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一朵,何惟芳同款」,菏澤牡丹賣爆了

京港台:2025-2-2 19:14| 來源:南風窗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10元一朵,何惟芳同款」,菏澤牡丹賣爆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綠幕隱玉的價格跟去年相比漲了一倍。」

  趙會敏彎身托起一朵綠色的牡丹花苞,告訴我。綠幕隱玉,在彼時熱播劇《國色芳華》中,被稱作「瓊台玉露」。

  這裡是山東西南,魯豫蘇皖的四省交界,中國的「牡丹之都」菏澤。走進菏澤的地界,從高鐵站飛機場的裝飾,到路邊的公交車和建築物,甚至行政區劃和道路名稱,隨處可見牡丹花元素。趙會敏是一位菏澤花農,他所在的牡丹區,經濟支柱就是牡丹產業。

  對菏澤花農來說,這是一個預期之中的臘月。「菏澤牡丹不愁賣」,是很多花農的底氣,又逢年底,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的牡丹,是人們裝飾新春的熱門年宵花。

  

  魯西南花卉大世界的牡丹/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但今年春節,菏澤牡丹迎來了一個更特別、更驚喜的旺季。

  開年第一個月,楊紫和李現主演的古裝劇《國色芳華》播出。故事設定在唐朝,女主角何惟芳,小名牡丹,是種植牡丹的聖手。故事開始時,她作為商賈之女,帶著豐厚嫁妝進入一場利益綁定的婚姻,在她的嫁妝里,就有母親留下的一叢叢嬌艷名貴的牡丹。

  而菏澤為《國色芳華》免費供應了約2500株牡丹和芍藥,藉助劇的熱播,人們開始注意到了這個低調的「牡丹之都」。

  

  《國色芳華》劇照

  牡丹與流行文化的結合,引發了年輕人對牡丹花的興趣。劇中出現的品種或其原型,往年並不起眼,今年已成「爆款」;過去購買年宵花盆栽的客戶以中老年群體為主,今年,為了親身感受大唐風韻,很多年輕人到直播間里下單,買的是價格低、易擺放的鮮切花。

  除了文化傳播和購買習慣變化以外,今年的銷量也「爆」了。菏澤市牡丹商會會長吳勇華預測,今年花農也許能夠「提前放假」。南風窗記者抵達菏澤時,距離除夕還有一周,吳勇華介紹,往年到這時候可能全市還剩10萬盆盆栽花待售,但今年,「花棚的花基本上都賣空了」。

  春節至,《國色芳華》收官,花農休息。但在菏澤,牡丹的故事卻沒有停止。

  牡丹是金疙瘩

  趙會敏是菏澤趙樓的花農,祖輩種花。

  冬日下午,花棚里存了一日陽光,溫度上升,空氣蒸騰,人與花一同舒展。

  他穿著一件紅色搖粒絨外套,在花棚里緩慢穿行,不時看一看某盆花的情況。走路時他會微微佝僂下去,這是日夜照看牡丹花的勞作,在他的肢體上留下的痕迹。

  穿花棉襖的圓臉女主播,化著明媚喜慶的妝容,站在花棚中央,正好在講解綠幕隱玉,直播間里,這個品種被問得最多:「我手裡的這盆綠幕隱玉,就是《國色芳華》里名品牡丹『瓊台玉露』的原型,上世紀60年代由咱們菏澤的牡丹百花園培育而成……」

  

  綠幕隱玉/圖源:@央視三農

  《國色芳華》前兩集,何惟芳為了保住母親留下的牡丹花,不得不裝出貪財的樣子,以市儈口吻說出經典台詞:「牡丹可是金疙瘩!」

  這句話,對菏澤花農而言,是不折不扣的事實。不過,他們更願意這樣說:「牡丹是富貴花。」

  在菏澤,記者先後去了魯西南花卉大世界、綠美牡丹園,還有幾個花棚和種植合作社集聚的區域,一路走下來,聽到最多的聲音,是封箱的膠帶撕扯聲。臨近春節,這成了整個牡丹區的背景音樂——凡有花可賣處,人人都在忙著發貨。這些裝著含苞待放的牡丹的箱子,大多運往省外,以川渝地區、廣深地區、雲南省的訂單居多。

  在花卉大世界,「誠實牡丹」的穆老闆告訴我,年宵時節售賣的都是催花牡丹,催花是菏澤每個花農都必須掌握的高科技促成栽培技術。自然生長的牡丹花期在每年4到6月之間,而年宵花的需求則在春節前後,於是花農就需要把培育好的牡丹提前放進冷庫保存,到需要的時候,他們再通過人工調節溫度濕度環境,讓牡丹誤以為春天來臨,達到「花開遂人意」的效果。早在清朝年間,菏澤花農就開始有意識地為人為控制牡丹的開放,到上世紀80年代,菏澤的催花業全面展開,技術和市場都如火如荼,催開的牡丹南下北上,一季能給一村的花農掙幾十萬元。

  商會會長吳勇華同樣忙得腳不沾地。在牡丹園,他一面惋惜又一面欣喜地告訴我:「花都清空了。」參觀者如我,已見不到枝葉接天的盛景,但對花農來說,現在的牡丹園越空,他們的錢包就越鼓。

  

  魯西南花卉大世界的牡丹/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吳勇華提到,今年的菏澤牡丹,已經形成了「賣方市場」,他預測,利好的情況未來一年還會持續,「甚至更好」。除了提前清空10萬盆的庫存,讓很多外地花商早早地「無花可買」,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鮮切花市場被打開了,「供不應求」。

  催花牡丹的受眾以中老年群體居多,無論是厚重的花盆還是艷麗的色彩,它更符合「大人的審美」,盆花運輸產生的高昂郵費,也讓很多年輕受眾望而卻步。

  然而,出現在古偶劇里的牡丹,讓很多年輕人領略了國花的雍容氣度,與此同時,隨著中式審美的復興,穿漢服、化唐妝成為風尚,手裡捏一朵最具漢唐風味的大牡丹,自然也會成為流行的「標配」。年輕人對牡丹花的興趣,促動了鮮切花市場的蓬勃。不需要臃腫的花盆,也不需要動輒幾百元的價格,10塊錢一朵的鮮切牡丹,買回家插進花瓶,就可以瞬間穿越回唐朝,擁有「何惟芳同款」。

  吳勇華還提到,鮮切花的市場,不僅滿足年輕人對牡丹花消費的需求,對花農來說,也是利好。儘管現在菏澤花農掌握的催花技術已經很成熟,但催花牡丹的成花率仍然不是百分之百,那些只能發5、6朵的盆栽花,照以前的標準只能便宜處理,或者乾脆積壓下來,但是現在可以把這些花切下來,以鮮切花的形式售出,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在直播間里,也有主播會推薦用戶下單鮮切花,因為催花牡丹也只能開一季,如果不是對盆栽有特殊要求,只為觀賞,鮮切花更划算。

  觀賞牡丹帶來的利潤之外,讓牡丹成為金疙瘩的,卻不止是鮮花市場。

  牡丹根入葯,牡丹籽煉油,牡丹蕊制茶,牡丹提取物可以做化妝品護膚品……「牡丹渾身都是寶」,菏澤已經形成了以觀賞牡丹、藥用牡丹、油用牡丹為主的一整條牡丹產業鏈條。

  

  牡丹/圖源:菏澤文化旅遊

  因《國色芳華》一躍成為今年年宵花爆款的「綠幕隱玉」,開花之後花冠大,花瓣肥,趙會敏告訴我,綠幕隱玉還能食用,「可以生吃,油炸著吃,蒸著吃。」蘇軾也曾在詩文中兩次提到「酥煎牡丹」,可見歷史聞名的吃貨蘇東坡,也對這道風雅美食懷有濃厚興趣。

  趙會敏在一株白色牡丹花旁邊停下,他告訴我,這種牡丹的花瓣可以直接吃。我們分別扯了一片花瓣細細咀嚼,微微清苦之後,是絲絲回甜。這株牡丹所屬的品種「鳳丹」,是江南牡丹的代表品種,也是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的主要原料,在下午陽光的照射下,它的花瓣像雪白絲綢一樣泛著光澤。

  菏澤市牡丹區牡丹研究院的副院長曹養乾說,「菏澤人像種莊稼一樣地種牡丹。」

  牡丹也像莊稼一樣,回饋著菏澤人。

  牡丹就像我們的孩子

  說起今年借《國色芳華》在洛陽和菏澤之間掀起的牡丹之爭,吳勇華覺得,「像種莊稼一樣種牡丹」,恰恰是將這兩個不分伯仲的「牡丹之都」區分開的關鍵——「洛陽牡丹是自覺的,而菏澤牡丹是自發的。」

  洛陽十三朝古都,名勝眾多,牡丹是一種文化底蘊,其種植培育更多在政府扶持下開展;而菏澤是因花農自發種植牡丹並以此維生,才有了更專精,更具規模,也更生活化的牡丹產業。如果說洛陽像欣賞書畫一樣愛著牡丹,那麼菏澤,是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牡丹。

  但歸根結底,吳勇華說,菏澤牡丹,洛陽牡丹,都是中國牡丹。這場文旅之爭,與其說相互爭搶,毋寧說相互造勢、彼此受益。

  

  歸根結底,菏澤牡丹,洛陽牡丹,都是中國牡丹/圖源:圖蟲·創意

  王紅趕在降溫之前清空了花棚,提前給自己放了假,已經去「串門子」(山東話,指走親訪友)了。她在28歲的時候入行,在此之前從沒有學過園藝或者農學,種花的手藝都從長輩那裡學來。種花需要耐心,也需要體力,王紅提到,每年春天牡丹抽出枝條,她就需要緊密觀察每個枝條的長勢,剪去發育不好的,「要麼趴著,要麼跪著,要麼蹲著,一棵棵地去檢查,去修整」。

  「像種莊稼一樣種牡丹」,其實還有一層意思,是種花跟種莊稼一樣辛苦。

  第一年培育的「一年苗」需要悉心照料,待它長大到第二年,只需鋤草施肥即可,等到花苗長到4-5年,就是「成品苗」,可以出售了,這個時候的牡丹,王紅稱之為「定性」了。定性的牡丹比較「懂事」,不再那麼嬌氣,客戶把牡丹買回家之後,管理起來就比較簡單。

  因為有這四五年看管牡丹等它長大的光陰,很多花農說,牡丹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

  趙會敏是菏澤市趙樓村人,400餘年前,趙氏先祖來到這裡,把種花的傳統種了下去。趙會敏的祖輩父輩種牡丹,妻子周振華祖上也種牡丹,到他們組成家庭,兩口子為謀生,還是種牡丹。

  

  周振華在打包/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周振華和趙會敏一般要從8、9月份開始準備年宵花的催開,臘月前後,他們更是像牡丹一樣長在了花棚里。花棚一進門的地方,擺著一張大床和茶几,他們已經在花棚睡了40多天。周振華做花農的時間跟她的婚姻一樣長,她對種花的感覺,跟婚育的感受同步,「種花就像看小孩」。她剛生了大兒子時,孩子不離人,花地也不能舍,就用襁褓裹著孩子,用三輪車把孩子拉到花地里一同照看,花像孩子,孩子也像花。

  這是一樁磨鍊心性的活計,心浮氣躁的人,種不出好花;種花的人,有再急的性子也被磨得平順。

  

  在趙會敏家花棚拍的落日/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種花賣花雖然辛苦,但也快樂。我跟周振華說,南方人有句話,「今生賣花,來世漂亮」,就道出花卉行業與其他生計的不同。對菏澤人來說,種花除了是生計,也是一項有著別樣浪漫和幸福的事業,牡丹開花時的絢爛雍容,每次看到,都能解勞作之乏。周振華說,生氣的時候走到花地里,看到牡丹花,「馬上就不生氣了」。

  在牡丹的賞花文化里,品種是一門學問。菏澤人種花也懂花,名品牡丹如島錦和魏紫自然美麗而珍貴,但是對那些價格稍低的普通品種,像是魯菏紅、卷葉紅、肉芙蓉,在花農看來,一樣很美,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老話說「穀雨三日看牡丹」,每逢春至,菏澤市裡,尤其是牡丹區,楊柳春風,姚黃魏紫,美不勝收。汪曾祺在散文里寫菏澤牡丹春季開花,是「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過度的飽飫」。很多當地人對我來到菏澤的時間點惋惜不已,王紅、穆老闆、趙會敏都在採訪結束后邀請我:「等明年4月再來,那時候牡丹開得正好!」

  這是菏澤人對牡丹的自信與自豪。

  

  趙會敏辦公桌上插了鮮切花/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牡丹之外,還有芍藥

  在菏澤的幾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反覆出現在花農口中:芍藥。

  菏澤的芍藥種植同樣歷史悠久,如今它已有全國栽培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芍藥鮮切花生產基地,共種植芍藥約460個國內傳統品種和170個進口品種。吳勇華說,以前菏澤是牡丹「一枝獨秀」,現在的說法,是牡丹和芍藥「雙花齊放」。

  培育一株牡丹到它成苗,需要4-5年的時間,要想保證收益,還要保證在這4-5年裡培育和管理不出差錯。我問趙會敏,這麼長的周期,有沒有過把花種壞了的情況?趙會敏表示,因為菏澤當地種花育花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很少會出現不成花的批次,牡丹年年開,真正的失敗是「賣不出去」。

  賣不出去,就意味著4-5年的投入成本不能及時地迴流。因此,當菏澤開始在花農當中推廣芍藥種植的時候,最先吸引大家的,是芍藥相比牡丹更短的生長周期。從種植培育上來說,芍藥的管理更為粗放,它「更好養活」,於是,種芍藥對擅長種牡丹的菏澤花農來說,「沒有什麼技術門檻」。

  

  打包花的快遞箱/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以前的鮮切花市場上,國產芍藥品種有限,花色不受年輕人歡迎。2015年開始,菏澤批量引進荷蘭切花芍藥,大幅提高了菏澤芍藥的品質,其一經投放市場,特別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芍藥和牡丹均屬芍藥科,花型看起來也相似,可以說是「花中姐妹」,但芍藥是生長周期較短的草本植物,牡丹是木本植物,這是它們的最大區別。

  進駐趙會敏家花棚三天的直播團隊,笑稱自己在給「花農大哥」打工。請直播團隊來幫忙賣花,是趙會敏今年的新嘗試。團隊里的徐騰是菏澤本地人,不種花,卻也懂花,他更了解市場行情,在採訪中,他同樣提到芍藥的崛起。他問我:「假如現在我手裡有一株三頭的典雅香檳(從國外引進的名貴品種芍藥),你猜猜我能賣多少錢?」

  徐騰揭曉答案,行情最好的時候,一株典雅香檳可以賣到1200塊。他指一指我們身後正在打包的快遞員工,包括物流運輸、電商運營、直播行業在內,感嘆道,一朵鮮花,「帶動多少就業!」

  2023年,菏澤的芍藥鮮切花產量破億,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生約5億產值。四月牡丹,五月芍藥,牡丹花開之後,芍藥緊隨而來,延長了賞花期,也延長了花農營收的周期。

  

  趙會敏家花棚在直播/南風窗記者 趙淑荷 攝

  不過,吳勇華也提到,芍藥利潤高周期短,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將資金和精力轉向芍藥,這是發展的需要。儘管如此,很多花農還在堅持種牡丹,「主要是有一個情懷在」。王紅也在採訪中表示,芍藥回錢快,種的人多,但是「牡丹我們也沒有丟下」。

  菏澤人還在感恩牡丹。

  牡丹是中華傳統名花,以其富麗嬌艷的雍容之貌得到「國花」之譽的同時,在詩文書畫當中,它也是一個重要的題材。在花卉大世界,穆老闆曾告訴我,牡丹有種習性,叫「捨命不舍花」,指的是牡丹一旦開花會消耗根部儲藏的大量養分,寧願植株枯萎,也要不顧一切地盛放,將美麗回報人間。

  牡丹與菏澤的緣分,何嘗不是一場持續千百年的捨命保花呢?

  好在,牡丹在濟水之畔遇到了自己的知己,這座北方小城裡,人人懂牡丹。

  (王紅、徐騰為化名)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2-3 00: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