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美利堅?3年3876名「科學家」返回中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據《科學計量學》統計,近3年,已有3876名華裔科學家選擇回國,其中不乏數學家丘成桐、物理學家牛謙、新能源專家潘錦功等頂尖學者。
科學家「用腳投票」棄美歸國,美政府的"歧視性"政策是導火索。
2018年,川普政府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推出「中國行動計劃」,通過無差別審查和司法迫害,試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
2021年,事情發展到高潮,148名科學家被審查,130人為華裔科學家。其中,多達20多名科學家被冠以「電信詐騙」「虛假陳述」等莫須有的罪名,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遭逮捕。
儘管這些案件,最終都因證據不足而被撤訴,「中國行動計劃」也在2022年被美叫停,但其寒蟬效應仍在發酵:大量科研項目因經費凍結被迫中斷,學者們不僅要面對職業危機,更需承受「間諜嫌疑」的精神重壓。
(圖註: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
川普2.0之後,美國更是變本加厲,不僅擴大簽證限制至43國,還裁撤了NASA、CDC等機構數千名科研人員。
這種自毀式的「人才驅逐」,直接促使大批美科學家集體出逃。《南華早報》諷刺川普為,中國的超級獵頭。這不僅是給中國送去人才,更是各領域的高精尖技術。
「中國刻蝕機之父」尹志堯,自2001年放棄百萬美元年薪歸國之後,自主打造12英寸高端刻蝕設備,憑藉1755多項專利,有力打破了美日壟斷;
2022年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國協助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率先成功闡明幾種關鍵膜蛋白原子結構;
2024年,著名遺傳生物學家布萊克肯尼迪教授,宣布擔任中國生物科科技企科學顧問,以推動延緩老的物質α-酮戊二酸(益新活核心成分)的應用成果落地。
科技之爭是人才之爭,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言,只有人才,才是科技競賽的關鍵。在美國大砍科研項目,解僱科學家,凍結研究經費的同時,中國仍然保持開放政策,不斷優化科研環境,科研經費投入高達2.7萬億,位列全球第二。
截至2023年,中國人才規模已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Cato Institute數據顯示,近年內中國吸納的2000多名科學家中,超過1400名是棄美回國,較於2020年同比增長22%。
德國《世界報》報道稱,中國現今的新生代人才儲備,不僅遠超歐洲日韓,甚至是矽谷的30倍。
更令華盛頓頭疼的是,這一現象還在不斷擴大……
2025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格子玻爾茲曼方法先驅的主要貢獻者、計算物理學家陳滬東加盟浙江大學;
2025年,中、美、英、德、歐洲的「七院院士」,唯一同時獲希爾獎、鐵木辛柯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獎章、國際力學專家,高華健宣布入職清華大學;
2025年,數學家林華新放棄美國綠卡,從美國俄勒岡大學離職,回國在機構任教授;
2025年,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符天凡博士,宣布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國入職南京大學。
(圖註:《自然》調查,超75%在美科研人員考慮離美,網站截圖)
在《自然》雜誌開展的「離美調查」中,有1650人完成調查,超1200人給出了肯定回答。儘管有大批科學家表示,原本沒有離美計劃,但川普的行動讓他們產生了這一念頭,「中國行動計劃」的後勁太大,已超過了美國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