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聲令下 全國開始反內卷:再卷就沒人跟你玩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如今,重構正在波瀾壯闊的展開。
作者:凌峰
來源:明源不動產研究院(ID:mybdcyjy)
雖然2025年才過了三個多月,但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今年,已經見證了太多歷史時刻!
比如,去年我們還在為中國的AI不夠領先痛心疾首,突然間冒出來一個DeepSeek,震撼了全球AI界;去年,我們還在反思日本為何會失去30年,今年中國科技股迎來了全面重估……
最近,一邊是多地政府為了搶佔科創C位、招攬人才,政策都帶上了火藥味;另一邊,美的集團、大疆等到點關燈強制下班衝上熱搜,連高中生都開始陸續施行周末雙休制度,多地甚至還在積極試點逐步廢除初高中的晚自習制度……
這些一夜之間如改天換地的系列變化,讓人應接不暇,甚至無所適從。其實,這背後有共通的邏輯——底層範式要刷新了。
01
據媒體報道,今年的「新春第一會」上,重慶涪陵區給三個團隊公開頒發了「蝸牛獎」。頒發「蝸牛獎」,最早出現在2016年的江蘇泰州。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西部省份也開始效仿此舉,劍指體制內的「躺平者」。
為什麼體制內對「躺平式」幹部越來越不能容忍了?因為時代變了!過去,市場增量空間巨大,粗放式增長也能有不錯的成績。最典型的,招商引資,給稅收優惠、給廉價土地就可以了。還可以搞地方保護主義分割市場。
可是,現在這一套行不通了。國家早已意識到,如果各個地方都自己搞保護、搞小循環,甚至搞小的分市場,優勢怎麼發揮?企業也沒法充分競爭,規模經濟的優勢也沒法發揮。近些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被不斷破除,市場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被逐步打通,各個地方政府原來習以為常的招數,如今基本失效了。
未來,在「全國一張清單」的管理模式下,市場准入門檻大幅降低,「非禁即入」將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主旋律。
當「有違公平競爭的政策優惠」退出之後,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綜合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進行發展;另一方面,當「有違公平競爭的政策優惠」退出之後,真正吸引企業投資的理由,就只有城市產業基礎的「硬條件」和地方在營商環境和運營服務方面的「軟條件」。
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轉換角色、重塑政府職能、轉變招商方式——從過去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獎補來吸引企業投資,向更加註重公共服務職能、重視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優化轉變。作為落地執行的幹部,不僅需要轉變工作方式,還要有效率。
比如,今年隨著「六小龍」的火爆,杭州招商的「三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也廣為人知。不少省市率隊前往學習。但學習是一回事,真正要結合實際落實到位又是另一回事,必然有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不能太久,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一日千里,時不我待啊!
02
3月10日,「美的被曝強制18點20下班」衝上熱搜。而在3月8日,多家媒體報道,大疆開始強制員工21點下班。在社交平台上,更是有不少大疆員工曬出了自己被「趕」下班的經歷,還有人直呼「人生第一次被趕出公司」。
自2019年「996」這個名詞橫空出世以來,很多職場人已苦加班久矣。怎麼突然之間開始強制下班了?
因為,「996」是典型的內卷。對此,網上有個形象的段子:有一天,《葵花寶典》秘籍被公開了,江湖上很多人都怕別人超過自己把自己給滅了,紛紛日夜苦練,很快大家都練就了絕世武功,發現還是跟原來一樣,誰也干不掉誰,但大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了練神功都自宮了。
強調「內卷」的企業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低效率的競爭策略。這種內卷式的競爭,如果長此以往的話,對我們科技發展、創新生態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既然加班就能解決問題,那還要技術創新幹什麼?
去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及防止「內卷式」競爭,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今年,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更是直接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反內卷,既是對員工休息權的保障,也是在倒逼企業優化管理。通過優化管理流程、使用最新技術提效,完全可以在正常工作時間完成既定工作任務。
某國企員工告訴小明,今年春節后公司第一次開會,領導就要求杜絕一切形式主義;簡化溝通形式……精簡決策環節;提升審批效率;堅持數字化提效。他公司是做資產管理的,過去資產租賃涉及的大量租賃合同都是線下籤署,不僅簽約效率低,而且簽約后查找困難,對相應合同條款的把控存在很大困難,容易埋下定時炸彈。此外,科創減免,政策一變,減免就要跟著變,人工一個一個的算十分費勁。可是,自從公司上線了數字化系統,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大家到點下班,照樣把工作幹得漂漂亮亮……
這也讓小明想起最近在讀的一本書——《三生萬物》。寧高寧在書里寫道:全球人口在大宗商品式的一般需求逐漸被滿足后,重複生產的價值降低,科學技術成了真正的價值創造,真正的引領革命的力量。我們對此認知不夠,我們用了很多年時間才徹底理解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小明認為,寧高寧的這段話,值得很多企業反覆仔細品味。
03
在「強制下班」上熱搜之前,高中生雙休就已經引發了廣泛熱議。這讓已經大學畢業多年的打工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高中生逐步實行雙休,跟職場「強制下班」的邏輯是一致的。「強制下班」不只是簡單的工作時長調整,更是一場關於生產效率、員工權利與職場生態的深層變革。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實行人性化的管理,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學生補課也是類似。
科技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2020年後,為什麼中國迎來了科技大爆發?這跟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工程師、程序員、晶元設計師……密不可分。
我國1999年高校擴招及2010年的強化理工科教育,塑造了一大批理工科精英。2025美國白宮發布的《AI Talent Report》顯示:在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層面,中國授予的學位數量遠超美國。比如,2022年中國授予的S&E學士學位數量是美國的近6倍,遠高於兩國人口比例(中國人口約為美國的4.2倍)。
在複雜系統科學中,有一個專業說辭:「湧現(Emergence)」——當系統內部相互作用達到臨界點,整體表現出全新的、指數級增長的特性。我國2020年後迎來科技大爆發,是長期各種積累的開花結果。
不過,當下的教育模式,基本還停留在工業時代。AI時代,各種知識已經變得越發唾手可得,靠耗時間刷題、死記硬背的必要性越來越低。AI時代,稀缺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
全國人大代表黃花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由於缺乏社會實踐,很多高中生作文像小學生。學生雙休之後,可以有更多時間走出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跟著農民砍甘蔗,砍完后參與榨制紅糖的工序,就能讓學生更有探索的興趣,因為紅糖製作過程就涉及各種化學和物理原理……
04
去年,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在演講中表示:「底層範式正在改變……AI將帶來整個社會的底層重構……」。如今,重構正在波瀾壯闊的展開。
相關報道:再卷就沒人跟你玩了
近日,一股「反內卷」的新風,突然吹遍了中國的大廠。海爾、大疆、美的紛紛出手,要求強制下班和嚴禁加班,一夜之間彷彿按下了「反內卷」的啟動鍵。
30歲擁有50歲的腰,40歲攢夠60歲的病曆本——「跪著掙錢」的996時代要結束了?
其實,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隱秘的推手。
HR在晚上9點像消防員一樣清場趕人,公司在18:20就會強制「物理斷網」,還有攝像頭監控加班時長的,這不是資本家的溫情脈脈,也不是「反內卷」突然取得新突破,而是被「逼」出來的。
這是職場生態的革命,還只是曇花一現?
1
以高強度工作聞名的大廠,紛紛花式「反內卷」。
2月27日,大疆深圳總部推行強制晚上9點下班政策,每到晚上9點,主管與HR輪番「趕人」,強制員工下班。
3月10日,美的被爆「強制18點20分下班」,衝上熱搜。多個美的官方賬號回應「被老闆催著關燈下班」、「沒錯,正是我們,準點下班」。
另一製造業巨頭海爾,也被曝出推行「強制雙休」政策。公司規定,周六嚴禁員工到崗,食堂同步停運。如遇特殊情況確需加班,需提前一周申請審批,且工作日加班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天。
曾經高舉「奮鬥文化」大旗的企業,如今爭相站上「反內卷」浪潮的前排。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國家強調「反內卷」的大背景,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隱秘推手。
前不久,歐盟通過了一個條例,援引了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把「過度加班」、「扣留工資」跟「限制行動自由」並列了。
換言之,出口歐洲的商品,一旦生產過程中出現超時工作,哪怕工作時長只是超出1分鐘,哪怕只是空調中的一顆小零件涉及違規,整櫃貨物都將被拒之門外,無法進入歐洲市場。
未完成KPI不得下班、或者未足額支付加班費等現象,也有可能觸發歐盟的調查,出口產品直接海關扣住。
不少細心的網友就發現,率先實施「強制下班」的幾家公司,有的在歐洲年銷售額超過百億,還有的海外營收佔比超過80%。對它們來說,歐洲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據出海研究局披露,海外市場一直是大疆的重心(營收佔80%),而北美和歐洲是其海外第一、第二大市場;美的、海爾均是國內境外營收規模前10的企業。
看到這裡真相大白了。你以為的「強制下班」,是老闆心疼員工,實際上的「強制下班」,是歐盟跟你玩真的了。
這樣的新規,對全球供應鏈提出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傳統的遊戲規則被顛覆了,對中國企業來說,合規已不僅僅關係到道德選擇,也成了生存必需。
2歐盟市場,對中國產業鏈而言,至關重要。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占歐盟外進口總額的21.3%)。
更深一層來看,從去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內卷式」惡意競爭開始,國家三令五申「反內卷」,背後的核心邏輯正是全球競爭環境的變化——再卷就沒人跟你玩了。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更是直接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堅決推進。
長期以來,一些中國出口企業依賴於「低成本、高效率」模式,形成了核心競爭力。
就拿勞動力成本來說,根據OECD(經合組織)的數據,2023年德國工人每周平均工作26.7小時,最低時薪為12.41歐元,摺合月薪約為1324歐元。相比之下,2024年上半年中國工人平均每周工作時長為48.6小時。而北京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僅為2420元人民幣(約合300歐元)。這意味著,中國工人每周工作時長幾乎是德國的兩倍,但最低工資標準卻僅為後者的1/4左右。
中國也認識到這一問題,正在著手控制勞動時長,不斷提升勞動者就業收入。剛剛發布的國家《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就明確提出,要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歐盟出台嚴厲的規定,為「卷勞動、捲成本」的模式按下否決鍵,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項規定瞄準的目標,正是某些企業的路徑依賴——依靠無休止的加班文化,以無限內卷換增長。
未來,出海企業不僅需要削減超時加班,以符合新的標準,還可能因勞動力成本上升而短期削弱價格競爭力。以加班文化為代表的「內卷」現象,或將明顯降溫。
不過,順便說一句,也不要把強制下班想得太好,國內某些企業的不準加班,可能是不準提加班流程,那也就沒有加班記錄和加班費,但是要求你乾的活兒一點都不能少。工作時間完不成,只能自己想辦法。
這樣的情況,也是監管需要考慮防範的。
3未來,哪些行業會受到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可能是「內卷重災區」的家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
今年2月下旬,市場監管總局就召開了一場部分企業公平競爭座談會,共邀請了7家企業有關負責人圍繞整治「內卷式」競爭進行深入交流,聽取意見建議。它們分別是: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阿里集團、京東集團、北汽集團、賓士集團
基本上集中在光伏新能源、電商平台、汽車這幾個行業。光伏行業最為典型。據國際能源署(IEA)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太陽能電池板所有關鍵生產鏈的市場份額都超過了80%。截至2025年1月,界面新聞統計了30家光伏A股上市公司業績預告,20家公司預計去年虧損,佔比接近七成。這些公司預計虧損的上限總和超過600億。
類似的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出現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等多個行業,「加班文化」由此盛行。
像這樣的龐然大物,怎麼可能不被別人盯上?未來,這些行業都很難通過「加班文化」來擴大產能、惡性競爭了。
42019年,程序員群體在GitHub上發起抗議,曝光阿里、位元組、華為、拼多多等大廠長期推行的「996」工作制。這一事件迅速發酵,「加班文化」首次被公開質疑,996從「奮鬥精神」變成「過勞剝削」的代名詞。
2021年,某大廠22歲員工深夜加班后猝死,引發公眾關注。幾個月後,最高法和人社部聯合公告,正式裁定「996」工作制違反《勞動法》,企業強制加班需承擔法律責任。
如今,在社會輿論下和政府監管部門持續關注的壓力下,「反內卷」已經成為時代共識。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當全球化開始退潮,世界貿易的競爭規則在重構,超時勞動不再是「人口紅利」,而變成了「合規累贅」,說明舊模式已經走到頭了。
我們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也到了必須轉變的歷史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