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封爵 貝克漢姆的家族不和傳聞更吸引眼球

京港台:2025-6-18 11:02| 來源:BBC中文網 | 我來說幾句

相對於封爵 貝克漢姆的家族不和傳聞更吸引眼球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碧咸)獲封爵士,是對三十年來他在主流社會中地位的正式認可。但就在這位前足球明星於上周五(6月13日)接受封爵之際,有關家庭糾紛的報導卻為這一重要時刻蒙上迷霧。

  在場內外,他素以精準著稱,貝克漢姆數十年來一直精心塑造一家人的公眾形象。今年對這位前英格蘭足球隊長而言是值得慶祝的一年——他迎來50歲生日之際,已掌舵著估值約5億英鎊的品牌帝國。

  然而,近幾周來,外界對貝克漢姆家族的關注多集中在長子布魯克林(Brooklyn)及妻子妮可拉·佩爾茨(Nicola Peltz)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和的傳聞上。

  一位聲譽管理專家指出,這些傳聞已經開始影響其家族的公眾形象,媒體對貝克漢姆一家的報導也變得更像肥皂劇。

  名人危機公關專家勞倫·比欽(Lauren Beeching)表示,近期的媒體討論「開始讓人感覺像是在看一個真人秀家族」。

  三年前,傳聞妮可拉在婚禮當天拒絕穿維多利婭·貝克漢姆設計的禮服,家庭不和的消息由此傳出。妮可拉後來對《泰晤士報》表示她原本想穿,但維多利婭的工作室無法及時完成,因此她選擇了其他設計師。她否認家中有不和。

  儘管如此,外界仍持續關注,從溫馨的社交媒體帖文到共同出席活動,這些團結的表現常被解讀為家族在試圖擺脫不和的傳聞。

  傳聞一度平息,但上個月,26歲的布魯克林與30歲的妮可拉雙雙缺席大衛·貝克漢姆的50歲生日派對,且未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祝賀,讓裂痕的傳聞再度升溫。

  有消息人士告訴BBC,布魯克林選擇不出席,是因為弟弟羅密歐(Romeo)與一位曾與布魯克林有過關聯的女性一同出席。

  該人士稱,這位女性的獲邀成為「進一步緊張的來源」。

  大衛與維多利婭夫婦從未對這些傳聞作出回應,也未回應BBC的置評請求。

  不過在周日(6月15日),大衛在父親節當天於Instagram限時動態上分享了與所有孩子的合照,還特別貼出一張與布魯克林的舊照,並寫上「愛你」與白色愛心表情符號。維多利婭也在Instagram上發文致敬父親節,提及四位孩子。

  比欽認為,這些不和的報導可能會開始主導家族形象,「而非他們真正想被記住的成就」。她說:「一旦你開始被當作真人秀家庭來談論,形象就會開始滑落。」

  作為曼聯的金童,大衛·貝克漢姆的名聲早已超越足球,成為全球名人。他與「辣妹」維多利婭共同打造了「貝克漢姆品牌」,結合名氣、時尚與足球,重新定義了現代明星。

  「他們的品牌一直以掌控敘事、形象與傳承為核心,」公關專家馬克·博爾科夫斯基(Mark Borkowski)說,「不是媒體追著他們跑,而是他們引導媒體,將醜聞與策略、高端合作相結合。」

  他補充說,貝克漢姆「讓都會美男成為主流」,「他讓工人階級的男孩知道可以擦指甲油、為阿瑪尼(Armani)代言、注重儀容,同時在關鍵時刻踢進罰球——然後還能是個傳統的好丈夫、好爸爸、以家庭為重。」

  貝克漢姆曾在2013年接受BBC第四電台( Radio 4)訪問時說:「你必須成為某種人,創造某種形象,同時也要做自己。」

  這種既精心打造又真實自然的雙重身份,讓貝克漢姆具有獨一份的吸引力。

  比欽指出,雖然貝克漢姆家族一向相對低調,但2023年大衛的奈飛(Netflix)紀錄片改變了公眾對他們的看法。「貝克漢姆品牌一直被視為令人嚮往但難以接近,但自從紀錄片播出后,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分享明顯增加,這讓他們更接近真人秀明星。」

  她說,近期的新聞讓這個家族「從建立傳奇轉向肥皂劇,這從來不是他們的風格」。

  不和的傳聞讓一些粉絲變成了「福爾摩斯」,每張缺席的照片都被解讀為暗示,每則Instagram帖文都要分析其背後含義。

  這場不和「天然適合傳播」

  社交媒體顧問馬特·納瓦拉(Matt Navarra)告訴BBC,粉絲期待看到親密的社交訊號,例如互相關注、生日祝賀與支持留言。「當這些訊號缺席時,人們不會認為是中立,而是認為有矛盾。」

  粉絲與小報迅速注意到布魯克林與妮可拉本月初為德國《Glamour》雜誌拍攝的封面,認為這是裂痕未解的訊號——他們未提及貝克漢姆家族,但多次提到妮可拉對自己家庭的愛。

  從那之後,每一則貝克漢姆的Instagram帖文與按贊(或未按贊)都被放大檢視。即使不和的討論最終平息,社交媒體上的「偵探行為」也不太可能停止。

  納瓦拉指出,即使真相揭曉、裂痕傳聞被澄清,但是「社群媒體的演演算法並不在乎真相,只在乎互動」。這場不和是「天然適合病毒式傳播的完美風暴」,社交媒體不僅助長猜測,還會製造並獎勵它。

  當然,家庭糾紛比封爵更容易引起共鳴,大眾對名人家庭的爭執總是充滿興趣。

  在比欽看來,貝克漢姆家族的情況與哈利王子、梅根與王室的裂痕有相似之處。

  「王室在哈利和梅根變得更獨立后失去了敘事主導權,這和布魯克林與妮可拉的情況相似,他們都是成年人,正在建立自己的公眾形象,」她說。

  傳記作家韋恩·巴頓(Wayne Barton)指出,妮可拉在嫁給布魯克林前就已是名人,是億萬富翁企業家的女兒與模特兒,「她不需要依賴貝克漢姆家族的金錢或名氣」。

  為了避免被視為「星二代」,布魯克林與妮可拉正尋找自己的身份,「這可能與貝克漢姆家族精心打造的形象產生衝突」。

  大衛·貝克漢姆的形象過去也曾因醜聞受損——2003年,他被指與前私人助理里貝卡·盧斯(Rebecca Loos)有婚外情。

  《每日郵報》當時的娛樂編輯妮可拉·蘭佩特(Nicole Lampert)表示,貝克漢姆夫婦擅長「微笑面對」問題——行動勝過言語。

  2004年,兩人安排了一次滑雪合照,展現團結形象,維多利婭露出一臉她形容為「僵硬的微笑」。

  但是,總體而言,貝克漢姆家族對爭議事件多是保持沉默,例如大衛與卡達的合作爭議,以及2017年泄漏的電子郵件中對歌手凱瑟琳·詹金斯(Katherine Jenkins)獲獎的批評。

  品牌「受損但未崩壞」

  納瓦拉認為,貝克漢姆品牌經歷多年聚光燈的洗禮,將能撐過這場風波,目前只是「受損但未崩壞」。

  他建議,貝克漢姆家族可以透過「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家人團結的照片,或至少承認每個家庭都有起起落落」來減少對品牌的損害。

  但如果試圖過度操控情勢、讓一切看起來太過刻意,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家庭不和的敘事永久定型」。

  納瓦拉指出,目前這些報導並未對貝克漢姆品牌造成實質影響,不論是收入潛力、品牌合作,還是大眾關注度都未受損。「某種程度上,這反而讓這個家庭更貼近人性」,但他也提醒,如果不和升級,或者出現更具破壞性的傳聞,對聲譽的影響可能會更大。

        更多娛樂八卦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8: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