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征關稅,台商電子公司部分產線擬移出大陸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命令,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有台商在台灣出席新春團拜時私下透露,至少有2家在中國的台灣上市櫃電子公司規劃,部分移出中國生產地。
台灣農曆新年9天假期結束后,海基會在上班首日舉辦「2025大陸台商春節活動」。南昌台商協會榮譽會長、也是台灣海基會顧問王恩國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兩岸未來取決美中關係博弈,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宣布對中國加征10%關稅、加上晶元禁令等行動,兩岸關係很難回到過去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熱絡狀況。
「我個人雖然是悲觀,但希望兩岸雙方能持續交流,建立互信,降低彼此的仇恨值,或增加善意做一些努力。希望未來全世界多一點和平、少一點衝突,」他補充說。
當記者進一步追問,美國對中國加征10%關稅,是否將引發新一波的台商出走潮。熟悉電子產業的王恩國告訴記者,就他所知在中國的南方城市,至少有2家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將部分移轉出中國。
王恩國說:「目前是加征10%關稅,加上原來的25%,所以現在是(離港價)35% ,我認為未來很可能會再提高。我碰到一些台商朋友,確實在規劃針對中國的生產基地做部分的轉移。」
應對關稅衝擊 台商外移或降低成本
至於受影響的供應鏈是否會移轉到美國,或是就近到東南亞國家?王恩國表示:「這必須視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否為全面性,全面性那就是災難。特朗普可以針對洗產地的國家課稅。」
他分析,供應鏈的應對方式有兩種,首先,能移動的就往關稅少的地方遷移。如果有能力的就到美國,沒能力的就走擦邊球;其次,一旦美國全面性加征關稅實施,那大家只能想辦法降低成本。
第一波加征關稅 產業鏈已先行出走東南亞或印度
來自廣東江門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張穗焜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在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有些已經外移,而他認識的企業多半還留在中國。「台商一般都是做外銷,所以會有影響。傳統產業要離開的都離開了,像我是做紡織,我沒有離開。」
一位來自廈門不願具名的台商告訴本台記者,美國對中國加征10%關稅,他們馬上就面臨來自國外的客戶要求提因應對策。不過,對廠商而言,與特朗普選前喊出要加征60%的關稅,10%的關稅影響已經小很多。「我倒是沒什麼感覺,我們在廈門的一些朋友還是留在那邊。」
南昌台商協會榮譽會長陳永和對媒體表示,目前還沒聽說有台商準備離開。他個人認為特朗普對中國加征10%關稅,某種程度一定會受影響。但是,特朗普想法善變,所以會持續多久,大家還在觀察中。「有些台商的產品,有部分移轉到東南亞,甚至到印度。我倒不認為因為加征10%就會出走,因為會出走的大都已經離開。」
賴清德對台商喊話 穩匯率、利率 持續鼓勵投資
台商新春活動,台灣的總統賴清德也應邀出席,賴清德對台商表示,包括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鼓勵立足台灣企業加碼投資台灣專案,或是協助中小企業投資台灣專案,會繼續持續到2027年。他還強調會維持好投資環境,包含控制住利率,不讓企業投資資金成本增加;第二,因應全世界地緣政治變化,央行與台灣的行政院會努力維持穩定匯率;第三,物價通膨也會維持穩定。
賴清德同時闡述自己的使命,首先就是維持國家生存發展。他說,談到國家必須先談到主權,有主權才有國家、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第二,是保護台灣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目標要達到和平。「因為我們深信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我們對和平要有理想不能有幻想。目前國際社會追求和平無非都是透過實力取得和平,台灣也不應該例外。」
賴清德說:「台灣與中國有共同敵人,就是天災地變,也有共同目標,就是兩岸人民福祉。」他強調,特別是在國際情勢變化多端時刻,兩岸應該要好好對話交流,往和平目標走。
台商喊「主席」嗆聲賴清德反對罷免
在賴清德結束談話,將與台商新春團拜時,台下的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葉永松突然起身大聲喊話:「賴『主席』,我們希望當家不要鬧事,台商都不希望『大罷免』,以免勞民傷財。」記者問:「你有受到大陸方面的壓力,要求你不要來嗎?」他說:「沒有,沒有,這是我個人的心聲。」
對於葉永松的意見,台灣的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表示,罷免是由公民團體發起,意見應回到相關選區去表達。他強調葉永松選錯了地方,但也反映台灣民主多元。對於台商突然起身向總統喊話的作法,羅文嘉說,別說是習近平在場,就算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在場,這種情況大概都不會發生。這更凸顯台灣的可貴,意見的表達是任何人的權利。
綜合媒體報道,台灣立法院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刪除中央政府總預算高達6.664%、約新台幣2075億,創下新高。在立委任期滿一周年之際,公民團體發起罷免立委活動。截至2月3日止,有20個連署案送進台灣的中央選舉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