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瀟灑出走的女老師轟動全國,如今被全網嘲笑

京港台:2025-3-28 13:49| 來源:國館 | 評論( 47 )  | 我來說幾句

十年前瀟灑出走的女老師轟動全國,如今被全網嘲笑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作者:國館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十年前的2015年,正是微博方興未艾的時候。

  4月14日,一名叫顧少強的女中學老師在自己的賬號上發布了一封辭職信,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就是這十個字,在網上掀起了驚天巨浪。一時之間,大家都在討論這封別開生面的辭職信,和它背後的人。

  此年,顧少強35歲,剛好是考公務員年齡的上限,也是很多企業約定俗成的招聘年齡紅線。

  不過她當時已經是鄭州市一所頗有名氣的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一名工齡長達十一年的心理教師。

  手裡捧著讓很多人羨慕的鐵飯碗,在人人都不看好的年齡,卻選擇了離開。而離開的理由又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不是迫於生計,不是遇到了什麼變故,也不是事業發展有了瓶頸,只是想去看看世界。

  這個理由,這份態度,註定了會激起很多人的討論。

  有人感慨這是「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它像一道光,照進了無數人瑣碎又昏暗無趣的生活;又像春風化雪,一夜之間喚醒了無數人對自由和遠方的渴望。雖然大部分人都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但也一時剋制不住躁動起來。

  也有人批評顧少強白活了35歲,枉為人民教師,居然如此沒有責任感,既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也對家人不負責,更對社會不負責。

  

  顧少強的名字就這樣家喻戶曉。想衝破羈絆束縛、擁抱詩與遠方的人,將她視為精神偶像。她那封辭職信,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一直被無數人、無數次在各種場合引用。

  另外一些人將其視為異類、幼稚不成熟的典型,輕則嘆氣感慨,重則抨擊謾罵。

  最近,關於顧少強已經回到鄭州、獨自帶孩子、背負巨額債務的消息再次被放在網上討論,一如既往,大家依然各執一詞,眾說紛紜。有人覺得這是她出走失敗的證據,是對她當年不成熟、衝動的懲罰。也有人感慨,情懷終於還是輸給了現實,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和遠方的苟且。

  但我以為,現在下結論都為時尚早。至少我們先應該想清楚,過去的十年的經歷對她,對一個人,意味著什麼,然後再來討論生活、人生的意義不遲。

  何況,來日方長。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還沒結束,這一生就還沒到蓋棺定論的時候。

  世界就在那,想看就去看

  當年,顧少強辭職以後,說走就走,開啟了她的看世界之旅。

  當她走到雲南大理的時候,偶遇了一個叫於夫的男人。

  兩個人因為都喜歡三毛,而有了共同的話題。

  交談之後才發現,兩個人的共同點遠遠不止是三毛。

  於夫來自東北,靈魂有趣。不同的是,他很早就出來看過世界了,因此身上充滿很多深深吸引著顧少強的故事。

  靈魂深處的共鳴,讓他們兩個人很快確定交付彼此。僅僅兩個月以後,他們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從此,一個人的旅程,變成了兩個人同行,顧少強和丈夫結伴繼續看世界。

  

  有一天,他們來到成都,在青城山下,他們決定停下來。

  他們要在這裡開一家民宿。不僅投進了自己全部的身價,顧少強還向親友籌借了100萬的資金。

  他們將民宿取名為「遠歸」。

  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名字。要看看世界,自然要出走,去遠方;但出走,是為了給心靈找到歸處。而每個投訴到這裡的客人來說,他們也是正在遠行看世界的人,如果能讓他們在這個暫時的落腳點找到「如歸」的感覺,豈不是很妙?

  

  他們經營民宿也很用心。

  用心設計、布置,每個角落都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以此作為和每個在此落腳的遠行人之間交流的語言,獨特又溫馨。

  每天看著五湖四海的人,形形色色,來了又走了。有的人熱情,坐下來喝茶聊天,有的人沉靜,擦肩而過,點頭示意。

  只不過如詩一樣的生活,也有現實的一面。

  民宿生意好的時候,灑掃房間、更換床單、準備餐食,應付客戶訴求,應對諸如停電一類的突髮狀況,還有來往應酬,賬目核算……民宿管家的一天,辛勞枯燥,日復一日。

  生意不好的時候,也許可以閑下來,但為生計發愁的焦慮更讓人煎熬。

  三年疫情期間,和很多同樣一樣,顧少強夫婦的「遠歸」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很快,不僅將前些年的經營所得全部填了進去,還要舉債勉強維持。

  他們背上了60萬的債務。

  世界雖然大,不是想看就能看。

  當時,決定出走時,顧少強是孑然一身。途中遇到了丈夫,然後他們又有了女兒。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家三口。

  收穫了,得到了,就有了相應的負累和羈絆。

  就在他們民宿經營最慘淡的時候,女兒到了讀書的年紀。但是,古城裡的教育條件有限。

  除了孩子,還有母親。顧少強的母親有比較嚴重的關節病,成都潮濕的空氣讓她無法適應。

  都說「四十不惑」。很多人以為說的是人到了四十,就能活明白了,想通透了。

  其實,人只要活著,哪能無惑?聖人也做不到。

  只不過人在四十的時候,往往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哪兒哪兒都是負累,哪兒哪兒都是牽絆,容易麻木。

  也只能麻木,否則容易絕望。

  

  2022年的顧少強,就正式四十齣頭的年紀。

  女兒要上學,母親要養病,生意做不下去了。她只好帶著女兒和母親,回到老家鄭州。

  有網友發現,她的老公於夫沒有一起回來。有人說他們已經離婚了,有人說只是分居兩地了。還有細心的還發現,他們兩個人的個人賬號很久都沒有互動了。

  和她一起回來的,還有債務。網上甚至傳聞,顧少強回到鄭州時,賬上的餘額只有幾塊錢。

  顧少強的窘迫,受到了很多人的諷刺和嘲笑。

  他們覺得你不是去看世界了么?還回來做什麼!

  你不是要自由么?手裡沒錢,看你怎麼自由!

  也有人唏噓、感慨,大發哲人一樣的思考:生活沒有遠方,只有這裡的苟且和那裡的苟且。

  有人覺得,在她經營民宿,換床單、打掃衛生、服務客人的時候,就已經被現實打敗了。

  

  好像既然要出去看世界,就不該在回來,也就應該從此不食人間煙火。只能「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做不到,就應該餓死。

  其實,回到鄭州的顧少強並沒有那麼失敗。

  她撿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導資格證書,開了自己心理諮詢工作室。

  總有人諷刺她十年前「去看世界的出走」,就是一個笑話。她在社交媒體上上傳了女兒 7 歲時做飯的視頻。

  在視頻里,女兒熟練地洗菜、切菜、炒菜,動作雖顯稚嫩卻充滿意趣,並為此配文「看世界不是簡單地打卡景點,而是培養孩子感知生活、獨立生活的能力。旅行中的見聞、生活里的點滴,都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看似在說孩子,也好像是在說她自己,算是對網友質疑聲的一個回應。

  

  世界那麼大,努力去看看

  十年間,顧少強的身份在不斷豐富,從體制內的教師到民宿老闆娘,從單身一人到一個妻子、母親,從網紅到心理諮詢師 。

  每一次轉變,都是她對生活的一次勇敢探索。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她很辛苦,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很失敗,但是這個歷程本身就很美,是對生活、對生命很好的詮釋,比起很多人天天抱怨,但又不做出改變,已經強了百倍、千倍。

  生活縱然很現實,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苟且。但這不是抹殺我們勇氣的理由。

  縱然是辛苦,但辛苦和辛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辛苦,是發自內心的煎熬;有的人辛苦,但內心自由而歡喜。既然生活處處都是辛苦,那為何不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呢?

  十年前,顧少強說她想去看看世界,中間歷經了一些艱辛,十年後她回來了。很多人覺得她失敗了,成了一個笑話。

  去看世界,不就是為了多了解幾個世界不同的面么?

  看世界,不是要脫離這個世界,正是要投入到熱氣騰騰的生活中去,去感受形形色色的人間煙火,去經歷成功和失敗,體會得到與失去……

  很多人覺得十年後,她又回到了遠點,何必當初呢?

  但回來和一直待在原地不動,是一回事嗎?

  出去了再回來,是看了一路風景之後的回歸,一路熱鬧繁華;待在原地不動,只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

  顧少強在一次直播時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即便世界到處都是苟且,我們也應該有勇氣出去看看,至少可以感受一下不同的苟且,而不是自始至終待在原地,死氣沉沉,自怨自艾。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