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觀音》《只此青綠》……春晚出圈國風舞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無論身在何地,除夕夜看央視春晚可謂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紐帶。
春晚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每年的春晚節目都與當年的社會熱點、時代潮流緊密相連,成為社會記憶的重要載體。人們通過春晚回憶過去、感受現在、展望未來,它如同年夜飯一樣,承載著人們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對新一年的期盼。
2025年1月28日晚,蛇年央視春晚「擺上餐桌」。作為「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屆總台春晚,本屆春晚有著濃濃的「文化味」。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黑悟空》爆火,再次吸引了全球對中國古代建築的關注,相關元素也將出現在蛇年春晚的舞台上。以榫卯結構、祈年殿和北京中軸線等為靈感的中國傳統建築創演秀《棟樑》,引髮網友熱議。
據透露,《棟樑》的視覺設計以梁思成繪製的古建築珍貴手稿為基礎,製作成三維立體建築模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常沙娜與梁思成、林徽因的不解之緣,讓常沙娜走上了傳統文化復興的道路,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和傳承者。《棟樑》也是繼「中國色彩」「中國紋樣」之後,總台春晚聚焦於「中國建築」,再一次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
圖片來源:央視2025年春晚
春晚作為全球華人共同的傳統春節內容符號,多年來誕生了許多出圈的文化類舞蹈節目。
2005年春晚節目《千手觀音》,由21位聾啞演員組成的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邰麗華和她的隊友們在4位手語老師的指揮下,舞出了完美結合和諧之美與人性之美的舞蹈,優雅曼妙的舞姿、美輪美奐的造型,讓觀眾的感官和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和震撼。
舞蹈 《千手觀音》圖片來源:央視網
2006年春晚節目,《歲寒三友——松、竹、梅》由譚元元、劉岩、楊麗萍表演,以松、竹、梅象徵春節的承前啟後,三位舞蹈家通過優美的舞姿,展現了三種植物的特質,富有詩意和文化內涵。
《歲寒三友——松、竹、梅》圖片來源:央視網
2008年春晚舞蹈節目《飛天》,創作靈感源自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舞者們憑藉飄曳的衣裙和飛舞的彩帶,化身千姿百態的飛天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舞蹈 《飛天》圖片來源:央視網
2022年春晚節目《只此青綠》採用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展卷人潛心鑽研《千里江山圖》,跨越時空,走入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內心,看到了王希孟為了繪製《千里江山圖》傾注自己畢生熱情的曲折歷程。站上春晚舞台後,《只此青綠》在全國巡演直至今日仍是場場爆滿的「長青節目」。2022年大年初一,《只此青綠》杭州站開票僅7分鐘就售罄。
《只此青綠》編導韓真介紹,《只此青綠》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千里江山圖》。整個舞蹈詩劇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視角,「窺」見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只此青綠》對美的呈現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弦。有網友說,「當下就看哭了,像一幅流動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而你我皆是展卷人」。
圖片來源:央視網
有網友說:「什麼叫作爆款?不過是以真心換真心罷了。」這句話讓韓真深感共鳴:「我想,可能觀眾看懂了我們的真心,看懂了我們對《千里江山圖》這樣一幅長捲髮自內心的熱愛,看懂了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那份摯愛和赤誠。」
正如《只此青綠》編導周莉亞在2022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所言,10年前如果看到街上有人穿漢服,會覺得很奇怪,但現在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正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真正的越來越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作為舞台劇的創作者,我們其實深有感觸。」在她看來,如今的觀眾是「國風舞韻」的參與者,尤其是年輕觀眾,參與性非常強。
除了央視春晚,2021年、2022年河南衛視春晚的國風舞蹈《唐宮夜宴》《國色天香》在一眾晚會節目中脫穎而出。一年又一年,這些出圈的「國風舞韻」絕非偶然。觀眾對於節目的觀看需求不再僅僅局限於休閑娛樂,也十分看重節目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當傳統文化遇到創意表達,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其實是大眾對璀璨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
《唐宮夜宴》圖片來源:河南衛視官方微博
從春晚到線下,如今,國風舞蹈以及傳統文化表演也是各地發展文旅爭相嫁接的標籤。成都天府寬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趙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風」「國潮」基本成為這幾年文化類節目創意創作的基本點,尤其是大量「技術」輔助,似乎為文化類節目找到出圈的路徑。「但線上線下『雙向奔赴』很重要,許多文化類節目線上看美極了,搬到文旅實景去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反過來也會影響對文化類節目的口碑和信任。所以,演藝+文旅要努力做到『一張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