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70萬留學英國:老師講中文 身邊全是中國人

京港台:2025-5-20 00:19| 來源:北美留學生觀察 | 評論( 8 )  | 我來說幾句

花70萬留學英國:老師講中文 身邊全是中國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第一天上課,老師講中文,身邊90%以上是中國人。我這是出國了,還是換了個城市上補習班?」

  最近,一位赴英讀會計一年制碩士的女生在社交平台吐槽了自己的真實體驗,引發大量共鳴。她花費70萬元赴英留學,原以為將開啟一段跨文化、沉浸式的學習之旅,沒想到迎接她的卻是「英倫皮,內地餡」的課堂現實。

  看似離譜,實則常見。尤其在英國的會計、金融、教育管理等商科項目中,這種「高度同質化、中文主導」的課堂早已不是個例。而這些專業,也恰恰是一年制水碩爭議的重災區。高昂的學費是否真的換來了預期的成長?我們不妨藉此事件,來拆解一下這類現象背後的真實結構。

  

  英國一直是中國學生的熱門留學地,而商科,無論申請人數還是集中度,長期穩居第一梯隊。尤其是會計、金融、市場營銷等方向,幾乎成了默認配置。

  HESA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22學年,共有超過15萬名中國學生在英國就讀高等教育課程,約佔國際學生總數的22%,在不少大學中,中國研究生帶來的學費收入已佔碩士階段總收入的50%以上。

  

  而在授課型碩士課程中,商科類專業中有多個項目中國學生佔比超過60%,個別課程甚至高達90%。

  例如,《金融時報》曾指出,曼徹斯特大學的國際教育碩士課程中,中國學生比例已逼近滿額。「UCL的市場營銷碩士是我們高中群的『標配』,基本一刷offer名單,都是認識的人。」一位留英學生坦言。

  從招生端看,為了滿足旺盛的中國市場需求,不少英國大學本身就對課程進行了「市場化改造」——開設語言支持課程、中文答疑服務、甚至聘請來自中國的老師任教。一些課程幾乎默認主要服務中國學生,在時間設置、教學方式和評估機制上,都進行了相應「本地化」調整。

  

  換句話說,這樣的「留學班」,從招生、教學到考試,已經更像是設定好面向中國學生的商品課程了。

  而這種商品化路徑,大多集中在一年制授課型碩士項目中,也正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水碩」集中地。

  

  從國際教育發展的視角看,中國學生的大量集中,本身並非問題。但如果學生進入的是一個「語言氛圍近似中文授課、文化碰撞缺失、課堂互動單一」的環境,那麼留學本應提供的那部分「異文化衝擊」和「社交網路重構」的功能,就被極大削弱了。

  不少留學生反映:「明明去了海外,雅思成績也不錯,但一學期下來英語反倒生疏了。」原因正是——無論課堂還是私下交流,大多用中文解決問題。班級結構高度單一,不僅限制了英語的使用場景,也削弱了學生進行「語言試錯」和「文化磨合」的機會。

  

  會計和金融類專業,在英國本地就業門檻較高,非英籍或未通過本地實習篩選者很難留崗。而中國學生在這些「回國導向型」專業中扎堆,導致回國后的競爭極度內卷。加之名校通脹、海歸貶值,使得這批「速成式」留學學歷在就業市場上的含金量正逐步下降。

  真正的海外留學,除了「學位紙」以外,還包括社交能力、跨文化協作經驗、語言使用習慣等「非正式資本」。而這些,往往正是在和陌生文化群體長期磨合中積累的。當留學體驗變成了「全中文環境的知識消費」,這些成長空間也隨之縮小。

  

  原因其實不複雜。首先,是門檻相對較低,轉軌容易。相比法律、醫學、建築這類對本科背景要求極高的專業,會計、管理、金融等商科項目對「跨專業選手」更加友好。哪怕你本科是文科、工科,只要能補幾門基礎課程或提供相關經歷,大多數英國高校依然願意錄取你。

  

  其次,是路徑夠短,回報可見。英國的授課型碩士基本是一年制,意味著可以用一年時間拿到一紙碩士文憑,節省了近一半的時間與花費。對於時間緊、預算有限,又想「快速鍍金」的申請者來說,這種效率不可不算優勢。

  再者,是適配性強,使用範圍廣。商科屬於通用學科,不像計算機、設計那樣強技能導向,畢業后可投遞崗位範圍寬,回國考公、落戶也有政策承認度。很多學生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會優先選擇「能用、夠穩、風險低」的賽道。

  最後,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但非常關鍵的因素:這條路的複製性極強。中介有模板、校友有經驗、攻略有現成,全流程都可以藉助「熟人路徑」完成。你能輕鬆打聽到哪個專業中國人多、哪個老師給分松、哪個項目有獎學金,不用花太多時間做規劃,照著前人走過的路復刻就行。

  所以很多人選這類項目,可能不是因為喜歡會計或者熱愛管理,而是因為它「穩」。它不是理想的起點,但是風險最低的過渡選項。

  一年制碩士的時間紅利和結構便利,也強化了這條路徑的「模板化複製」傾向——快進、快出、快回國,成為既熟悉又可控的安全牌。

  

  儘管這些商科項目在「入學階段」相對容易,但在「回報階段」問題日益顯現:

  英國本地就業競爭激烈,金融、會計等職位多傾向本土候選人,且流程冗長、門檻複雜;

  海歸回國求職同質化嚴重,特別是短期碩士項目,難以提供差異化競爭力。不少用人單位也在重新評估「一年制英碩」的含金量。

  據騰訊新聞報道,不止一位HR對海外一年制碩士是否「能學到東西」表示懷疑,認為其「課程壓縮、訓練有限」,已逐漸失去作為學歷優勢的意義。「碩士存在水化問題」「文憑越來越像門檻裝飾品」正在成為行業共識。

  而在求職流程中,一年制項目由於實習周期短、語言環境弱、社交網路狹窄,更容易在核心崗位競爭中被邊緣化。在不少外企、投行和頭部網際網路崗位中,招聘方普遍強調「我們更看重實習經歷和項目經驗,學歷只是基礎」。

  

  一些學生即便讀完碩士,語言能力未提升,實習經驗空白,最終仍難以達成職業躍升。更現實的是,這類項目往往「好進難出」——不是無法畢業,而是難以靠它打破原有的人生軌道。

  這也解釋了為何越來越多留學生在畢業后出現「留學幻滅」情緒——他們本希望藉助「英碩」實現身份轉軌,卻發現只完成了學歷流程,未完成能力躍遷。

  

  我們不是否定所有英國碩士項目的價值,而是提醒大家:

  留學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紙文憑,更是一段能力重構與認知升級的旅程。

  而某些以「一年速成」為賣點、結構空洞、語言環境匱乏的項目,確實難以支撐這樣的成長。

  對有資源、有背景、有明確用途的人來說,這類項目或許可以作為短期工具;但對指望它完成躍遷的普通人來說,往往投入的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卻是空轉幻覺。

  怕的不是項目水,怕的是你以為它能帶你跨越,卻不知道它只是繞了一圈把你送回原點。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4: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