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月薪吃不起的河南火鍋,一年賺23億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6月16日,以毛肚和菌湯為特色的巴奴火鍋,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繼海底撈(6862.HK)、呷哺呷哺(0520.HK)后,國內第三家赴港上市的連鎖火鍋品牌。
2024年,在人均消費額超過120元的品質火鍋賽道中,巴奴火鍋以3.1%市佔率位居第一。相較於海底撈的服務至上、呷哺呷哺的高性價比,巴奴另闢蹊徑,走「產品主義」的賽道。
河南人林欣幾乎每個月都會吃巴奴火鍋,有15年的「吃齡」,在她看來,巴奴火鍋更突出菜品特色和食材本身。她向鹽財經記者打了個比方,「如果說海底撈的菜品跟自己去菜市場買的差不多,那巴奴的菜品就是需要在精品超市才能買到。」
然而,產品主義也許能撐起一個品牌的個性,但能否撐起資本想要的利潤模型,仍是未知數。高端火鍋若不能降低門檻、創造更多用餐場景,很難單靠產品溢價撬動持續增長。
當創始人杜中兵端出那盤「木瓜蛋白酶嫩化毛肚」時,他賭的是消費者願為「鮮脆」支付溢價;如今端給資本市場的,則是「高端火鍋規模化」的故事。
但鍋底沸騰時,毛肚只要涮15秒,而資本市場需要的耐心,可能比菌湯熬制的時間更久。
人均140元,貴過海底撈
貴,是許多人對巴奴火鍋的第一印象。巴奴火鍋的貴,不止一次被吐槽。
「天價土豆」事件是其中之一。2023年,有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稱自己在巴奴火鍋點的一份售價18元的土豆,上餐后發現僅有5片。事後巴奴作出解釋,稱「18元是大份的價格,實際上5片的售價為9元」,並強調其選用的是「優質富硒土豆」。
一份僅有5片的「富硒土豆」
創始人杜中兵也回應稱,巴奴的土豆不一樣,成本是普通土豆的5倍,「我們不是為了高價而高價,而是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
可這難以平息消費者對價格的質疑。如果按克重計算,相當於在巴奴每斤土豆要37.5元,部分消費者認為其溢價已超出合理範圍。
甭管這土豆價格值不值,但巴奴就此立下了「貴」的人設。
接著是2025年2月,杜中兵在直播間里稱「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鍋」,更是引爆了輿論。
巴奴創始人杜中兵曾表示「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火鍋」
後來杜中兵在視頻里回應稱,自己所言需整體理解。由於這幾年火鍋價格越來越高,「如果大家經濟條件還沒那麼好,特別是像學生剛進入社會,只有5000塊錢的工資,忍一忍不要高消費,少吃一些火鍋,甚至不吃火鍋、不吃巴奴,延遲一下滿足,把錢花在自己的成長上,讓自己變的越來越好,這是我真實的本意」。
可令人意外的是,巴奴一直被吐槽貴,盈利水平卻並不高。以2024年為例,巴奴火鍋凈利潤率為5.33%,遠低於同期海底撈的10.99%。
細翻其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巴奴火鍋營業收入分別為14.33億元、21.12億元、23.07億元,年複合增速達26.88%。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19萬元、1.02億元、1.23億元,期間凈利率由-0.36%增至5.33%。
據巴奴招股書數據,2022年至2024年,巴奴火鍋營業收入分別為14.33億元、21.12億元、23.07億元
而同一時期,海底撈凈利率分別為4.42%、10.84%、10.99%。
究其根源,低利潤率與採購成本有很大關係。
以巴奴最為出圈的毛肚為例,過去市場上的主要加工方式是用火鹼泡發,泡發出品率能達到1:3;而巴奴選擇的「木瓜蛋白酶嫩化」技術,出品率只能達到1:1.2。此外,毛肚需要冷鏈運輸,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巴奴當家產品的成本低不下來。
「客單價偏高,利潤率沒有相應的高,那麼說明產品的成本相對高、用料相對好。」 東吳證券消費商社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向鹽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他認為,巴奴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任何一個品牌都得依靠某一特色才能夠出圈,比如海底撈的服務、巴奴的毛肚。「毛肚會讓巴奴形成品牌的認知度,而顧客認識品牌這件事的本身是很值錢的。」
巴奴火鍋一直以毛肚為主打產品
「毛肚提升了消費者對巴奴的認知,這不僅有盈利方面的考慮,也有品牌營銷方面的考慮」吳勁草說。由於毛肚必須是冰鮮的,維護成本與運輸成本都很高,但毛肚形成了品牌重要的印象,「這是餐飲品牌最值錢的地方」。
招股書顯示,2024年,巴奴原材料及消耗品成本為7.41億元,所佔收入比重為32.1%。
另據公開資料,巴奴火鍋的很多食材直接與產地合作,與農戶共同開發出來,比如巴奴與農戶磨合了兩年,開發出笨菠菜;在巴奴20周年之際,巴奴與王家渡共同開發了低溫午餐肉;用一年半與供應商磨合,推出井水黃豆芽等產品……
創始人杜中兵曾在採訪中提及,巴奴不僅是一家火鍋店,更是一家選品公司,「巴奴不是食材的生產者,而是食材的搬運工,儘力去發現更好的食材或者一個東西應該有的樣子」。
餐寶典聯合創始人左永君對鹽財經表示,在餐飲業,火鍋是一個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領域,與食材本身相比,品牌和供應鏈對於連鎖企業而言更加關鍵。
不過,巴奴火鍋人均140元的客單價,其中極大一部分費用是為食材買單。
公開資料顯示,巴奴有75%的客人都是回頭客,並通過會員體系提升復購率。根據會員的消費頻次與金額,可分為肚粉、肚俠、肚王、肚神等幾個級別。2025年一季度,巴奴的堂食客戶中,94.6%為會員。
在下沉市場,瞄準「不缺錢」的人
有意思的是,2002年從河南南陽起家的巴奴火鍋,人均價格不低,但近八成的門店選擇紮根在二三線城市。
截至2025年3月,巴奴火鍋門店數量達145家,覆蓋39個城市。其中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114家,佔比78.6%。
除此之外,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巴奴一線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為20.7%,而二線及以下城市卻能達到24.5%的門店盈利率。
為何在下沉市場,價格偏高的巴奴火鍋更吃香?
巴奴毛肚火鍋店在二三線城市更受歡迎
每月都去巴奴的林欣向鹽財經記者表示:「對於我們這種三四線城市沒有貸款壓力的人來說,吃一頓巴奴花上三五百,價格就也還好。」
「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鍋」的背景,或許只適用於一線城市。對於三四線城市無貸款壓力的人來說,即便月薪沒有達到5000元,但由於可支配收入比例較高,反而具備更強的消費力。
更重要的是,一頓三百元的火鍋在一線城市可能勸退打工人,但在南陽、洛陽等三四線城市,這反而成了一種輕奢的「社交貨幣」。
在當地,商務宴請吃巴奴的也不少,林欣就曾觀察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巴奴門店裡,有不少中年男性消費者,「他們會邊喝酒邊吃火鍋」。
在二線市場賣高端火鍋的巴奴,正好踩中這種「集體消費心理學」: 吃的不只是火鍋,還有圈層認同。
河南企業的一大特點是從下沉市場起家。與資本市場上的弄潮兒相比,河南的企業顯得更加「笨拙」:蜜雪冰城埋頭自建工廠,胖東來拒絕直播帶貨,巴奴則把預算砸向供應鏈……這種「反流量」策略在消費理性回歸的當下反而奏效。
另一方面,從蜜雪冰城到巴奴,河南企業家對資本的態度出奇一致:能自己造血,絕不輕易輸血。
蜜雪冰城在2020年完成首輪融資,巴奴也是同年才接受番茄資本近億元的注資。招股書顯示,杜中兵家族通過離岸公司持股83.%,外部機構僅番茄資本持股7.95%。
這種「謹慎開放」背後,是河南企業家對「資本干預經營」的天然戒備。杜中兵曾直言:「火鍋標準化難度高,做加盟更難。」即便對手紛紛開放加盟,巴奴仍計劃未來三年新增177家直營店。
這也塑造了河南企業家對資本的矛盾心態——既需要資本助力擴張,又警惕失去控制權。
此次巴奴衝擊IPO,是一場關於「高端能否規模化」的豪賭。它用毛肚和菌湯撕開了差異化的口子,但也因供應鏈重投入和下沉乏力陷入增長瓶頸。
巴奴火鍋店懸掛的宣傳招牌語——毛肚和菌湯才是巴奴的特色
而河南企業家對資本的疏離感,既是對品牌的保護,也可能成為擴張的枷鎖。
未來,若巴奴能像吳勁草所言,將「品牌認知」轉化為「規模效應」,或許就能複製海底撈的路徑——從「貴」到「普適」。
但在此之前,它仍需回答資本市場的終極拷問:當消費者為品質支付溢價時,投資人能否為「慢公司」支付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