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互換人質,加沙迎來「充滿希望但脆弱的時刻」

京港台:2025-1-20 13:23| 來源:觀察者網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巴以互換人質,加沙迎來「充滿希望但脆弱的時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地時間1月19日,加沙第一階段停火協議正式生效。在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釋放了3名以色列女性人質后,以色列監獄也釋放了90名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隨著雙方互換人質、數百輛載有援助物資的卡車進入加沙,巴勒斯坦人在街上載歌載舞地慶祝,這場持續470天、造成約4.7萬巴勒斯坦人死亡、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的衝突迎來暫停。

  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兼緊急救援協調員湯姆·弗萊徹說:「這是一個充滿巨大希望的時刻——雖然脆弱,但至關重要。」

  當天上午,歡樂的巴勒斯坦人按響汽車喇叭並播放音樂以慶祝,孩子們在街上跑來跑去。

  美國《紐約時報》20日報道稱,在卡達、埃及和美國的斡旋下,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以色列經過數月的談判,達成了微妙的多階段停火協議。但第一階段的停火協議比原定的推遲了幾個小時,期間以色列軍隊繼續打擊加沙目標。

  英國《衛報》19日稱,在延遲的近3個小時里,至少有13名巴勒斯坦人因以色列持續的襲擊而喪生。報道指出,停止交火和互換人質的推遲,凸顯出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爭端以及停火協議的脆弱性。在雙方普遍不信任的情況下,以色列指責哈馬斯未能公布被釋放人質的姓名導致了延遲,哈馬斯則強調了對以色列是否會遵守停火協議的擔憂。

  哈馬斯解釋稱,他們因「技術領域原因」延遲公布3名待釋放人質的姓名。《以色列時報》援引希伯來語媒體的報道辯稱,以色列安全官員將延誤歸咎於紅十字會,指責該組織工作人員故意拖延這一進程,讓以色列看起來沒有遵守協議條款。

  根據第一階段的停火協議,釋放一名以色列女性人質,將有30名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員獲釋,其他人員也將按一定比例進行交換。

  《衛報》稱,哈馬斯19日在加沙中心的一個擁擠廣場上將3名以色列女性釋放給紅十字會,包括擁有英國和以色列雙國籍的女性艾米麗·達馬里(Emily Damari)、24歲的羅米·戈寧(Romi Gonen)和多倫·施泰因布雷徹(Doron Steinbrecher),他們於2023年10月7日被哈馬斯扣押。

  以色列被扣押人員獲釋后,以安全部隊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代表在約旦河西岸的奧弗監獄處理巴勒斯坦和其他被關押人員的釋放工作。

  以色列監獄管理局20日表示,已釋放90名被關押在以色列監獄的巴勒斯坦人。

  在人質交換之前,據報道,數百輛載有援助物資的卡車抵達了以色列控制的凱雷姆沙洛姆(Kerem Shalom)過境點,加大了對加沙地帶的援助力度。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駐加沙地帶辦事處專員喬納森·惠托爾(Jonathan Whittall)稱,第一批卡車在停火後幾分鐘內就開始進入加沙。他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寫道,「過去幾天,人道主義合作夥伴一直在付出巨大努力,準備在整個加沙地區分發大量的援助物資」。

  停火協議在美國總統拜登任期的最後一天正式生效,他對此表示歡迎,稱:「在經歷了這麼多痛苦、死亡和生命損失之後,今天加沙的槍聲終已沉寂了」。拜登補充說,接下來將由特朗普政府執行協議剩餘部分。

  隨著20日就職典禮的臨近,特朗普多次要求迅速達成協議,並一再警告說,如果不釋放人質,哈馬斯將「付出地獄般的代價」。

  1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描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感人一天」,並表示,「我知道,我們都知道,他們經歷了地獄,他們正在從黑暗走向光明」。當天,因不滿加沙停火協議的通過,包括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在內的3名部長向內塔尼亞胡遞交了辭職信,本-格維爾領導的以色列「猶太力量黨」(Otzma Yehudit)也退出了聯合政府。

  《衛報》分析稱,內塔尼亞胡因停火協議在國內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壓力。猶太力量黨的離開雖然削弱了內塔尼亞胡聯盟,但不會影響停火。即使內塔尼亞胡政府垮台,停火協議仍將有效。

  根據停火協議,在第二階段,剩餘的活著的以色列人質將被送回,相應比例的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員也將被釋放。在第三階段,雙方將交換已故人質和哈馬斯成員的屍體,並將啟動加沙重建計劃。有關第二三階段的詳細內容,巴以雙方將在第一階段完成後進行談判並公布。

  但《衛報》認為,相比於停火協議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將更為複雜。該階段的談判將在兩周多后開始,重大問題仍然存在,包括戰爭是否會在為期六周的第一階段停火后重新開始,以及加沙剩餘人質將如何獲釋等問題。此外,由於雙方沒有就加沙的戰後未來達成全面協議,該地區的下一步前景將如何仍不明朗。

  本輪巴以衝突以來,在約15個月的時間內,造成了約4.7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加沙大部分基礎設施被破壞。國際法院正在調查有關以色列犯下種族滅絕罪的指控。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8 18: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