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敢全面報復川普關稅 看這幾個圖就明白了

京港台:2025-4-7 03:02| 來源:加美財經 | 評論( 67 )  | 我來說幾句

為何中國敢全面報復川普關稅 看這幾個圖就明白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大衛·菲克林是彭博社觀點專欄作家,主要領域是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他在文章中分析了中美貿易變化給關稅戰帶來的形勢變化。

  貿易戰中有句常見的格言:最好的報復就是根本不進行報復。

  畢竟,這種衝突本身就是適得其反的。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只會增加本國消費者的成本,遠遠抵消本地生產者因支出轉移而獲得的價格優勢。最好的做法就是在這場經濟自殘的對抗中保持超然,無論你受到多大挑釁。

  對大多數經濟體來說,確實如此——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罕見的例外。

  中國宣布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征34%的進口稅,這是對特朗普上周三早些時候關稅攻勢的回應。原因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打造出一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自身貿易行為引發反噬的經濟體系。

  

  看看中美兩國之間的主要貿易商品就明白了。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基本都是在沃爾瑪、購物中心或者Amazon.com上能看到的東西:智能手機、電腦、遊戲機、傢具、玩具和衣服。對這些商品加征54%的關稅,正如特朗普所做的,美國消費者很快就會有所感受。

  而反方向的貿易流動則截然不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多數商品都是製造業的中間產品,普通消費者幾乎不可能接觸到,比如液化天然氣和原油、硅晶元和晶元製造設備、飛機引擎和塑料。

  

  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汽車——而考慮到美國汽車產業在中國的競爭力極為薄弱,清除別克、雪佛蘭和福特在中國大陸殘存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安樂死」。

  圖表中的白色、灰色和藍色柱狀的相對大小也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佔據相當主導的地位,使得美國消費者難以輕易轉向其他供應商。而相較之下,美國在除噴氣發動機和大豆之外的幾乎所有主要產品類別中,都是中國的次要供應國。

  而中國出口市場則廣泛且多樣化,即使失去美國市場,也有替代空間,這在第一張圖表中相對較大的藍色柱狀中得到了體現。

  這是在評估雙方是否具備長期貿易戰承受能力時的重要因素。特朗普的關稅措施主要打擊的是普通美國民眾和選民,而他們已經經歷了四年的超目標通脹,目前利率也接近近二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加征的關稅將打擊的,是完全不同的群體——這些企業正處於連續第三年的生產者價格通縮中,基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也處於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即便是消費品價格,目前也在下降。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有相當的經濟「鬆動空間」來應對關稅帶來的供給側衝擊,而美國經濟卻已處於緊繃狀態。

  即使中國企業因為關稅壓縮利潤空間而感受到經濟壓力,他們也不太可能提出抱怨。馬雲如何,在2020年一次批評國際金融監管的演講后,幾乎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近五年,當地官員似乎將這番言論解讀為對他們處理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問題的批評。

  對習近平來說,特朗普的「自殘行為」正是機會。中國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比美國更能代表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國家,更是對全球85%不在美國勢力範圍內的經濟體來說,更友好的貿易與投資夥伴。這將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的目標更具現實可能。

  自2018年特朗普首次發動貿易戰以來,兩國一直在推進「脫鉤」,但中國做得更為有效。

  

  以出口佔比來看,美國在中國出口中的佔比下降了6.6個百分點,至17.2%;而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佔比僅下降了4個百分點,至18.5%。

  此外,習近平正藉此時機與其他貿易國家加強聯繫,而特朗普政府卻對其盟友加征的關稅幾乎和對中國一樣嚴厲。

  如果想阻止中國通過與其他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比如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樣的東亞多國經濟集團中扮演關鍵角色,從而鞏固自身地位,那麼特朗普的關稅計劃無疑是最糟糕的策略。

  中國經濟當前確實存在問題,但國際貿易並不在其中。如果世界真的進入一場長期的貿易戰,中國已經完成自我加固,而特朗普面對的,是一個更強勁的對手。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7 22: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