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319位中國女性外陰后,他們發表全球首例研究

京港台:2025-2-1 23:44| 來源:醫學界 | 評論( 12 )  | 我來說幾句

測量319位中國女性外陰后,他們發表全球首例研究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14年10月,《國際泌尿婦科雜誌》(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發表了一項全球首例研究,在3年的時間內,研究人員測量了319位中國女性的外陰形狀。

  開展項目的,是當時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八大處整形醫院)「整形十科」的醫生們。論文作者之一、時任副主任醫師李峰永說,在2008年創科時,團隊翻遍了全球的文獻,也找不到對女性身體這一最隱秘部位的準確描述。

  不僅僅是外陰形狀,在那個年代,婦科整形領域還完全是一片空白。盆底肌修復、陰唇整形,前來就診的女性對這些都難以啟齒。外界更是認為她們「沒事找事」,甚至「私生活有問題」。

  今時不同往日。2022年,「整形十科」正式掛牌為「婦科整形中心」,每日門診人滿為患。

  從最早的無人問津,到後來的市場野蠻生長,再到現在診療規範和行業道德不斷完善,身處其中,李峰永經歷了中國婦科整形十餘年的發展。她還看到,隨著女性經濟能力和社會觀念的提升,她們的自主意識開始覺醒。那些曾經的難言之隱,現在也可以明明白白地說出來。

  

  圖源:銳景

  李峰永對「醫學界」講述了她所經歷的這個過程:

  這個領域在國際上都是空白

  大概十多年前,一位40多歲的女性來到我們科室。她患有嚴重的尿道陰道瘺,排尿時尿液會漏到陰道中,灑出來弄得到處都是。

  這位患者之前在外地做了生殖器重建。醫生把她原有的器官幾乎切光,只保留了豆子大小的一部分,貼到恥骨上,告訴她這就是陰蒂。下面留了兩個洞,一個是尿道,一個是陰道,大、小陰唇等結構完全沒有重建出來。

  外觀成了那個樣子,沒有任何餘地可以再進行修補。來的時候,她只希望我們能幫她解決尿瘺的問題,沒有其他訴求。

  這大概就是那個年代婦科整形和修復領域的狀況。

  小陰唇肥大、不對稱,在日常生活中摩擦造成不適;產後盆底肌鬆弛,導致兩性關係不佳、一咳一蹦就漏尿......受限於傳統觀念和閉塞的信息,大多數女性都選擇忍著,有人就這麼忍了一輩子。

  還有一部分女性會去婦產科尋求幫助,但多數情況下會被告知,「你一個健康人好好的,為什麼要挨一刀。」態度更差的,「大家都長這樣,怎麼就你受不了。」沒什麼人會關注女性外生殖器官的美學和舒適度。

  我在2004年畢業後來到八大處整形醫院工作,最早被分配到「尿道下裂中心」,科室主攻會陰整形。接觸的大多都是各種先天或後天外傷導致的會陰畸形,以男性居多,占科室患者的90%以上。

  工作剛滿兩年,科主任找到我,他認為未來整形科會有大量女性患者(求美者),人們對美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作為科室里唯一的女醫生,他希望我能主攻女性會陰整形,把無論是病理的修復還是美容都發展起來。

  2008年,我們的科室正式成立,命名為「整形十科」。成立早期,極少見單純女性外陰相關的求美者,患者仍以男性為主,疾病種類也很繁雜。

  而諮詢婦科整形的,很大一部分是陰道缺如的患者,也就是俗稱的「石女」,這種疾病的發病率約在1/4000,我們通過皮瓣移植或自身口腔黏膜微粒移植等方式,對她們進行陰道再造。

  還有兩性畸形,因為各種先天或人為的原因,患者外陰發育模糊,無法分清性別,需要通過手術,讓他們的外陰性徵與所選定的性別相符。

  對於外陰形態重塑的患者,病理修復和功能恢復在技術上已不是問題,但我們在手術后總感覺不對。尤其是對於選擇做女性的兩性畸形患者,涉及到生殖器官從無到有的重建,就像捏橡皮,我們讓她成為了女性,卻始終覺得這不是正常女性外陰該有的形狀。

  我們試圖尋找可供參照的標準,但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后,最終意識到在國際上這一領域都是空白。

  三年測量了319個女性外陰

  2010年,科主任拉我們開了一場討論會,計劃開始測量中國正常女性的外陰。肉眼看著「是個女性」過於籠統,我們要填補這個空白。

  當年8月,項目正式啟動。前唇距、陰會距、陰蒂包皮上方有多少皮膚量,小陰唇和陰蒂之間又是如何銜接的?從科主任到進修醫生,只要徵得同意,所有人接診時都拿著標尺,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婦科患者,都先挨個測量。

  只有收集了這些數據,無論是兩性畸形,還是外陰器官的修復,未來手術中我們才有據可依。醫學的理念在發展,醫生不光要治病,還要盡量減少手術給患者帶來的體表創痕。而我們作為整形外科醫生,更有義務在外形上下功夫。

  由於當時婦科美容的患者並不多,項目進展得相當緩慢。

  醫生們也忙得不可開交,當時我還是主治,切雙眼皮、激光瘢痕、隆鼻隆胸......這些業務要佔到日常工作的近80%。但大家心裡也清楚最終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只是暫時的妥協。

  測量進行了整整三年,在得到了319位中國女性的外陰數據后,我們覺得已經能說明問題,繼續拓展樣本對均值的影響已不大,開始著手整理數據發表文章。

  2014年10月,《針對中國婦科美容手術女性外陰測量的初步研究》登上英文期刊《國際泌尿婦科雜誌》,是這一領域全球首例的相關研究。

  這也讓我們充滿成就感。作為發起人,我們成功地讓醫學界關注到這塊無人問津的方寸之地。文章發表后,海外不少國家的醫療機構緊隨其後,相應發布了當地女性外陰結構的測量數值。

  有了具體的數據,我們逐漸開始將重點放到手術方案的改良上。

  大、小陰唇整形、陰蒂包皮修整、陰唇后聯合修復等......各類手術的方案也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少數文獻可供參考。但搬來照用,長期的患者隨訪后又會發現諸多問題。我們也用了幾年的時間不斷探索與改進。

  2018年後,無論是術後效果,還是舒適度的長期反饋都有了明顯提升。關於手術方案的改進基本接近瓶頸,我們又將目光放到了去研究更加細微的內容。

  小陰唇皮下組織的特點和其他部位有什麼不同?正常女性外陰的神經血管、淋巴分佈和迴流的路線又是什麼樣?有一些患者會在術后出現長期組織水腫,到底是手術導致的淋巴迴流受損,還是她們先天生理條件問題?而產後漏尿的概率如此高,到底又是因為什麼?

  這些同樣沒人給出過答案,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

  歷經15年「婦科整形中心」才掛牌

  2004年,我從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研究生畢業后,來到八大處整形醫院工作。頭一年在不同科室輪轉,之所以最終決定加入會陰整形工作,純粹是因為科室氛圍好,讓我感覺有歸屬感。同時,我也認同主任對未來行業趨勢的判斷,還在2007年底外出進修,專門學習婦產科知識。

  但我沒料到的是,這個行業會進展得如此之快,並且水平良莠不齊。

  2010年左右,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陰唇太大、顏色太深等是因為濫交」,各種貶低女性的謠言在網上瘋傳。正是借著這些噱頭,首批「私處整形」民營醫院開始興起,陰道回春術、陰唇整形、外陰漂白......從無人問津到各種項目層出不窮,卻幾乎沒有適應症和手術操作的規範。

  而根據不同術式,各類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也都集中出現在那個時期。

  我曾經接診過一位20多歲的女性患者,她聽信了「私生活不檢」點的傳言,跑到私立機構接受了手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正常女性,陰唇被人完全切除。

  還有陰道緊縮術。沒有注射規範,大家想當然地就往陰道周圍打玻尿酸、填充脂肪。這些操作不僅沒有明顯效果,反而因填充不當,移植物入血而不時出現心肺栓塞致死的案例。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17年前後,醫療科普作為專業領域正式興起,我們總算可以把規範診療的理念向外傳播。也是那一年,我評上了副主任醫師,開始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宣講、授課。

  我們反覆提倡,要盡量禁止一切的陰道注射填充。而對於未生育過的健康女性,除非有特別的理由,否則不接受任何陰道緊縮術的需求。

  關於陰唇整形,我們會告訴所有健康女性,不管它長成什麼樣,是大是小、是薄是厚,都是正常的。只是如果給生活帶來了不便,或者自覺不美觀,我們在具體評估后,或許可以幫到你。

  2022年,我們聯合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等機構的學者,牽頭髮布了《小陰唇增生肥大整形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其中提出,術后小陰唇的寬度至少要保留1厘米,為後續可能的修復留有餘地。而天生寬度低於這一標準的,無特殊情況時,醫生應拒絕手術。

  適應症、禁忌症、美學、術式的選擇,我們希望有了這樣一份可供參照的操作說明,女孩的悲劇再也不會上演。

  或許是經歷了前期血的教訓,加上國家對醫美市場亂象的整治,整個婦科整形領域正在逐漸走向規範化。2022年,我們的「整形十科」也正式更名,掛牌成為「婦科整形科」。

  從無人知曉到如今人滿為患,連不少婦產科醫生也專門前來進修,我們距離當年的設想,終於又近了一些。

  為了取悅自己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未成年女孩。由於在網上看到了一些不良信息,她對自己私處的形狀極度不自信,家長領來的時候,她已經焦慮到不能正常上學。在公共浴室洗澡,也總覺得別人用異樣的目光盯著她。

  我幫她做了小陰唇整形術。因為我清楚,能讓家長領來的,都是進行過無數次溝通和心理疏導無效,家長也被逼到沒有辦法。得到家長的許可,評估后符合指征,通過手術讓孩子重拾自信,回歸正常生活,這是我能給予的幫助。

  事實上,即便完全符合診療規範,由於大部分患者是「健康人」,直到現在整形都常被認為是「過度醫療」。可在我看來,求美者有心理需求或對美的偏好,我們也是在為她們提供心理支持。

  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的還是伴隨時代的發展,女性開始對自身定位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認知和要求。

  一位14歲學習馬術的女孩,每次訓練后外陰部位都會被磨破。我告訴她母親,孩子年齡小,但因為有特殊需求,我可以給她做手術。但有一個事情必須說明,她還在發育,等到十七、八歲的時候,可能還會再出現磨損的情況。

  她的母親和我說,「沒關係,那到時我就再帶她來一次。現在不舒服就治,為什麼要忍著?」

  還有一位72歲的老太太,獨自來到我的診室要做陰唇整形,沒有任何猶豫,一周內就完成了手術。同樣是因為摩擦,幾十年來她一直忍受著不適,但以前不知道這可以治療。

  這也是整個領域最為明顯的變化。

  以前來我們科室的主要是25歲左右的年輕女孩,而這幾年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逐漸增多,科室平均每天要做7台手術,偶爾還會碰到熟客推薦,這在過去根本不可想象——她們恨不得一做完手術就刪了我的聯繫方式,生怕第二個人知道。

  還有很多產後的媽媽,生育對她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除非發展到子宮、膀胱脫垂等嚴重疾病階段,以前絕大多數綜合醫院的婦產科不會選擇手術治療。

  少數來我這的,也主要是因為兩性關係不和諧。而現在,她們會大大方方地來諮詢盆底肌修復術,並和我分享產後的一些改變,關注生育后自己身體的每一處細節。她們不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要讓自己能過得更加舒適。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2-2 02: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