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曬「家底」 一圖讀懂5年來中國經濟變化

京港台:2024-12-27 02:52| 來源:財經雜誌/南都 | 我來說幾句

中國經濟曬「家底」 一圖讀懂5年來中國經濟變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南都訊記者潘珊菊 發自北京 12月26日,中國第五次經濟普查結果出爐,這也是時隔五年中國經濟再次曬家底。2023年,相比2018年從事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增長超五成。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普查首次增加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等內容,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五年來,中國經濟都有哪些變化?南都帶你一圖讀懂。

  

  

  中國工業發展仍然還處在一個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要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持續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財經》記者 孫穎妮編輯|王延春

  12月26日,中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公布。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等人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

  總體來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摸清了中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能夠真實反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達到了預期目標。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3327萬個,比2018年末增加1148.1萬個,增長52.7%;產業活動單位3636萬個,增加1181萬個,增長48.1%;個體經營戶8799.5萬個,增加2503.6萬個,增長39.8%。(詳見表2-1)

  

  按行業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量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019.7萬個,佔30.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60.9萬個,佔13.8%;製造業404.9萬個,佔12.2%。按區域分,東部地區擁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1794.1萬個,佔53.9%,比2018年末下降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733.4萬個,佔22%,提高1.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637.2萬個,佔19.2%,提高0.6個百分點;東北地區162.3萬個,佔4.9%,佔比與2018年基本持平。

  普查后,對普查年度(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29.4萬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4萬億元,增幅為2.7%。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五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源。

  康義表示從普查的結果來看,五年來,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多重的內外風險考驗,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比,中國經濟發展在規模總量、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安全保障、綠色轉型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的積極變化,展現出穩固的基礎、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能。歸納起來有幾個變化和特點:第一,發展的基礎更牢。第二,發展的結構更優。第三,發展的動能更足。第四,發展安全保障更強。第五,發展可持續性更好。

  1

  產業結構優化:第三產業佔GDP比重56.3%升兩個百分點普查結果顯示了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情況,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3億人,比2018年末增加4574.8萬人,增長11.9%,其中女性從業人員1.7億人。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大幅上升。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6億人,減少826.3萬人,下降4.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6億人,增加5401.2萬人,增長25.6%。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1.8億人,其中女性從業人員8420萬人。

  按行業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製造業1億人,佔24.4%;批發和零售業5325.8萬人,佔12.4%;建築業5117.2萬人,佔11.9%。

  按區域分,東部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2.2億人,佔52.3%,比2018年末下降1.8個百分點;中部地區9890.7萬人,佔23.1%,提高1.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8632萬人,佔20.1%,提高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1942.8萬人,佔4.5%,下降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負責人王冠華介紹,首先,從總量來看,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規模穩中有增。 第二,從結構上來看,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有所減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近年來,中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提升,吸納就業能力強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特徵。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帶來了從業人員結構相應發生變化,這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同時,也要看到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變化也是影響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中國的工業生產效率得到較大提升,在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背景下,不少工業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提高生產效率,也帶來了從業人員的調整。與此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一些工業生產環節,像設計、檢測等也被分離出來成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有一部分轉移到第三產業,也帶來了從業結構的變化。

  總的來看,這五年,中國的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穩中有增,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從業人員結構發生了新變化,這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當然也要看到,當前中國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還比較突出,部分群體就業還面臨著一些困難挑戰。下一步,還是要把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強化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政策,全力以赴穩就業、惠民生、促發展。

  從資產負債狀況和營業收入來看,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資產和收入也大幅增加。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39.1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524.9萬億元,增長57.4%。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52.1萬億元,增加78.4萬億元,增長45.1%;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187.0萬億元,增加446.5萬億元,增長60.3%。

  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負債合計975.4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351.4萬億元,增長56.3%。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負債合計150.2萬億元,增加49.7萬億元,增長49.5%;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負債合計825.2萬億元,增加301.7萬億元,增長57.6%。

  2023年,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442.6萬億元,比2018年增加148.0萬億元,增長50.2%。其中,第二產業營業收入188.8萬億元,增加45.0萬億元,增長31.3%;第三產業營業收入253.8萬億元,增加103.0萬億元,增長68.3%(詳見表2-4)。

  

  康義介紹,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發展的結構更優了。五年來,中國產業升級發展態勢未改,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繼續提升。服務業經營主體大幅增加,成為支撐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6.3%,比2018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以上。中國的製造強國戰略在深入實施,製造業保持較快發展。2023年末,全國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達到404.8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23.8%;製造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達到151萬億元,增長41.7%。

  中西部地區經濟佔比也在提高,區域協調發展實現了新的提升。2023年末,中部、西部地區擁有第二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佔全國的比重分別比2018年末提高了1.4個、0.6個百分點。區域重大戰略也在深入實施,經濟的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2023年,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沿黃河流域九省(區)擁有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都實現了較快增長。

  2

  創新能力增強: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18年增長了65.1%從新興產業看,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6萬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6.2萬個。

  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5.3萬個,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6.5萬個,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7萬億元。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摺合全時當量481.7萬人年,R&D經費支出2.1萬億元。

  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方面,2023年末,全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從業人員3615.9萬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4485.0億元。

  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中,數字產品製造業204794.5億元,佔42.3%;數字產品服務業41836.8億元,佔8.6%;數字技術應用業140422.4億元,佔29.0%;數字要素驅動業97431.3億元,佔20.1%。

  王冠華表示,近年來,國家統計局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與核算工作,在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當中首次增加了數字經濟的調查結果。從普查數據來看,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穩步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當前,中國數字產業化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產業化也就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它包括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和數字要素驅動業,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五年間,以數字產品製造、服務和應用為代表的數字產品製造業規模穩步擴大,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簡單提供幾個數據,2023年中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實現營業收入48.4萬億元,佔全部二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的比重10.9%。

  同時,中國的數字製造和數字應用優勢明顯。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當中,數字產品製造業的營業收入佔比較高,超過四成。而數字技術應用業的企業數量較多,接近五成。這體現出中國數字產品製造業的規模優勢和數字技術應用業的發展活力。五經普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數字產品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26.2萬個,占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的9%,營業收入20.5萬億元,佔比是42.3%。數字技術應用業企業法人單位143萬個,佔比49%,營業收入14萬億元,佔比29%。

  康義表示,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的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發展的動能更足了。五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企業的創新研發勢頭強勁,創新成果大量湧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18年增長了65.1%。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產業高端化發展步伐加快。

  2023年末,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數量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了2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數量占規模以上服務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新技術、新工藝也在大規模地應用提速,催生出眾多新產業、新業態。

  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8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超過1/5五分之一。以無店鋪為代表的零售新業態在快速發展,營業收入比2018年增長了137%,成為零售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中種類;網上零售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網際網路零售行業表現亮眼,營業收入增長達到186%。

  3

  生產體系更完善: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比2018年增長36.8%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產量較快增長。能源供應充足,2023年,原煤產量達到47.2億噸,原油產量達到2.1億噸,發電量達到9.5萬億千瓦時。

  康義表示,這也顯示中國發展安全保障更強。五年來,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穩步提升,能源供給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進一步完善。

  工業是保障發展安全的重要因素。康義表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主體,也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中堅力量。五年來,中國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工業經濟量增質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態勢非常明顯。總結起來有幾個特點:

  第一,工業實力發展壯大。五年來,中國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持續顯現,許多工業企業突圍成長,更多新生力量持續加入,工業企業數量和效益穩步增長。2023年末,全國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423.6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22.7%;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01萬億元,增長44.3%;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52.4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28.6%。作為工業經濟的主體,中國的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佔全球比重約30%。

  第二,製造業向高端化邁進。五年來,以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高端產業加快發展,推動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23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法人單位分別達到19.2萬個、5.3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44.5%和57.4%,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3.5個和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比2018年增長36.8%、43.1%,明顯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同時,前瞻性布局加快謀划實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較快增長。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達9.6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4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比重是19.5%,比2018年末提高了1.8個百分點。

  第三,智能化發展步伐加快。五年來,中國積極推進數實融合,大力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數字技術日新月異,不斷賦能工業經濟發展。2023年,中國已有半數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各環節使用數字技術。數字產品製造業展現出蓬勃生命力,2023年末,中國數字產品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26.2萬個,從業人員1337.2萬人;實現營業收入20.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比重達42.3%。

  第四,綠色化轉型持續發力。中國不斷推進位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大清潔低碳改造,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更多綠色技術、綠色產品走向市場,並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既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2023年,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等新能源產品產量比2018年分別增長4.9倍、7.4倍,新能源汽車產量也在大幅增長。

  總的來看,五年來,工業經濟砥礪前行,保持了量增質升的發展態勢,完整產業體系的優勢更加顯著,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穩步增強。但是總體上來看,中國工業發展仍然還處在一個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工業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困難依然較多。要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4: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