上裝的是「串酒」和「碎沙酒」經過五五開摻成的「串沙酒」。所謂的「串酒」,不管生串還是熟串,核心成分都是酒精勾兌,這種工藝成本低廉,每斤不到10元,而且與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存在本質的差異。
而碎沙酒的工藝亦相對簡化,發酵周期較短,市場售價通常約為每斤20元,屬於性價比型的糧食酒產品。
仁懷個別不良商家為牟取暴利,在醬酒生產環節公然違規添加食用酒精,將低質酒液包裝成高檔年份酒;為獲取高額利潤,部分商家將這類低價串酒、碎沙酒冒充坤沙酒售賣。
這些市場嚴打的假酒被包裝成年份酒,成本僅幾元錢,售價卻高達幾百、上千元,溢價幾十倍。包括酒瓶上的生產日期也可以進行偽造。此外,所謂的窖藏老酒,洞藏老酒、酒糟酒、老壇酒等產品基本是一樣的套路。
直播間是這類「年份老酒」的新銷售渠道,正如央視報道,訣竅就是包裝和宣傳。刻意做舊的包裝,再加上年份鑒別需要專業知識,普通消費者實際上很難分辨酒的真實年份。
茅台鎮一酒商告訴筆者,「報道的現象在這邊很常見。尤其這幾年茅台鎮的生意一落千丈,有的小酒廠就更不守規矩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他看來,很多消費者並不懂其中的門道,只要價格便宜,這類假酒在網上就不愁賣。「我指的便宜是跟大家熟知的那些動輒上千的名酒相比,一瓶成本幾塊錢,十幾塊的白酒,然後我告訴消費者這是儲存了十幾年甚至更久的老酒,全中國都找不到幾瓶,非常有收藏價值,而且價格才幾百塊,誰不心動呢?」
監管與黑色產業鏈的拉鋸戰
在業內看來,半年內兩次被央視「點名」,白酒制假販假亂象屢禁不止折射出監管漏洞以及行業高速發展下的不良生態。
實際上,仁懷茅台鎮的年份酒亂象並非新問題,2020年央視就曾曝光茅台鎮假年份酒產業鏈,促使當地政府發布《茅台鎮白酒市場專項整頓通告》,明令禁止非認證年份酒標註年份,並要求所有白酒明碼標價、可追溯源頭。
近年來,國家及各地也在不斷完善白酒生產相關標準體系,比如《GB/T26760-2011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嚴禁在醬香型白酒中添加食用酒精;2023年《仁懷市醬香型白酒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嚴禁在白酒生產過程中添加食用酒精,明確要求生產經營者對標籤標識和廣告宣傳的真實性負責,嚴禁虛假標註年份、偽造生產日期等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等。
同時,各地政府加大假酒打擊力度。就拿被「點名」的茅台鎮舉例,仁懷自2021年起開展白酒產業綜合治理三年行動,對產業亂象始終採取「零容忍」態度。過去三年,仁懷多部門對竄酒、特供酒、貼牌酒以及近年來愈發猖獗的醬酒「殺豬盤」等重拳出擊,其中「竄酒」還被納入掃黑除惡範疇。截至2024年底,已清退600多家酒廠。
此次再陷年份酒造假風波,仁懷政府亦雷霆出擊,不到24小時,仁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發布《關於核查處置央視曝光白酒生產銷售相關問題的通報》,表示已初步鎖定12家涉事主體,對涉事企業基酒抽檢46樣次、成品酒抽檢66樣次,並將「依據檢驗結果依法處置」。
6月24日,遵義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再次傳遞了「嚴厲打擊使用食用酒精勾兌、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堅決斬斷白酒制假售假的黑手,堅決維護遵義白酒產業良好發展環境」的積極信號。
不僅是仁懷,鄭州管城市監局也對百榮開展酒類專項整治。6月24日鄭州城管發布消息,鄭州市管城區市場監管局近日針對「白酒集散地」百榮世貿商城啟動「特供酒、年份酒」專項整治行動,通過全鏈條監管與多維度治理,持續凈化酒類消費環境。截至目前,已排查商戶1644家,出動執法人員178人次,查扣涉案酒類產品308瓶,沒收白酒5瓶,立案查處28起,罰沒金額達2.7萬元。
政策重拳出擊,白酒假酒仍然大量流向市場,核心原因是受暴利驅動假酒生產的黑色產業鏈也懂得如何規避監管,同時又與行業「潛規則」達成默契。
比如,冒用正規廠家信息就是一些非法商家逃避監管的慣用手段,部分商家還可以為酒精勾兌酒配備檢測報告,甚至宣稱他的產品,能規避酒精成分檢測。
此外,真正的老酒是酒廠極其寶貴的資產,因為稀缺性酒廠一般不會輕易出售老酒,更不會低價出售。但酒廠可以為下游經銷商提供「定製化」服務:裝什麼酒、標註什麼年份,全由經銷商說了算,由此形成一條龍造假產業鏈,違規生產的「酒精勾兌酒」大量流通市場。
目前,年份酒爆發出增長潛力。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陳年老酒突破1500億元。從產業內部看,目前「年份酒」戰略是行業產能過剩但酒廠加碼擴產的邏輯支撐點,再加上年份酒的投資屬性被不斷放大,各名酒企爭相角逐,這一新賽道的確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但「年份酒」也是白酒行業多年以來不斷引發爭議的話題,早年就有業內人士炮轟年份酒假酒亂象「可能給中國白酒行業埋下了一顆巨大的雷,這個雷可能比塑化劑更嚴重多少倍,可能導致整個行業誠信坍塌」。從這一維度來看,在「年份酒」發展的初級階段,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提高市場准入門檻、普及真實年份酒科學鑒別、塑造消費口碑等或許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