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人口又少了139萬,那我們的經濟怎麼辦

京港台:2025-1-20 12:19| 來源:劉潤商學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劉潤:人口又少了139萬,那我們的經濟怎麼辦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前幾天(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最新人口數據:2024年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

  雖然新生兒954萬止跌回穩,但要知道,2016年這個數據是1786萬。

  七八年時間,少了近一半。

  不意外。只是當人口減少具體數據出爐時,還是挺讓人唏噓的。

  看到這些數據,你可能會冒出這樣的擔心:人越來越少,我們的經濟和生活還有希望嗎?

  有希望。

  因為,人多,從來不是經濟增長的唯一條件。

  一些思考,和你分享。

  

  

  人口和經濟,到底是什麼關係?

  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40年,是因為「人口紅利」。

  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他們可能會這麼回答。

  比如1980到2005年這段時間,我國人口突破了10億人大關。同時期,GDP增速則是多次超過10%,彷彿坐上了火箭。

  又比如說,2008年之前房價明明下跌挺慘,2009年又開始突突回升,是因為1987年第三輪嬰兒潮出生的2500萬孩子,在這一年開始,要掏空6個錢包去買房了。

  這麼看,人口和經濟是正比關係,不是嗎?

  基於這個邏輯,自然會這樣去思考它的反面:當人口數量減少的時候,經濟就會衰退。

  比如說,日本就是一個例子。

  1991年到2010年,日本進入深度老齡少子化社會,人口也跟坐滑梯似的往下走,長期經濟停滯期。於是那段時間,又被媒體稱為日本「失去的20年」。

  這麼一通分析,好像很有道理!於是你很擔心,日本會不會是我們未來的20年......畢竟,他們連成人紙尿褲的銷量,都已經超過嬰兒紙尿褲了。

  你的擔心,有一定道理。但還有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被大大忽視了。

  你可能會覺得困惑。別著急,我們一點點來說。

  人口再往下細分一點。從經濟學的角度,最擔心的其實是那些勞動人口數量。因為,他們是整個社會創富的主力軍。

  吳軍老師在得到APP上,曾分享過2組數據:

  第一組,是勞動力總數。

  中國在大約2015年開始減少。同樣減少的,還有歐盟和日本。

  而另一邊,是快速增加的印度和南撒哈拉地區。美國則是緩慢增加。

  

  (圖片和數據來源:世界勞工組織,《吳軍來信》第二季)

  第二組,是新增勞動人口。

  看這個數據的時候,即便有所預料,還是讓我心臟差點漏掉一拍:

  2010年往後,中國每年的新增勞動力,和日本相比,下降的速度甚至是更快的。

  就算是人口大國印度,在這個維度上也笑不出聲了。有數據預測,印度過了2040年,也得開始下降。

  唯一「倖存者」是南撒哈拉的非洲人民,只有他們還在抬頭向上。

  

  (圖片和數據來源:《吳軍來信》第二季)

  怎麼說呢。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面對人口難題的並不只有我們一個,全球都在面臨這個問題。壞消息是,我們確確實實,處在了人口問題的壓力之下。

  但是。但是。我不服。

  實際上,當人口減少,仍然有極少數國家和地區GDP是上升的。

  比如,韓國。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元貶值、股市暴跌,帶來了一串銀行和企業的倒閉。那時候全世界都覺得,韓國完蛋了。

  但是金大中上台後,破釜沉舟開放自由市場。

  當時幾大財閥幾乎佔據了50%的韓國GDP,幾乎壟斷了韓國經濟。而壟斷一旦形成,創新就少了。

  反而,開放之後,新的競爭者進來,經濟又變得活躍起來:

  韓國GDP一度跌去了三分之一,但之後好幾年都以12%甚至更高的速度,突突增長。

  雖然政策後續還有許多問題,但這至少意味著,「人口減少,經濟就會衰退」這個假設,並非100%成立。

  所以,除了人口數量,一定還有其他變數,在影響經濟。

  那麼,突破口到底在哪裡?

  我想了一個粗淺的公式,可能不夠嚴謹。但我想把它記錄下來,和你分享。

  

  這個公式很簡單,說的就是這麼一件事:經濟發展,不是僅僅取決於創富人口數量,而是取決於那些,擁有創富意願和創富能力的人口的數量。

  沒有創富意願的國家,是什麼樣?

  比如,一個大部分由信徒組成的宗教國。人們窮得飯都吃不上了,但會把宗教建築建造得富麗堂皇。他們堅信他們的神就是一切,每到一定日子,可以不工作,甚至不吃喝,只想叩拜。

  而沒有創富能力的國家,又是什麼樣子?

  比如,雖然一家能生七八個孩子,但是五人里只有一人識字。在那裡,有人見到現代生產設備甚至會感到懼怕,有人看到攝像頭覺得會吸走魂魄。

  所以你看。雖然人多,但如果創富意願或者創富能力都是0,那經濟發展也會是0。

  即便我們難以改變人口趨勢,但至少,還有兩方面的事可以做:

  1、提高創富意願。

  2、提高創富能力。

  我們一個個來說。

  

  

  提升創富意願,需要通過制度環境來激勵

  創富意願,指的是你懷抱著充分的動力,能夠覺得你創造財富這件事,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巨大的幫助。

  它首先反映的是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先相信了,才能看見。

  當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時,會更願意增加消費支出,拚命買買買。

  接著,市場需求回升,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另外,個人也會更願意投資於股票、房地產等領域,繼續為經濟發展注入資金活力。

  而國內消費市場活躍了,又會帶動許多好商品、好服務的出現,接著提高企業的生產規模,間接推動出口

  這個正循環里的三項,消費、投資、出口,正是一個國家推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我們之前寫文章和你聊過其中的邏輯,文章鏈接我放在參考資料里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所以,信心真是個好東西。但是信心,從何而來?

  我說一個答案。信心,是從好的制度環境里激勵出來的。

  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個國家只有600多萬人口,但是它的GDP卻達到5200多億美元,人均GDP是中國的7倍。

  而新加坡的GDP能發展得這麼好,很大程度是得益於制度環境的激勵。

  什麼制度?

  比如,公平。

  在許多國家,只有足夠大的公司,才有資格參加政府項目。那些中小微公司,就只能眼巴巴看著好的項目越來越多湧向大公司。

  但是在新加坡,招標不需要1000萬,不需要100萬。只要是超過了3000新元的政府採購項目,就必須去政府電子採購網站招標。而且大部分是公開招標,非常透明。

  這樣一來,小公司也能公平參加政府項目,還能減少「暗箱操作」。

  另外,開公司也不僅僅是富人的遊戲。1新幣就能註冊公司,而且大多數公司沒有最低實繳資本要求。也就是說,公司可以在不受註冊資本限制的情況下開展業務。

  而且,所有政府服務都有明確的辦理時限。不能你看這個人不爽,或者你們沒有裙帶關係,你一直拖著。超時了,就必須解釋原因。

  又比如,開放。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

  他們對於外資進入有多開放呢?比如,螞蟻集團在新加坡就有數字批發銀行牌照,不需要跟本地銀行合作。

  另外,根據商務部的報告,新加坡無外匯管制,資金可以自由流入流出。

  2021年,新加坡在世界銀行的「營商便利度」排名中排第二。

  這種公平、開放的經濟環境,吸引了大量資源進入新加坡。大量資源,又誕生了很多機會,反過來又增強了人們的創富信心,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這也有學術研究支撐。

  根據Djankov,McLiesh和Ramalho在2006年發表的研究,一個國家營商環境法規的質量,如果能從全球倒數1/4的水平躍升至最好的1/4,那麼該國GDP的年增長率,能夠上升2.3%。

  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激勵里,你往往能找到未來的機會。

  公平的制度,會帶來什麼呢?綠色經濟、養老醫療等等。開放的制度,又會帶來什麼思考?比如,供應鏈重組諮詢、小語種導遊等等。

  所以,創富意願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極大變數。

  但是光有意願也是不夠的。

  還需要有把意願發揮出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創富能力。

  那麼,創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呢?

  

  

  提升創富能力,需要擁抱科技

  創富能力,就是字面意思,「創造財富的能力」

  這是最有意思的變數。

  怎麼提升創富能力呢?首先就是,不要和科技作對。

  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科技進步能顯著提升個人創造力。

  現在一個程序員,可能創造的價值比過去一個小工廠還多。一個獨立開發者,可能服務全球用戶。

  但是這個答案,你可能聽得耳朵都起繭了。

  我今天是公司文員,明天就能變成程序員嗎?我今天還在送外賣,明天我就去獨立開發了?我做夢可能還快一點。

  但如果你把科技進步,看作是一艘大船,你就明白了。

  隨著科技進步,做內容可以從手寫,變成手打,進而變成拍視頻。隨著科技進步,一個視頻創作者,可能影響上千萬人。

  這些,是人人都能接觸到的技術紅利。你需要做的,不一定是去「開發」科技,而是邁開腿,勇敢登船。

  如果不是因為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出現,你可能依然只能手寫。如果不是5G技術的出現,還在2G時代,那麼做視頻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當單個人的創富能力不斷增強,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一定會進步。

  科技發展快,20歲學的東西,40歲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有需要繼續學習新時代的新技術。所以你會看到,不少發達國家,早早出台了各項「終身學習」的激勵政策。

  比如新加坡,40-60歲公民額外獲得500新元中年提升補貼。比如德國,失業人員參加培訓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又比如法國,有個人培訓賬戶制度,全職員工每年可獲得500歐元培訓額度。

  於是你就能看懂,我們國家層面做的努力了:

  比如,各地人社局頒布的各種技能人才補貼政策,你能拿到不同比例的真金白銀的培訓費補貼。又比如,直播銷售員、網際網路營銷師等新職業的認證和培訓項目。

  去年年底,官方的智慧教育平台上線,劍指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

  

  (圖片來源:新華社)

  為什麼通過科技提升創富能力這麼重要?可能換一個詞你更有體會,那就是,槓桿

  特別是AI時代,單個人的創富能力被極大放大。放大,就是槓桿。

  很多人對AI感到恐懼。但是AI,或許是這個時代極少見的平權工具了。它可以賦能每個人的創造力。而這個創造力,能讓一個人就能變成「一支軍隊」,電影可以自己做了、音樂可以自己做了,公司也可以自己開了。

  這樣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進而,又能繼續刺激經濟發展。

  根據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AI可能為全球經濟貢獻15.7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和印度目前的總產值。

  如果你感到懼怕,步子可以不用一次性邁那麼大。先從手頭的事情開始琢磨。許多你現在看到的科技大佬們,也都不是一步登天的。

  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最初只是單純從信息聚合開始,只解決「看新聞」這個小需求,做了「今日頭條」;

  小米創始人雷軍,開始只是服務一小群發燒友,只做MIUI系統針對安卓系統優化;

  美團創始人王興,從餐飲切入,只在北京幾個區域試點團購業務。

  等等。

  但他們,都在科技的大船上,找到了自己的槓桿。

  張一鳴找到的槓桿,是演演算法推薦機制。雷軍找到的槓桿,是網際網路思維和硬體結合塑造性價比。王興找到的槓桿,是即時配送的價值。

  所以,當你看到高科技鋪天蓋地襲來,別害怕。

  努力找到一個自己能做的切口,先上船。上船后,努力四處張望,去尋找那個增加你槓桿的「真事情」。

  

  

  我明白。我明白。在人口和經濟這麼大的話題里,我的這個公式,可能還不夠嚴謹。也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探討。

  

  這個公式意思是,當創富意願和創富能力一直提升,哪怕人口持續不樂觀,經濟依然可以繼續增長。

  只能說,基於這個思考方式,我們永遠都有可以去做的事。

  那麼,你所在的行業,是否也有可以提前布局的事情呢?

  比如說,創富意願需要制度來激發。那麼,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你是否能分一杯羹?

  就拿開放的制度來說。

  全球將來賣到美國的東西,要麼是從中國進,要麼是越南、印度和墨西哥。這就需要後面搭建好良好的供應鏈,才能跟上前方的需求。

  又比如說,創富能力需要科技來提升。那麼,專門為中老年人打造的職業再教育,你是否能找到創業機會?

  科技進步這麼快,可能每過10年,不,或許要不了10年,我們大學學的東西,就跟不上時代了。

  35歲、45歲中年危機的人們,65歲、75歲退休的人們,都還需要職業教育課程,不斷學習新技術。

  最後,希望今天的整理,能給你帶來一點點啟發,就足夠了。

  每個時代的挑戰,都需要我們用新的視角去思考。

  未來,也邀請你同我一起,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找到屬於我們的答案。

  共勉。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20 16: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