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中國物價持續下滑 企業被迫大量出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華爾街日報》(WSJ)報道,中國物價持續下滑削弱盈利,面臨著日本此前經歷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企業被迫大量出貨,拋售更多庫存,形成了惡性循環,該國目前正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中國最大的造紙製造商之一山東晨鳴紙業採取了任何面臨產能過剩的公司都會採取的措施:降低價格,拋售更多庫存,以渡過難關。但是,該公司的虧損不斷增加。11月,該公司表示,其逾期債務已達2.5億美元左右。債權人提起訴訟,該公司的一些銀行賬戶被凍結。
由於工廠難以應對產能過剩和需求疲軟,這家造紙廠的困境只是中國價格下跌造成嚴重影響的最新跡象。
中國工廠出廠價格已連續26個月同比下降,11月份同比下降2.5%,而且幾乎沒有跡象表明價格會很快回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平減指數(衡量整個經濟價格水平的更廣泛指標)已連續六個季度處於負值,這是自1990年代末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中國領導人本周承諾採取更多措施刺激經濟,包括降低利率和增加政府借貸。但中國方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要求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防止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自我強化,從而可能使中國陷入長期衰退。
《華爾街日報》報道,與美國當選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可能爆發的新一輪貿易戰可能會使問題惡化,因為這使得中國更難將過剩的工廠生產轉移到美國,導致中國國內無法吸收更多的商品。
人們擔心通貨緊縮正在中國根深蒂固,隨著物價下跌削弱盈利能力,企業可能會推遲投資或裁員,從而導致更多人削減開支。其他人可能會推遲購物,因為他們認為物價會進一步下跌。
亞特蘭大智庫中國研究中心創始主任佩內洛普·普萊姆(Penelope Prime)說:「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仍然高於零,但漲幅很小,11月份僅比去年同期上漲0.2%,而美國則上漲了2.7%。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遠低於大多數央行認為對其經濟健康的大約2%的水平。
鑒於中國依賴製造業作為經濟增長動力,許多經濟學家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該通脹數據反映工廠層面的價格。近幾個月來,中國領導層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經濟提供支撐。中國經濟一直受到房地產市場低迷和許多城市債務負擔上升的影響。中國已經下調了利率,上個月,決策者批准了一項1.4萬億美元的債務置換計劃,以支撐地方政府財政。
本周,中國中央政治局委員表示,2025年將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並採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自2008年以來首次發表此類言論。領導層還誓言要刺激國內需求並穩定房地產市場,一些經濟學家表示,這是重燃通脹的必要條件。
儘管有跡象顯示中國經濟正在恢復一些勢頭,但迄今為止這些政策似乎並未給物價帶來提振。原因之一是這些政策主要側重於抵禦眼前的金融風險,而不是引發消費支出的持續增長。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一直在向中國工廠提供貸款和補貼,這雖然支持了經濟增長,但也加劇了供應過剩的問題,增加了價格下行壓力。
山東晨鳴紙業的老闆們最終關閉了近75%的產能。
其他公司也一直在增加產量,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中國紙和紙板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約10%。自2022年10月以來,中國工廠出廠的紙製品價格一直在同比下降。
其他行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中國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首席執行官李斌在9月份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表示,中國內燃機汽車製造商已進入「不可持續的循環或惡性循環」,不斷降價,損害了利潤。中國汽車產量仍在繼續增長。
一些經濟學家預計,生產者價格至少在明年將繼續處於負值區間,野村證券預計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將下降1.2%,而麥格理預計2025年將下降1%。美國銀行和高盛預測2025年生產者價格將持平。
問題在於,一旦價格下跌的預期根深蒂固,就很難扭轉。日本在1990年代就經歷了慘痛的教訓,當時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儘管政策制定者將利率降至幾乎為零,但消費者和企業仍專註於償還債務,而不是消費或投資。這導致了約30年的增長疲軟和持續的通貨緊縮。不利的人口結構也無濟於事。
日本投資銀行野村證券研究部門經濟學家辜朝明創造了「資產負債表衰退」一詞來描述日本的情況,並表示中國如今也正面臨著資產負債表衰退。
FactSet數據顯示,中國30年期債券收益率最近自2006年以來首次跌破日本債券收益率,這表明投資者對中國通貨緊縮問題的重視程度。長期債券收益率與價格走勢相反,收益率下降表明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不穩定,導致他們尋求債券而非股票等安全投資。
在過去的通貨緊縮時期,中國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措施。在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生產者價格連續31個月下跌,中國啟動了一場痛苦的產能過剩控制過程。在時任總理朱鎔基的領導下,許多國有企業關閉或縮減規模,導致大量人員下崗。
2012至2016年,出廠價格也連續四年下跌,原因是輪胎和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生產過剩。中國領導層關閉了不需要的鋼廠和其他工廠。
這一次,中國似乎決心通過發展製造業來促進經濟增長。美媒引述熟悉中國決策的人士表示,他認為美國式的消費驅動型增長是浪費。
如今的一個關鍵區別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比以前慢了。2015年和2016年,中國GDP的年增長率約為7%。今年第三季,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6%,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明年的增長速度會更慢。
中國浙江省一家紡織品製造商的銷售人員Lisa Wang表示,川普上台後的新關稅可能會增加更多壓力。她的工廠已經不得不降價以與生產類似床上用品的許多其他工廠競爭,這侵蝕了利潤,並迫使工廠裁員,從新冠疫情前的約600人減少到當前約400人。
她說,她的公司正嘗試開發一些尚未飽和的新產品,比如使用觸感涼爽的面料製成的毛毯,以吸引更多客戶,包括新的中國買家。她目前的客戶大多是外國人。
由於川普的潛在關稅仍懸而未決,她表示公司正在一步步採取行動。「這對我們來說會非常困難,」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