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還是毀?千年武則天無字碑「加蓋」引爭議

京港台:2025-6-26 10:25| 來源:有料新語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護還是毀?千年武則天無字碑「加蓋」引爭議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日,位於陝西乾陵景區的武則天無字碑「加蓋」事件引發爭議。有人認為有亭子可更好地保護無字碑,至少能遮陽擋雨,但也有人認為加個亭子會不透氣,導致蒸汽籠罩越來越潮濕,或會加重碑體腐蝕等。

  關於亭子的用處問題,乾陵景區工作人員稱,這個亭子並非隨意加蓋,而是出於對無字碑的全面保護考慮而專門修建的。並表示已經關注到該爭議,現在領導正在研判這個問題,之後可以關注官方的通報。

  網友在討論中,頻繁提及的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滄州鐵獅子」。滄州鐵獅子為防風雨侵蝕建八角亭,卻因濕氣無法排出加劇鏽蝕,19年後不得不拆除。

  武則天無字碑「加蓋」引質疑

  官方回應:為了保護而建亭

  據現代快報報道,近日,千年武則天無字碑加蓋引爭議衝上熱搜引髮網友熱議。原來,近日有遊客遊覽陝西省咸陽市乾陵景區時,發現武則天無字碑上方建起一座亭子。有人認為有亭子可更好地保護無字碑,但也有人認為加蓋亭子沒必要。

  

  亭子加蓋前後對比(圖源 網路)

  有網友對無字碑上方蓋亭子發表評論,「這個亭子建得太低了,很容易引起熱脹冷縮,或者水蒸汽散不開受潮!」「千年風吹日晒也沒關係,加個亭子有必要嗎?」……

  還有網友發出幾年前拍的無字碑圖,認為該亭子「以前非常完好,感覺這個亭子加速了無字碑的損壞,出現了好多裂痕。」

  但也有網友支持:「其實這個碑內外都有裂痕,以前文物局掃描過,只不過太高了,肉眼不一定能看見。」「應不應該建亭子,專家和相關單位肯定權衡過,我覺得沒問題」……

  

  

  

  對此,陝西省咸陽市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個亭子是2025年年初建成落地的,「在歷史上,這個碑本身也是有亭子的」,並非隨意加蓋,而是出於對無字碑的全面保護考慮而專門修建的。

  關於亭子高度問題,工作人員說,在設計建造過程中也經過了多方面的考量和權衡,「從前幾年就開始推進這個事,今年年初才建成落地,因為碑體本身很高,有7.53米,所以大家從底下看上去亭子離碑很近,其實亭子距離碑頂還有2米左右。」

  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歲月的侵蝕以及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無字碑面臨著多種潛在的損害風險。「這個亭子也是相關專家對無字碑進行研究,然後有關部門批准建造的。」對於部分網友的質疑,這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會繼續關注的,也會邀請相關專家過來評估。」後續會持續關注亭子對無字碑保護效果以及遊客參觀感受的反饋情況,如有需要,會進一步研究優化措施。

  「加蓋」花費559萬元?

  並非是一座亭子的建設費用

  有人質疑,建設這座亭子花費了500多萬元。對此,陝西省咸陽市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該建設項目總中標金額為559萬餘元,並非是一座亭子的建設費用。

  

  「這座亭子花費了500多萬,有必要嗎?」「看上去也不好看啊。」……部分網友對無字碑上方蓋亭子發表評論,其中,有人對這座亭子的造價表示質疑,認為「不值500多萬」。對此,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了陝西省咸陽市乾陵管理處,工作人員說:「這個建設項目是包括了唐乾陵述聖紀碑、無字碑保護設施及附屬周邊環境設計。」

  

  記者查詢企查查和相關部門信息發現,該項目2023年2月6日由乾陵管理處發布政府採購意向,同年5月10日由北京凱萊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中標所得,中標金額559.6萬餘元,品目名稱為文物保護建築修繕,施工範圍主要是唐乾陵述聖紀碑、無字碑保護設施及附屬周邊環境設計。

  據悉,「唐乾陵無字碑保護設施項目」於2025年1月6日至2025年4月29日完成建設,目前已全面竣工。無字碑參觀區域已於5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唐乾陵述聖紀碑保護設施項目」因工期推遲,參觀區域暫緩開放,具體開放日期還未公布。「建造完成以後效果和目前無字碑參觀區域差不多。」工作人員說。

  考古人員上世紀曾發現無字碑碑亭遺址

  

  圖源:陝西文化信息網

  據極目新聞報道,在1995年中國文物報刊登的一篇研究發現上寫道,「陝西考古工作者於1995年深秋髮掘清理了陵園朱雀門外東西兩側的述聖紀碑和無字碑碑亭遺址,無字碑亭遺址為一面闊15.8米、進深15.55米的九間方形碑亭。基址為一夯土台基,無字碑在其中心,圍繞碑座四側均勻排列方形素麵石柱礎。每側四礎,因角柱共角,共有12礎,柱礎為0.6~0.7米見方的青石,厚重穩固,個別柱礎中心還有榫眼。碑亭四周有寬1.45米的磚砌散水,散水東西18.4米、南北18.6米,散水外沿將磚斜豎露出磚角以防散水外移鬆動,屬唐代鋪磚散水的典型手法。」

  也就是說,乾陵的無字碑在之前其實是有碑亭的,后被毀壞。

  無字碑加蓋讓人想起滄州鐵獅子

  千年不倒卻差點倒在專家的建議上

  誕生於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的河北滄州鐵獅子,在當地被稱為「鎮海吼」,相傳為遏海嘯水患而造,是我國現存年代最久、形體最大的鑄鐵獅子。目前,鐵獅子四肢斷裂疏鬆,鏽蝕嚴重,需依賴支架站立。

  

  圖源:新京報2015年報道

  正觀新聞發表評論稱,加蓋亭子,是否會因水汽蒸發到亭頂散不出去而導致文物潮毀?這不免讓人想到河北滄州鐵獅子的命運。亭子建好又拆,幾番折騰「越玩越壞」,根源於不成熟的文物保護和施工措施的不當,主管部門難逃其咎。

  網友在討論中,頻繁提及的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滄州鐵獅子」。一則廣為傳播的視頻稱,歷經千年屹立不倒的神獸,卻差點倒在了專家們的建議之上。

  2015年,新京報曾發表一篇關於滄州鐵獅子保護困局的文章,文章稱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到2000年的不到50年間,鐵獅子曾歷經四次大維修,但結果都是「病情」愈加危急,因此飽受爭議。

  鐵獅子建造之初,是站立在泥土地上的。據當地縣誌記載,因「有怪風自東北來,風過獅仆」,獅子摔倒後頭部和背上蓮花座曾掉過。1893年,鐵獅子被重新立起,但下巴已不在。

  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任職於滄州地區文保所的王敏之介紹,當時夏季澇雨,淹及獅腹,獅腿在雨中連泡數月。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滄州地區文保所在鐵獅子上面修建了八角亭。從當時的資料圖片上看,亭子低矮,將獅子嚴密地遮蓋在下面。

  曾任滄州市文保所所長的王世傑在他的論文《滄州鐵獅子的移位保護工程》中對這次維修評價:亭子解決了獅子的淋雨問題,但因獅子所處地勢低洼,積水不能快速蒸發擴散。最後導致「亭子形成了一個潮濕高溫的小氣候」,加重了獅子的鏽蝕,最後只能「不知所措地把亭子拆掉」。

  1975年亭子被拆除,1984年又為鐵獅子搭建石質基座,把鐵獅子吊到台基上,杜絕泥水浸泡。

  該報道還稱,後來經過數次維修,都被專家認為是「保護式破壞」,結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