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赤腳進入4.8億年晶花池拍照引爭議,招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4月27日,貴州道真縣一招商考察團隊女子赤腳進入奧陶紀晶花池拍照,引發生態保護爭議。
事發晶花池位於大磏鎮一處因水利工程意外發現的奧陶紀白雲岩洞穴內。洞穴位於4.8億年的奧陶紀地層,水質純凈,被專家稱為「洞穴沉積物基因庫」。
當事人陳女士稱系政府招商允許進入,已四次考察進入該洞穴。目前該洞穴已全面封閉,當地文旅局證實涉事者為招商對象。(據4月28日新京報)
該女子曬出的在奧陶紀晶花池內的照片 來源:新京報
該女子赤腳踩入晶花池,在沉積岩上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絕不是無傷大雅的「打卡」行為。形成於4.8億年前奧陶紀地層的洞穴,是歷經漫長地質演變孕育出的地質瑰寶,既珍貴又脆弱,絕不能這樣隨意踐踏。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委會秘書長張遠海指出,人體油脂、化妝品等物質會徹底打破沉積物維持數萬年的化學平衡,導致其停止生長進化。這些沉積億年的物質,是自然演化的見證,也是珍貴的研究樣本,一旦受損,科研價值與生態價值的損害,都將難以估量。
更諷刺的是,當事人陳女士自稱是當地招商請來的,而且已經是「第四次進入」,不經意間還炫了一把「特權」,折射出其個人和當地相關部門對生態保護的無知。任何招商與考察活動,都應秉持對生態環境的敬畏之心,通過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生,而不是還沒開發就先搞破壞。
而且,就算是招商考察,是否有必要踩進晶花池內?難道以後開發成景區了,人人都要進去踩嗎?客商在洞穴內各種拍攝「個人寫真」,難道也是招商考察的「必要環節」?倘若招來做旅遊開發的客商,連最基本的生態保護意識都不具備,那麼恐怕招來的不是助力地方發展的「金鳳凰」,而是過度開發、竭澤而漁的「掠奪者」。
當地文旅局事後的表態,也是相當令人愕然,文旅局負責回應的工作人員稱:「懇請有關人士向我們道真縣提供更多保護建議。」看似誠懇,實則失職,暴露出當地在文旅資源保護與管理上的嚴重不足。作為文旅資源的守護者,文旅局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強烈的保護意識,在招商開發之前,他們應該充分了解洞穴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保護要點,並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在破壞發生后再來「虛心求教」。
奧陶紀晶花池的封閉保護,算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未盡的思考。珍貴的地質資源,是大自然與時間賜予我們的無價之寶,有很多都是一旦破壞,難以復原,再投多少資都沒用。歷史與現實無數次證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旅遊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生態保護紅線容不下任何輕視和踐踏,招商引資更不應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通行證」,唯有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以科學之策推動發展,才能守護綠水青山 收穫金山銀山,延續代代相傳的文明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