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百姓為什麼選擇躺平?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潛夫論》中說,漢朝的漁民「網魚不足供稅,棄業浮遊江淮」。也就是說,漢朝的漁民捕獲的魚,還不夠交稅,乾脆選擇躺平。
《鹽鐵論》中說:武帝時期「田漁重稅,老弱轉死溝壑,壯者散之四方」。《漢書》也記載:「關東流民二百萬口」。也就是說,武帝時期,不僅稅費高,生活成本也高,所以老百姓選擇躺平,當「特種兵」。
《史記》還記載,武帝時期「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產業」。意思是說,商人也選擇躺平,寧願吃喝玩樂。
《漢書》同樣記載:武帝後期「天下戶口減半」。除了戰死、逃亡、隱匿之外,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年輕人選擇躺平、不生孩子,因為孩子3歲就要交稅。
這麼多史料,都在說明武帝時期的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百姓集體選擇躺平。什麼叫躺平,就在某種宏大背景之下,百姓放棄生產性努力的社會性退縮行為。
漢武帝,原名劉彘,彘就是豬的意思,古人認為賤名好養活。劉彘7歲被立為太子,改名劉徹,意思是通達天地。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對百姓而言,遇到一個不折騰的皇帝,日子就還能過下去,最怕的就是瞎折騰,尤其怕遇到一個翻天覆地的主。很不幸的是,劉徹通達天地的名字,就預示著他不是一個安分的主。
治大國如烹小鮮,除了好色之外,劉徹的爺爺和父親,基本上不怎麼折騰百姓,只折騰劉家自己人。而劉徹不這樣,他始終認為自己通達天地,所以要干一番翻天覆地的事業。
《史記》記載,劉徹繼位的時候,他爺爺和他父親留給他的錢,多的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食多的在倉庫里的吃不完都發霉。劉徹鄙夷他爺爺和父親,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只知道搞女人,竟然還能攢下這麼豐厚的家底。那麼,自己通達天地,又不好色,豈不是無敵。
所以劉徹就開始東征西討,北擊匈奴,南滅百越,東並朝鮮,西通西域,讓漢民族的版圖得到了很大的擴充。公元前133年,劉徹23歲,漢帝國用兵30萬,策劃了馬邑之謀,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開啟了劉徹的武功之路。之後的劉徹,舉全國之力連續用兵,經常徵用民夫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公元前124年,漢帝國連續出擊漠南、漠北,國庫數十年的積累被全部用盡。
漠北之戰調動的軍隊超過了50萬,徵用的民夫估算超過了150萬,匈奴大敗、遁走漠北。劉徹北擊匈奴的目的,如果從國家的利益,民族的生存安全等等方面來講,這時候已經全部實現了。所以,這時候應該是一個讓百姓重新休養生息的好時機。如果劉徹真這麼做,那麼他的「豐功偉績」確實值得大書特書。
但劉徹不這樣想,匈奴找不到了,就繼續找,找到再繼續打;秦始皇在泰山封禪了1次,那麼他就要來6次;秦始皇巡遊了5次,那麼他就要巡遊10次。總而言之,只有你不敢想的,就沒有他不敢折騰的。但這一切,都需要錢。
眾所周知,在農業社會,社會的財富幾乎都來自土地,財富的總量基本是固定的,不在公家,就在民間。說直白一點兒,在農業社會,國庫雖然沒錢了,但錢財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勛貴集團和官員集團手中去了,當然,商人集團和地主集團也有,但他們的靠山同樣是勛貴和官員。對於不忠於他的勛貴,劉徹是毫不留情,抄家滅族不計其數,但忠於他的勛貴和官員,是劉徹的基本盤,不能動。因此,漢武帝要想增加國庫的收入,就只能加強對民間的搜刮,這就為百姓的集體躺平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重新啟用法家,法家代表人物桑弘羊獲得重用,他很快就開始了一系列疾風暴雨般的斂財,比如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
所謂均輸平準,就是朝廷直接經營大宗物資的買賣,比如絲綢、糧食等等,朝廷在每個郡設置一個均輸官,全權負責大宗生意,直接催生了一批門閥世家。
所謂鹽鐵官營,就是朝廷直接壟斷鹽、鐵、酒等等暴利行業,商人必需購買特許憑證才有權經營,這樣朝廷空手套白狼就賺到了暴利,也催生了一批世家門閥,比如桑弘羊自己家就是著名的大鹽商、大酒商。
所謂告緡算緡,這是對中產階層的精準收割。河南有個商人叫卜式,他為了拍劉徹的馬屁,主動捐出了一半的身家,漢武帝給他賜爵左庶長,希望天下的人都效仿他,可惜應者寥寥,於是算緡令和告緡令出台。
「算緡令」規定,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還是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必須如實向官府申報家產並交稅,對商人的財產稅是6%,車船稅是每年120錢,不是商人的減半收取。毫無疑問,算緡令對商人、手工業者極為不利,所以他們紛紛隱匿財產。
於是,告緡令出台。就是鼓勵群眾舉報那些隱匿財產的人,一經發現,財產全部沒收充公。舉報者可以獲得被舉報之人一半的財產。可是,舉報之人獲得財產之後,也不願意交稅,也隱匿財產,於是他又被另外的人舉報。如此循環往複,整個漢帝國,中產之家悉數破產,而漢武帝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不計其數。
劉徹開始搞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的時候,那些小商人和手工業者幸災樂禍;當劉徹開始搞算緡告緡的時候,那些底層農民開始幸災樂禍。
劉徹知道,中國老百姓都是看熱鬧的不嫌事大,只要你過的比我慘就是晴天,於是口錢和算賦加倍。口錢和算賦,就是人頭稅,徵收對象分別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劉徹之前,「口錢」的徵收標準是:7-14歲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20錢;14-56歲的成年人,每人每年40錢。劉徹時期,「口錢」起征的年齡下調到3歲,每人每年增加3錢;對成年人的徵收額度,直接提高300%!
文景時期,底層百姓辛苦勞累一輩子,也只能勉強餓不死而已。而劉徹把稅率提高了300%之後,《漢書》記載,生下孩子就殺掉,以及人相食的慘劇不計其數。
在這樣一連串的組合拳之下,世家門閥繼續過著逍遙的日子,在百業凋零的情況下,人工更加便宜,大批百姓為奴為婢,於是世家門閥的日子反而過得更好。而普通商人、手工業者和底層農民,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勞動積極性一落千丈,被逼選擇躺平,要麼吃喝玩樂,要麼自我絕育,要麼為奴為婢。就這樣,武帝晚年,百姓選擇躺平、天下戶口減半。
參考書目:《漢書》、《史記》、《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