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特朗普給台灣的信號可完全不是「支持台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國國務院網站再度修改「台美關係」頁面,刪除「不支持台獨」表述。這種小動作不符合特朗普好大喜功的作風,除非,此舉是「賣台大戲」的序曲。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零成本套利,這類隔空抓藥的事端我們已分析過太多次,通常意味著幾點:
a. 試探中國大陸反應;
b. 炫耀自己靈活的戰術優勢;
c. 避免被朋友看扁;
d. 迎合內部某些政治勢力;
e. 暗示台當局可以鬧點事,讓美方坐收其與中方的談判籌碼。
「台獨」當局對此當然要表現得喜出望外,但畢竟這不是第一次,此前曾被打臉過。這一次,再傻都知道內情不單純。按照之前的例子,華盛頓釋放的信號往往禍福難料。
2022年,拜登政府幹過同樣的事,一個月後才將「不支持台獨」放回原位。一個月屬於炒短線,可能代表拜登的套利目標不高。而考慮到特朗普的目標應比拜登高得多,將此舉視為「賣台」之前奏遠比「挺台」更合理。「挺台」是為了「賣台」。我已經多次說過,特朗普在台灣問題上的想法就是低價收購,高價賣出。既然我們已知道結局,有意思的觀察點就不是特朗普的目的,而是整個「賣台」過程。當前,有兩個相關的時事幾乎同時發生:烏克蘭與台積電。
另外,有一個未來的時間點被集中關註:5月9日,於莫斯科舉辦的二戰勝利80周年活動。烏克蘭,代表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戰爭結束;台積電,代表美國的東亞代理人交易開始;二戰勝利80周年活動,若特朗普也參與,被認為是另一場強權瓜分世界的雅爾塔會議。
烏克蘭,一縷美國刀下亡魂
特朗普與普京一通電話,決定了「殘餘國家」的命運。真相是,澤連斯基與整個歐洲都在「菜單」上,只是此前被拜登政府哄騙,以為自己在餐桌旁有一席地位。
最令人意外的是「歐洲大感意外」,由此可知,這組國家群為何被美國看扁。歐洲人對時局的評估可以偏差到180度,我也覺得有點意外,本來以為只有90度。
西方自由派輿論很快開始報以噓聲,潑以髒水,但公平地說,正是自由派的民主教條與全球主義毒害了烏克蘭,而不是特朗普。
結局總是服膺現實主義,奇迹並沒有發生。現下的問題是,在付出重大代價后,歐洲還分不到蛋糕,連烏克蘭所剩無幾的家 ——礦產資源,美國都要獨吞。
無怪乎,有西方輿論開始廓清:未來的世界將回到二戰前的帝國主義時代,由屈指可數的大國論斤秤兩地互相交易小國,而所謂「聯合國」這類國際組織,已無關緊要。由此,5月9日於莫斯科舉辦的二戰勝利80周年活動,他們開始談論特朗普是否會前往,並再一次上演「雅爾塔會議」。
不過,我認為這種判斷過度悲觀(或樂觀),因為當代中國取代了二戰前好幾個列強,而我們的想法從來不是帝國主義式的。對中方而言,未來的主要挑戰是,現實主義邏輯下的「分蛋糕遊戲」,我們到底要不要玩,或者說,該如何玩出「中國味兒」?
設使所謂「分蛋糕」是一種旨在避免戰爭的地球儀遊戲,說真的,不玩白不玩。尤其是台灣問題還沒有解決,且兩岸都不希望付出慘重代價。
烏克蘭這一課,中國算是獲益匪淺:我們再一次確認了美國的「不耐打」,連代理人戰爭都玩不久,此其一。若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其平均智商並不高,此其二。西方孤立不了中型以上的國家,此其三。基於民主價值觀上的聯盟比想象中更鬆散,掩飾不了外強中乾的本質,此其四。
「台獨」分子目睹烏克蘭的下場,只有毛骨悚然的份兒,儘管島內一直有不少輿論看衰烏克蘭前景,並對民進黨提出忠告,但裝睡的人叫不醒。直到現在還有「台獨」繼續裝睡,稱特朗普只是假裝棄烏,目的是想激勵烏克蘭背水一戰。這話真叫我笑到失眠。
當前,西方自由派輿論,已經出現不少「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論調,稱美國棄烏之舉,形同鼓勵中國通過軍事手段尋求統一。其實早在拜登執政末期,對繼續援烏有所動搖時,這種說法便開始流竄,而拜登政府的回應,就是用謊言安撫所有民主友邦。
因此,這次魯比奧的部門刪除「不支持台獨」表述,也被許多觀察者認為是防止「棄烏效應」擴散,以穩住其盟友。
我認為這種說法也過度樂觀(或悲觀)。因為承上述,這不是特朗普的作風。看看烏克蘭爭議,他並不在意盟友怎麼想,而且,要搞就搞一出大的,好讓地球繞著他轉。因此,這種小動作比較可能是一出大戲的序曲,目的是方便日後要價。
特朗普要價,旨在兩面通吃海峽兩岸。在中國大陸那一邊,華盛頓會喊什麼價目前未知,但在台北這一邊,已經開始漫天喊價,第一波就是台積電。而理論上,特朗普在台北取得的「業績」,會直接關聯到其向中國大陸喊出的價碼。
台積電,又一縷美國刀下亡魂
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吃掉,形同將台灣對美國的價值降到最低,然後再用高價賣給中國大陸,這就是特朗普的算盤。我在兩岸媒體都持此論調,也談過多次:台積電的命運已定,就是被吃干抹凈,要不然就是五馬分屍,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可能。
現在台灣半導體業界已經炸鍋,對特朗普的強取豪奪仍不敢置信,但事態的發展已經愈來愈清楚,而且突然就進入紅色警戒。只能說,該來的還是要來,此前越是心存僥倖,現在就越痛苦。
特朗普揚言對晶元課徵100%關稅,這只是一個形容詞。事實上,特朗普也知道對台積電課稅沒有意義。畢竟,台積電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保有定價權,再多的稅,也只是讓客戶分擔而已。而目前台積電先進位程晶元最主要的買家多是美國客戶。
因此,藏在100%關稅背後的真實手段,才是重點。江湖盛傳的劇本大致有兩種:a. 在美國多設幾家工廠,而且要生產最先進位程晶元;b. 技術入股英特爾,或承接英特爾所有製造廠。
我認為特朗普什麼都要,要台積電的資金、產能、技術,還要將英特爾救活。白話說,就是判你死刑,死前還要幫忙整活「美國阿斗」——阿斗,現在是台灣半導體行業中人對英特爾的謔稱。
台積電現任CEO魏哲家曾公開說,不考慮收購英特爾的晶圓廠。但在特朗普眼裡,魏老闆你算哪根蔥,抗拒只會死更快。果不其然,在美國施壓下,現在台積電正考慮取得英特爾工廠的控股權。
台積電顯然認為,就算用高價買了爛貨,只要客戶死忠,未來還是能經營得好。這筆超高額保險費,雖然極不划算,但還不致命。
然而,白宮官員向媒體透露,特朗普不會接受外國實體經營英特爾的美國晶元廠。這話意味著,台積電除了要出錢出技術出人才救活英特爾,還沒有經營權。擺明有責無權。
一般的晶元廠若要與外國企業合資,不掌握經營權,只賣IP,也是一條活路。因為不必張羅訂單,不怕產能利用率過低而虧損,每年收授權費也算鐵飯碗,畢竟半導體廠風險最高的就是經營。比如台廠力積電與印度塔塔集團的合資模式,就是只賺技術授權,工廠死活與力積電無關,而其技術也不是獨門絕活。
不過,台積電並不愁訂單,與英特爾合資若只給技術秘方而無經營權,形同「資敵」,餵養白眼狼。更可怕的是,一旦英特爾取得台積電技術,美國政府還能誘逼本土客戶給予訂單,形同硬搶台積電客戶。
還記得嗎,早在拜登時期,就要求台積電提供客戶名單。而既然主要客戶大都是美企,哪一家敢不聽聯邦政府的指令?例如蘋果,在對等關稅生效后,就要多繳稅給美國政府,特朗普大可用「豁免令」誘逼蘋果向英特爾美國廠下單。
所以才說,特朗普已經開始向台灣漫天喊價,從吞食島上最重要的企業開始。
島內若干觀察者認為,特朗普在今年會忙於處理內政,台灣可以稍微喘口氣。然而,特朗普一上台就光速趕業績,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榨乾台灣,而且還往最致命之處下手。可見,真不能低估特朗普的猴急程度。
美國政府要惡整一家企業,多的是辦法。台積電從拜登政府取得的66億美元補貼,據說目前實際到手的只有15億,還有51億隻要白宮掐在手裡不給,台積電除了輸誠,還能如何?即便台積電不要那51億了,白宮還能技術卡脖子,整到你生無可戀。
因此,將美國務院刪除「不支持台獨」表述視為「挺台」,那是針對中國大陸的談判姿態。特朗普對台灣的姿態是「我先榨乾你,再把你賣個好價錢」,一點都不遮掩其兇殘。
結語
中方已客氣要求美方在台灣問題上要慎之又慎。他們如何解讀美國國務院的小動作我不知道,個人的解讀是,相較於處理其盟國的粗暴與力度,特朗普確實在台灣問題上很謹慎,也很有步驟。
說他對「台獨」發出「挺台」的錯誤信號,不能說錯,但換個角度看,從烏克蘭到台積電,其實「台獨」收到的是大難臨頭的信號。
那麼,中方如何應對美方未來在台灣問題上的出招?多做少說即可。處於談判優勢者,應善用沉默的力量。
美國強奪台積電,「台獨」就失去了護城河,論實質,也對中方有利。既然如此,就別與美國打口水戰,直接以小動作還小動作。例如,針對頑固「台獨」分子的判例,丟出一兩個,並言明全球通緝,就是一個可收可放的戰術。既堅定自己的立場,又不與美國撕破臉。
從現在到5月9日期間,是烏克蘭與台積電的至暗時刻。我猜測若特朗普想赴莫斯科,實現另一場雅爾塔會議,這兩個問題都會在3個月內明確化,該上刑場的上刑場,該上屠宰場的上屠宰場。屆時,特朗普已甩掉一個大包袱,還吞下一顆大力丸,精神抖擻地坐上餐桌。
按此節奏,特朗普賣台的速度可能出人意料地快,想一想,此公上台還不到一個月,地球卻好似自轉了200圈。或許,這四年真是70多年來解決台灣問題絕無僅有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