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的華裔二代,為什麼集體躺平?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個帖子:英國名校畢業的華裔二代,為什麼集體躺平?
帖子的作者提到年輕時候的自己就像所有學生一樣,熱愛學校,崇拜名校光環,立志未來要搞一番大事業。
但是年少時引以為傲的證書,到頭來全部積壓在房間不起眼的角落。
她還發現身邊華裔二代大部分都是走精英教育路線,但是從頂尖名校畢業后,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躺平。
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名校生在精英賽道的終點,似乎集體按下了「暫停鍵」。
名校畢業,卻選擇躺平
博主列舉了幾個身邊的真實案例,都是華裔家庭出身、畢業於頂尖大學的年輕人:
A,25歲,羅素大學犯罪心理學專業畢業。她從小就讀於英國私立學校,大學畢業后她卻不想給警局打苦工,最後在家附近找了一份潮牌服裝店售貨員的工作。父母都是金融高管,也不介意她薪水少,反而很開心女兒能在家陪伴父母。
B,27歲,羅素大學經濟管理學專業畢業。大學期間多次休學、留級,好不容易完成學業后卻一直宅在家裡,日上三竿才起床,日常生活就是上網、擼貓。
親友給他介紹的文職工作,他又嫌棄太遠、時間太長,甚至不願意接受任何固定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去父母開的中餐館當廚師,父母只能無奈接受。
C,30歲,輾轉多所英美名校后,最終在加拿大獲得博士學位。他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父母的期待,畢業后卻表示不想做學術研究,要去咖啡館打工,想要成為一名咖啡師。
圖源:小紅書@greenb
名校生躺平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相反他們的履歷非常優秀,是名副其實的精英。
他們進入名校,還獲得名校學歷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在完成父母交代的人生任務后,要麼躺平,要麼追求普通工作的小確幸。
家長們對此的態度也不相同,有的家長樂於孩子過上平凡而快樂的人生,但也有家長對此感到無奈又失望。
在華裔家庭的傳統觀念里,托舉孩子實現階層躍遷是父母的天職。他們願意投入巨大的資源,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優質的教育。
所以很多華裔二代從小上私立學校,課外補習、才藝培訓一樣不落,人生軌跡幾乎被父母規劃得明明白白。
這條路幾乎是直接指向成功,但是大多數孩子畢業后卻不願意走父母鋪設好的路。這對於第一代移民的父母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父母一味地提出要求、提供資源,卻從來沒有讓孩子自己思考「我想要什麼」,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他們可能從未經歷真正的選擇。
小時候,他們的「成功」往往是通過考試成績、競賽獎項、大學錄取結果來定義的。
當他們走入社會,面對複雜多變的職場環境時,發現世界並不是單靠努力就能獲得回報的。
競爭激烈、內卷加劇、經濟環境低迷等都讓他們對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喪失了動力,甚至感到厭倦。
被現實擊碎的「精英夢」
上一代華裔移民大多經歷了艱苦奮鬥的過程,最終在全球化紅利期積累了財富,實現了階級躍升。
他們相信,只要努力讀書、進入名校,就能在社會上佔據有利位置。但是華裔二代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他們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現實。
當華裔二代還在校園裡憧憬著高薪的職業、充滿前景的行業時,現實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
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傳統「名校=高薪」的模式已經失效。
曾經最賺錢的矽谷,如今裁員潮一輪接一輪,連頂尖工程師都面臨被優化的風險。人人嚮往的「華爾街神話」正在破碎,大批金融機構紛紛縮減規模,暫停招聘計劃。
諮詢、律師等傳統精英行業也在收縮,全球經濟下行,讓高薪職業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他們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已經是難上加難。
正如評論區一位網友所說的那樣,當你發現工作一年的薪水,還不如父母給的多。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呢?
即便他們成功進入這些「精英行業」,他們依然要面對超長工時、高強度工作,職場PUA,對個人生活是極大消耗。
在歐美職場,華裔的晉陞天花板依然存在。許多公司對於華裔員工的刻板印象依然是「技術好但缺乏領導力」,導致他們在升職過程中遭遇瓶頸。
他們知道在職場奮鬥多年也未必能突破「種族玻璃天花板」,於是索性選擇躺平,不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成功。
更有一部分年輕人看到了上一代人奮鬥的辛勞,也意識到有錢不一定等於幸福,他們也就不再願意走上一條註定辛苦的路。
還有一部分華裔二代從小過著優渥的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們根本不擔心自己的未來,他們的字典里沒有奮鬥二字。
上一代的成功路徑已經不可複製,年輕人也不願意複製,躺平和另謀出路都是一個新選擇。
遲來的反叛,名校生的自我補償
很多華裔二代的成長通常帶有濃厚的中式文化烙印,他們要聽話、要努力、要為家族爭光。
他們的童年和青春期被學習、競賽、補習班填滿,在父母的期望下,一步步攀登「成功」。
過多的學習壓力,不僅消耗掉了他們的熱情,磨滅他們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讓他們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真正的「叛逆期」可能被推遲到了成年期甚至更晚。
他們不像西方孩子,在青春期就開始反抗父母。他們大多選擇先順從父母的意願,考上名校、完成學業、獲得文憑,等到一切達標后,才突然追求另一種生活。
對他們來說,前半生努力讀書獲得名校學歷,是為父母而活。當一切結束后,是時候為自己而活了。
這實際上是一種「補償式選擇」,補償因為學習放棄的興趣、愛好和夢想;補償那些曾經不為自己做的決定。
我們看到名校畢業的孩子畢業后做出很多離經叛道的選擇,但他們真的「躺平」了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華裔二代的躺平,更像是對父母的反叛。他們依然在工作,只不過選擇了一種與父母預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比於高薪和體面的職業,他們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比如,去做咖啡師、開小店、從事自由職業,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他們不願意成為加班到深夜的社畜,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再盲目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關注個人價值和幸福感;不再執著於高薪職業,而是選擇讓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事情。
他們不是放棄奮鬥,而是在重新定義奮鬥的意義。
上一代華裔移民追求的是「階層躍升」,而華裔二代則更傾向於「個體幸福最大化」。
在這場觀念的碰撞中,或許家長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理解並接受現實。
時代已經改變,成功不只有一種形式,孩子應該自己決定未來的人生。
正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結尾中所說的那句:世界上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種,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度過一生。
孩子的人生也應該由孩子來決定,他們最終要面對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