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河北縣城民企 成為英國政府的眼中釘

京港台:2025-6-5 06:29| 來源:酷玩實驗室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一家河北縣城民企 成為英國政府的眼中釘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25年4月,當幾名中國人試圖進入英國小城斯肯索普(Scunthorpe)的鋼廠時,他們遭到了本地工人的圍攻。工人們嘶吼著,怒喊著,要求他們滾出工廠——儘管這裡是一家河北民企的產業。

  

  01.最後的鋼鐵堡壘

  衝突的風暴眼斯肯索普位於英格蘭中部的林肯郡,因地底富藏中里阿斯統鐵礦,在工業革命時期迅速崛起,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鋼鐵重鎮之一。

  

  到20世紀60年代,這座城市已穩坐英國五大核心鋼鐵基地之列,並因綠樹成蔭、廠房整潔,被譽為「工業花園」——一個既能冒煙又能賞花的理想城市。

  

  俯瞰斯肯索普

  直到今天,斯肯索普東郊依然聳立著四座鍊鋼高爐。英國人頗具儀式感地為它們取名為「貝斯女王高爐」、「安娜女王高爐」、「瑪麗女王高爐」和「維多利亞女王高爐」,彷彿給冰冷的工業巨獸披上了皇家的斗篷。

  如今,瑪麗與維多利亞兩位「女王」已光榮退役,只剩貝斯和安娜仍噴吐著滾滾白煙——她們,是英國重工業最後的呼吸與心跳。

  

  根據英國下議院2025年4月11日發布的《英國鋼鐵工業:數據與政策》(UK Steel Industry: Statistics and Policy)報告,2023年英國鋼鐵業共有約3.7萬名從業者,年產鋼材560萬噸(中國約十億噸),其中76%為原生鋼,其餘24%為再生鋼。

  

  原生鋼,顧名思義,是從零煉起的「處女鋼」,以鐵礦石為原料,經高爐高溫冶鍊而成;它純凈、強韌、性能穩定,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核潛艇殼體與高速鐵路等「關乎國運」的關鍵領域。

  相較之下,再生鋼則是回爐重生的「環保鋼」,主要通過電弧爐將報廢汽車、老舊鍋爐和斷裂陽台欄桿重新熔煉而來,雖綠色低碳,卻難以勝任高強度任務。

  可以說,原生鋼扼住了每一個工業大國的咽喉。

  

  英國核潛艇

  斯肯索普的兩座女王高爐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它們和威爾士的塔爾伯特港鋼廠守衛著英國最後的原鋼生產防線。

  不幸的是,防線正在崩塌。2024年,塔爾伯特港鋼廠宣布將拆除高爐數月後,斯肯索普也緊隨其後,提出了相同的轉型計劃。若計劃最終落實,英國的原鋼產能將「歸零」,在G7工業集團中成為唯一一個無法自產原生鋼的國家。

  

  此消息一出,引發輿論嘩然。英國人的恐懼不僅在於產能告罄,更在於決定命運的,早已不是要英國人自己。塔爾伯特由印度塔塔鋼鐵集團所有,斯肯索普則屬於中國河北平山縣的民營企業——敬業集團。

  截至目前,這兩家亞洲鋼鐵企業共雇傭英國員工約11,200人,佔全英鋼鐵行業就業總數的三分之一,更控制著100%的原鋼產能。

  

  塔塔集團在英國共有8000員工,其中塔爾博特港佔據了半壁江山

  曾幾何時,中國與印度,一個曾是向英國等列強出賣海關稅權、築路權、礦產開發權等權益的半殖民地,一個曾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取之不竭的原材料產地,如今,它們悄然瓜分了大英的鋼鐵命脈。

  

  瓜分中國的時局圖

  歷史的劇本,是如何被反轉的?

  02.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英國鋼鐵行業遭到瓜分的歷史,需要追溯到撒切爾時代。

  不可否認,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也曾是現代鋼鐵產業的「祖師爺」。19世紀末,英國的鋼產量曾高居全球之首,佔據全球總量的半壁江山。

  

  工業革命

  隨著德國、美國等後來者紛紛上馬,鋼鐵大國的排位開始重新洗牌,英國雖然風頭不再,但帝國的餘熱猶在。直到1960年代,英國依然是全球僅次於美、蘇、日、德的第五大鋼鐵生產國。無怪乎,彼時的社會主義中國會喊出「超英趕美」的口號——畢竟,「英」還確實是值得超一超的。

  

  1970年,英國鋼產量衝上2800萬噸的歷史高峰,然而,在此後的數十年中,英國鋼鐵工業經歷了一場天崩地裂式的潰敗。

  從1970年的2800萬噸到2023年的560萬噸,英國鋼產量以年均3.68%的速度螺旋式波動下降。在所有國家中,英國鋼產業的衰退速度居世界第二,僅次經濟崩盤的委內瑞拉。

  與這條衰退曲線相重合的,是英國政治光譜的擺動。

  

  1979年,撒切爾夫人執掌保守黨大旗入主唐寧街,終結了工黨長達十餘年的執政周期,也開啟了英國向「新自由主義」急轉彎的時代。

  在產業政策領域,工黨和保守黨信奉著迥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工黨受到國家調控觀念的影響,主張對關鍵產業實施國有化,保守黨人則是一種新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信徒。

  

  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不僅應置身於市場之外,更應以市場機製作為最優配置資源的藍本,對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傳統公共領域加以改造,引入私有化、去監管化和競爭原則。總之,國家必須從經濟和公共事務中退場。

  攜新自由主義而來的撒切爾夫人,終結了戰後英國鋼鐵業在國有和私營之間的旋轉跳躍:1951年國有化、1953年重新私有化、1967年再度國有化。

  

  1980年,撒切爾任命伊恩·麥格雷戈為英國鋼鐵公司董事長,推行所謂的「理性化」戰略:砍掉虧損工廠、大規模裁員。

  1988年,撒切爾夫人終於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將國營的英國鋼鐵公司改組為私營企業。從此,英國鋼產業失去了國家的補助,需要在一個更加波譎雲詭的國際市場自負盈虧。

  03.不可能三角

  在後撒切爾時代,英國鋼鐵業的命運彷彿被困在一個永遠解不開的「不可能三角」中:既要保住出口,又得綠色轉型,還得堅持自由市場教條——三者擇其二尚可,三者兼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首先看出口這座大山,由於迅速的去工業化,本土企業對鋼材的需求量急遽減少,鋼鐵企業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國際,和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體進行殘酷的全球價格肉搏戰。

  

  價格肉搏顯然受到了環保的拖累。近年來,英國大量關閉燃煤電廠,建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廠。可再生能源雖然環保,但受制於天氣波動性,儲能成本較高,增加了電力的隱形成本。

  不僅如此,鋼鐵企業還需要支付可再生能源義務費用和碳排放成本等附加稅,據統計,英國鋼鐵製造商的平均電力成本為66英鎊/兆瓦時,比歐陸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整整50%以上。

  

  如果說,法國等歐陸國家尚且能夠通過政府補貼、低價電等途徑,勉強彌合出口競爭和環保轉型之間的裂痕,英國政府的新自由主義理念則阻礙了它向鋼鐵企業提供政策扶持。

  三重夾擊之下,英國鋼鐵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硬度」。面對新興工業國質優價廉的鋼鐵,英國原鋼毫無還手之力。

  

  幾十年來,英國鋼鐵企業靠著賣資產、裁員、合併重組艱難續命,可惜到了最後,仍然無法擺脫破產的命運。昔日的工業王國,終於成為新興巨頭的盤中餐。

  04.「三姓家奴」

  2007年,印度塔塔鋼鐵公司宣布收購英國鋼鐵公司,後者的核心資產斯肯索普鋼廠從此歸印度所有。

  帶著次大陸的魔力,塔塔似乎信心滿滿,試圖為這家日漸式微的英倫老廠注入新活力。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不論姓英還是姓印,誰都拗不過英國能源價格畸高的結構性難題。

  

  十年不到,塔塔終於熬不住了。

  甩鍋不如甩廠,2016年,塔塔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將以斯肯索普鋼鐵廠代表的部分資產出售給英國私人投資公司格雷布資本(Greybull Capita),據報道,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幫助瀕臨破產的企業重回正軌。這個價格,可謂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接盤斯肯索普鋼鐵廠后,Greybull Capital不僅承諾將投資4億英鎊,重振英國鋼鐵業,還雄心勃勃地復活了「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這個古老的名字,希望喚醒人們對戰後英國鋼鐵工業黃金時代的記憶。

  話雖豪情萬丈,現實總是愁雲慘淡,僅僅3年後,「英國鋼鐵公司」再度陷入破產危機。

  傳說中的浴火重生,變成了灰飛煙滅。

  

  在破產前,Greybull Capital曾經垂死掙扎,英國政府申請高達7500萬英鎊政府緊急貸款,然而,援助最終被「金毛獅王」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判定為「非法的國家援助」。

  究其原因,「英國鋼鐵公司」希望政府能以非商業條款提供貸款,以減輕企業償款壓力——毫無疑問,這違背了保守黨的自由市場原則。

  

  保守黨政府的冷漠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2019年5月,新「英國鋼鐵公司」宣告破產,它唯一的核心資產——「斯肯索普鋼鐵廠」——被英國政府暫時接管,並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下一位願賭服輸的接盤俠。

  

  這一次,出場的是河北平山縣的敬業集團。2020年3月,敬業正式完成收購,繼塔塔和Greybull Capital之後,成為這家百年鋼廠的新主人。

  敬業集團創建於1990年,主營鋼鐵,也涉足3D列印等高端製造,員工總數約為4萬人——以一己之力,超過全英鋼鐵行業的從業人數。截至2024年,敬業已連續四年登入《財富》世界五百強名單。

  

  如今,這塊被塔塔嫌棄、被Greybull折騰的「燙手山芋」,成了敬業集團唯一的海外資產。它既是一場跨國併購的冒險試煉,也是中國民企走向全球的大膽一跳——跳得漂亮是「轉型出海」,跳不好就是「自找麻煩」。

  05.裱糊匠

  無論是敬業,還是塔塔,都面對著積重難返的危局。

  據敬業集團披露,斯肯索普鋼廠每日運營都在「燒錢」,且燒得極其豪邁——每天虧掉70萬英鎊。而塔塔集團前戰略主管尼爾瑪利亞·庫馬爾 (Nirmalya Kumar) 的數字更誇張,他說,塔爾博特鋼廠的日虧損曾經飆升到100萬英鎊的天價。

  

  面對跌跌不休的賬簿,敬業集團和印度塔塔集團想到了相同的解決方案:拆掉象徵著傳統重工業的高爐,改建更輕盈環保的電弧爐。

  對於企業所有者而言,電弧爐的優勢顯而易見。它對人力依賴度較低,可以有效降低鋼廠的運營成本。

  更關鍵的是,它在政治上「無可挑剔」。根據英國減排計劃,英國應在2050年實現碳的凈零排放,而斯肯索普鋼鐵廠和塔爾伯特港鋼廠以一己之力貢獻了英國近乎4%的碳排放,對於積極的環保主義者而言,不啻為眼中釘、肉中刺。

  

  在海外企業主看來,拆除高爐既有成本賬,也有政績賬,可謂一本萬利。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拆除高爐將剝奪英國為關鍵製造業提供國產原鋼的能力。

  環保話語和工業主權話語出現了分裂,英國政府難免顧此失彼。

  最初,環保話語壓倒了工業主權話語。當印度塔塔集團率先提出拆除高爐時,英國政府甚至為塔爾伯特港鋼廠的綠色轉型提供一系列資金和政策支持。

  

  塔爾伯特港鋼廠轉型后,斯肯索普港高爐遂成為英國鋼鐵業最後的定海神針。只不過,這個定海神針千瘡百孔。

  2024年初,敬業集團也提出投資12.5億英鎊,拆除斯肯索普的高爐,並在斯肯索普當地與提賽德(Teesside)分別建造一座電弧爐。敬業集團聲稱,這將是英國鋼鐵史上「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最大轉型」,它將滿足英國政府、社會和市場對綠色鋼鐵日益增長的需求。

  

  提賽德

  最初,英國政府批准了敬業集團的申請。但英國人似乎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關停斯肯索普摧毀英國本土的原鋼生產能力,工業主權話語壓倒了環保話語,維持斯肯索普的運轉成了英國政府的政治紅線。

  最初發難的是工會,除了保護原鋼生產能力,驅使他們走上街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高爐改電弧爐可能導致1500-2000個工作崗位遭到裁撤。

  

  世世代代生長在斯肯索普的居民,不願意用自己的一生為綠色轉型買單。

  隨著民意升溫,英國政府開始「變臉」,對電弧爐項目一再拖延、擱置,原本熱情高漲的綠色夥伴變成了「不合作的沉默者」。幾輪談判無果之後,2025年3月7日,敬業旗下的「英國鋼鐵公司」終於扔下重磅消息:提交裁員計劃,並宣布啟動高爐關停程序。

  再之後的劇情節奏頗有些「利落」:敬業集團迅速切斷高爐原料供應鏈,已經出港的焦炭和鐵礦石也被改道他國。

  06.困獸之鬥?

  面對高爐關停的前景,英國政府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

  2024年4月12日,英國議會在一片混亂與爭執中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一項「國家緊急狀態」方案,授予商務大臣喬納森·雷諾茲(Jonathan Reynolds)全權干預——換句話說,「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英國鋼鐵公司關停斯肯索普的最後一座高爐。

  

  不久之後,斯肯索普高爐被政府強行接管。商務部撤銷了敬業集團此前提交的裁員計劃,並做出承諾:繼續保障高爐的原材料供應,避免因長時間停運導致設備報廢。英國首相基爾·斯塔莫也前往斯肯索普,稱讚當地工人是「英國鋼鐵行業的支柱」。

  

  一時間,英國彷彿又想起了工黨曾經提出的「國有化」舊方子。

  按照雷諾茲的測算,如果將英國鋼鐵公司重新收歸國有,雖然納稅人需要為此承擔高達2.33億英鎊的虧損,但至少可以保住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原鋼生產能力——在全球產業鏈動蕩頻仍的當下,這樣的「工業底線」顯得彌足珍貴。

  不過,保守黨仍對重新國有化持有懷疑態度。黨魁凱米(Kemi Badenoch)表示,國有化只是萬不得已的最後手段,政府最好通過補貼形式,維持英國鋼鐵公司的私營屬性。

  

  圍繞著斯肯索普的命運,兩派激辯依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時,在輿論場上,一部分英國人竟把危機歸咎於「中資收購陰謀」,聲稱是中國人故意摧毀英國的原鋼能力。

  

  

  毋寧說,此類情緒化的陰謀論只是幫助一部分英國人遺忘英國鋼鐵業數十年間「精神分裂」的精神鴉片。

  造成斯肯索普危機的,正是英國政策自身的「精神分裂」。在殘酷的價格肉搏戰中,決策者既希望本國的鋼鐵行業能夠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又不願為其提供直接的財政或政策支持,反而要求這個勉強維持的行業為環保事業支付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稅費。

  直到鋼廠為海外企業收購,仍然幻想著海外所有者能夠兼顧利益、環保與英國的國家安全——簡言之,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不啻於工業時代的痴人說夢。

  

  斯肯索普的危機,不過是這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點而已。從能源政策到產業政策,從自由市場信條到環保壓力,英國鋼鐵像被一把無形的剪刀左右拉扯,支離破碎、命懸一線。

  高爐的火焰尚未熄滅,但它燃燒的,不止是鐵礦石,還有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在後冷戰時代遲遲未能釐清的工業戰略與國家角色。

  隨著民意升溫,英國政府開始「變臉」,對電弧爐項目一再拖延、擱置,原本熱情高漲的綠色夥伴變成了「不合作的沉默者」。幾輪談判無果之後,2025年3月7日,敬業旗下的「英國鋼鐵公司」終於扔下重磅消息:提交裁員計劃,並宣布啟動高爐關停程序。

  再之後的劇情節奏頗有些「利落」:敬業集團迅速切斷高爐原料供應鏈,已經出港的焦炭和鐵礦石也被改道他國。

  06.困獸之鬥?

  面對高爐關停的前景,英國政府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

  2024年4月12日,英國議會在一片混亂與爭執中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一項「國家緊急狀態」方案,授予商務大臣喬納森·雷諾茲(Jonathan Reynolds)全權干預——換句話說,「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英國鋼鐵公司關停斯肯索普的最後一座高爐。

  

  不久之後,斯肯索普高爐被政府強行接管。商務部撤銷了敬業集團此前提交的裁員計劃,並做出承諾:繼續保障高爐的原材料供應,避免因長時間停運導致設備報廢。英國首相基爾·斯塔莫也前往斯肯索普,稱讚當地工人是「英國鋼鐵行業的支柱」。

  

  一時間,英國彷彿又想起了工黨曾經提出的「國有化」舊方子。

  按照雷諾茲的測算,如果將英國鋼鐵公司重新收歸國有,雖然納稅人需要為此承擔高達2.33億英鎊的虧損,但至少可以保住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原鋼生產能力——在全球產業鏈動蕩頻仍的當下,這樣的「工業底線」顯得彌足珍貴。

  不過,保守黨仍對重新國有化持有懷疑態度。黨魁凱米(Kemi Badenoch)表示,國有化只是萬不得已的最後手段,政府最好通過補貼形式,維持英國鋼鐵公司的私營屬性。

  

  圍繞著斯肯索普的命運,兩派激辯依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時,在輿論場上,一部分英國人竟把危機歸咎於「中資收購陰謀」,聲稱是中國人故意摧毀英國的原鋼能力。

  

  

  毋寧說,此類情緒化的陰謀論只是幫助一部分英國人遺忘英國鋼鐵業數十年間「精神分裂」的精神鴉片。

  造成斯肯索普危機的,正是英國政策自身的「精神分裂」。在殘酷的價格肉搏戰中,決策者既希望本國的鋼鐵行業能夠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又不願為其提供直接的財政或政策支持,反而要求這個勉強維持的行業為環保事業支付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稅費。

  直到鋼廠為海外企業收購,仍然幻想著海外所有者能夠兼顧利益、環保與英國的國家安全——簡言之,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不啻於工業時代的痴人說夢。

  

  斯肯索普的危機,不過是這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點而已。從能源政策到產業政策,從自由市場信條到環保壓力,英國鋼鐵像被一把無形的剪刀左右拉扯,支離破碎、命懸一線。

  高爐的火焰尚未熄滅,但它燃燒的,不止是鐵礦石,還有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在後冷戰時代遲遲未能釐清的工業戰略與國家角色。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2: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