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60歲的血管 年輕人患老年病為什麼這麼普遍?

京港台:2025-5-29 12:08| 來源:見微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30歲60歲的血管 年輕人患老年病為什麼這麼普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一些年輕人越來越不敢信誓旦旦地說「我還年輕,沒事兒」這句話了。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2019年聯合發布的《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20~29歲的人患病及高風險人群佔比已經達到15.3%,且患病及高風險的中青年治療狀況並不理想,64.4%的人並未接受過醫學治療。

  除了心腦血管疾病以外,糖尿病、高尿酸、頸椎病……這些曾經被認為是老年人才會患上的病症,如今已經成為一部分年輕人的心頭大患。體檢單上飄紅的數值、身邊人患病的傳聞……都在加重著年輕人的健康焦慮。

  

  老年病,讓這些年輕人告別甜食和啤酒

  「午飯時稍微多吃了兩口米飯,眼皮就重得像灌了鉛。到下午三四點就餓得心慌,只想抓起零食小蛋糕就往嘴裡塞。」這可能不止是因為壓力和過勞,更是身體的血糖出了問題。

  據統計,2021 年,全球有 5.37 億 20~79 歲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十個人里就有一人中招,而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已經超過1億人,居世界第一,同時,年輕人患糖尿病的比例也在上升。1990 年的時候,我國 15~39 歲的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數是 961.2 萬人,到了 2021 年,這一數據猛增至 2374.6 萬人,增幅達到 147%。

  2型糖尿病相對於1型糖尿病的人體無法產生胰島素,不同之處是人體能夠自己產生胰島素,但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體內發生了胰島素抵抗。相比1型糖尿病的先天性,2型糖尿病更多是後天導致的。而年輕人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高BMI、吸煙、高油高鹽飲食疊加碳水炸彈……此外,環境污染如空氣中的PM2.5 可能會通過引發慢性炎症,讓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從而悄然推高糖尿病患病概率。

  唐天是在入職體檢時,查出了二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11的數字讓他沒直接被宣布了「糖尿病確診」,起初,想到自己以後要過著幾十年的控糖生活,唐天一度情緒低落,並且不願意相信糖尿病無法根治、只能控制。但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唐天也認識了很多和他年紀相仿的「糖友」,在他們的科普和鼓勵下,他也逐漸樂觀起來:糖尿病只要嚴格控制,還是能夠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控糖、減重三年後,唐天逐漸斷葯,也調整好了心態:「得了病不可怕,只要好好聽醫生建議,生活基本不會有影響。」

  

  糖尿病還有一個「近親」——痛風。如果說糖尿病是讓年輕人不敢再吃甜食,那麼痛風則是讓年輕人徹底告別了啤酒和海鮮。痛風患者的發病年齡集中於41~50歲,但已經有12.5%的患者年齡低於30歲。且《默沙東診療手冊》指出,小於30歲的人患上痛風,其病情一般較重。《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指出,飲食習慣中的過度飲酒、大量食用肉類、海鮮、動物內臟,飲用富含果糖的飲料,以及生活中劇烈運動、突然受涼、肥胖、疲勞、飲食、作息不規律,吸煙等等,這些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引來痛風的罪魁禍首之一。

  肥胖、吸煙、飲食不健康、作息不規律……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熟悉?沒錯,它們也往往是引發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可能有些反常識的是,含糖飲料也是觸發痛風的重要誘因,相比葡萄糖,果糖易被肝臟攝取,果葡糖漿中這些超量的果糖,在肝臟代謝的過程中,會引起尿酸升高。因此,千萬不要覺得血糖不高,含糖飲料就能猛炫。

  

  也許你不抽煙不喝酒,飲食也挺自律,但是日復一日的辦公室久坐和伏案工作,還是能讓你的頸椎不堪重負。頸椎病就這樣像一顆定時炸彈,埋進了你的脖子里。

  在中國,每七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頸椎病,成年人的頸椎病發病率為 13.76%,1991 到 2021 這三十年間,中國頸痛的患病人數從 2721.95 萬人增加到 4837.74 萬人,並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甚至入侵了中小學生群體。例如2024 年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抽樣研究發現,哈爾濱 3-18 歲兒童青少年中頸椎異常總檢出率甚至高達 22.90%。

  除了我們知道的低頭以外,長期處於震動環境也會對腰椎、頸椎造成壓力,例如網約車司機開車駕駛產生的全身振動可能會導致骨代謝紊亂和腰椎骨損傷。

  

  如果一個人疊加了糖尿病、痛風、肥胖、高血脂等debuff, 他/她的身上會發生什麼事?一個更可怕的詞——中風,也可能會在日復一日的放縱中找上門來。

  中風的學名叫腦卒中,是一種突發的神經系統疾病。如今這種長期被視作中老年人的健康隱患,也悄然向年輕人蔓延。我國中風的患病率從 2000至2005 年的 0.8%,到 2012至2017 年已經增加到 1.5%,翻了一番。全球範圍來看,25歲以上人群罹患中風(腦卒中)的終生風險為24.9%,我國這一數字接近40%,即有四成的人從25歲開始就有可能發生中風。

  熬夜、碳酸飲料當水喝、過勞肥……種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就是,當代年輕人20多歲,卻很有可能和5、60歲的中老年人有同樣的血管老化程度。

  

  當年輕人開始健康焦慮

  當糖尿病、痛風等老年病和年輕人扯上關係,「不到30歲大廠人加班猝死」這類新聞也在刺激著年輕人的神經,他們在自嘲「脆皮」的同時,也逐漸無法對健康「滿不在乎」。「我可以嘴上每天說八百遍想死,但體檢報告絕對不能有一點瑕疵」成為了年輕人新的矛盾生存哲學:嘴上說「想死」其實是想更好地活。

  

  曾被調侃為中老年人的標配的「保溫杯泡枸杞」,如今在年輕人這裡也完成了從質疑——理解——成為的三級跨越。前有一大批年輕人湧入中藥鋪子搶酸梅湯,後有玉米須茶、黑芝麻丸走紅網路。《2023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超過四成「00后」選擇為健康花錢,購買過功能性保健食品或保健儀器;而《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00后」、「95后」購買過營養補劑。在「00后」的保健相關消費中,養生茶、花草茶購買人數最多,主打一個「什麼都能省,保命的錢不能省」。

  

  但養生也許還並不能解決所有年輕人的健康焦慮,於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選擇走入醫院的CT室,去反覆印證自己「健康」。

  王曉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始於母親患病。在得知老家的母親查出肺炎住院后,她開始覺得自己的胸口發悶,於是決定拍個CT。她25歲,北漂獨居,屋裡沒有太多常備葯,剛感染上時凌晨3點發高燒,全身「不是很正常的冷」,最後她輾轉兩家醫院掛了號,才做上檢查。初診、抽血、拍CT、複診、拿葯花了3小時,醫生看了片子后,只是開了一些清肺的葯,叮囑不要著涼、不要熬夜、注意休息。

  李蔚的一個近親因為心肌梗塞突然去世,她參加完葬禮后總覺得心臟不舒服。到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臟科,醫生用聽診器聽了聽說沒問題,建議去精神科看一下。做了心理測試量表,李蔚才知道自己得了中度焦慮症,那些不適感是由此帶來的軀體化反應。

  心理諮詢師李子璇稱,這種害怕得病且反覆就診的現象為「健康焦慮」,她建議檢查結果正常但還處於焦慮中的人盡量減少去看喚起焦慮的文章,避免固化這個惡性循環,然後從情緒上要認識到自己是在焦慮,而不是已經患病。這樣提醒自己,注意力就會轉到自己的「焦慮」上面,進而去做點什麼轉移注意力和安撫情緒。

  

  無論是開始訴諸中式養生,還是「湧入」CT室想要給自己的健康問題求一個答案,都是年輕人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脆皮」並且想要尋求解決方案。

  也許年輕人不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去廣場跳廣場舞,也很難嚴格遵守「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但當曾經被嗤之以鼻的無糖飲料如今已經成為聚餐桌上的首選,「控糖」、「抗炎」飲食成為主流,「不吸二手煙不勸酒」也成為了普遍的社交禮儀,年輕人正在用他們的方式去「對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0 18: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