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前後的周恩來,完全是兩個人

京港台:2024-10-17 02:46| 來源: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 評論( 46 )  | 我來說幾句

長征前後的周恩來,完全是兩個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牆內作家溫伯陵:

  01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有這樣的人生履歷,會對未來有什麼期待?

  你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做過縣長,老實巴交的父親做了公務員,工資不高卻能保證全家衣食無憂。

  這樣的家境,未必能給你留下多少財產,但能給你優良的家風、開拓的眼界和不甘人下的志氣。

  論原生家庭,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雖然年少的時候,祖父和外祖父去世導致家境沒落,但你的個人能力非常優秀,在外省讀小學期間,便得到老師的賞識,感嘆一聲:

  「教書幾十年,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我得多花點心血,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願。」

  你不負恩師的期望,16歲考入全國知名中學,被校長稱為「宰相之才」,因此經常請你到家裡吃飯,和未出茅廬的你談論國家大事。

  如果在唐朝,這樣的人被稱為「神童。」

  你繼續發奮努力,20歲的時候出國留學,雖然沒有得到任何一所大學的文憑,但遊歷了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發達國家,對各國的風土人情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閱歷之豐富,同代青年中罕有人比。

  留學期間,你和同學們信仰了一種主義,並且成立了追求主義的組織。此時國內也成立了同類型組織,你決定說服同學們,和國內的組織聯合起來,成為其下級機構。

  因為這件事,你成為國內大型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隨即有了無數志同道合的同伴,事業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創辦組織的同時,你在德國遇到一位縱橫沙場近十年的將軍,他為了追求理想才找到你,你們結為莫逆之交,友誼保持一輩子。

  相當於現在大學畢業的年紀,便能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人格魅力不用多說,妥妥的青年豪俊。

  要是在遊俠盛行的魏晉南北朝,這就是奔走江湖的曹操、祖逖、劉琨一樣的人物。

  他們年少有為,很快入朝為官。

  而你也被恩師推薦回國,到廣州一所軍校做領導人之一,授予將軍銜,麾下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此時的你只有27歲。

  在別人為一日三餐發愁的時候,你已經什麼都不缺了,組織、社會地位、信仰、工作乃至愛情,你都有了。

  太傳奇了,簡直是爽文小說的男主標配。

  好了,現在睜開眼睛,問問自己,這樣的人生履歷到底有沒有代入感?

  如果實在沒有代入感的話,你也不必灰心喪氣,因為這身開局神裝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擁有的,它只屬於一個傳奇人物——周恩來。

  那個請他吃飯的校長是張伯苓,參與創辦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結交一生的將軍是朱德,回國任職的軍校是黃埔軍校。

  我們完全可以想見,此時的周恩來意氣風發,特別希望在風雲激蕩的時代,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

  如果換做是你,恐怕也會非常自信,有一種「天降大任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但命運猶如過山車,給了周恩來遠比其他人強大的神裝,也讓他經歷了接二連三的失敗,從命運的頂峰狠狠拋下。

  而這些失敗對青年豪俊周恩來的打擊,遠比世人想象的更深遠。

  

  02

  周恩來的第一次重大失敗是南昌起義。

  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舉刀屠戮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隨後以英美列強做背景板,和江浙財閥組成南京買辦政府。

  我黨為了生存,也為了挽救革命,便決定以葉挺、賀龍的兩萬部隊為基礎,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任命周恩來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統一領導起義的全部事情。

  8月1日凌晨,南昌起義爆發。

  激戰到清晨,起義部隊已經全殲守軍3000多人,繳獲子彈70萬發,各種槍支5000多,可謂是大獲全勝。

  這個時候,包括周恩來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起義基本成功,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波折,便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離開南昌向廣東進軍,準備奪取出海口,接收蘇聯援助,然後積蓄實力舉行第二次北伐。

  但不久后他們才明白,起義並不簡單。

  離開南昌城,起義部隊便成為孤軍,基本沒有穩定的後勤補給。千里行軍意味著沒有友軍配合,很容易被敵軍偷襲。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昌起義部隊損兵折將軍心動搖,很多人趁亂離開部隊另謀出路。

  周恩來不得已在三河壩分兵,給朱德留下4000人,讓他們打阻擊,給主力部隊爭取時間。

  就這,主力部隊也沒成功。

  10月3日,周恩來主持南昌起義的最後一次會議。他檢討了起義失敗的原因,包括戰術失誤、情報疏忽、輕敵等等。

  反正就是一句話,起義失敗了。

  葉挺說,以後只好當流寇,還有什麼好說的。賀龍親手拉起來的部隊都沒了,心情最差,說不甘心,要回湘西捲土重來。

  結果會議沒開完,便有敵軍來攻,會場一片大亂,周恩來和葉挺、聶榮臻突圍而出,路上遇到汕頭地委書記楊石魂,才坐一艘小船渡海到了香港。

  聶榮臻用繩子綁在桅杆上,才沒有掉到海里,可想而知過程有多兇險。

  而此時的周恩來正發高燒,昏迷不醒,完全是被葉挺和聶榮臻抬到香港的。

  你說為什麼發高燒?

  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是連續急行軍,吃喝睡都沒有著落,鐵打的身體也扛不住。

  二是失敗對周恩來的心理打擊太大,堂堂兩萬大軍,不到兩個月就剩下三個人,作為起義最高領導的周恩來,心理上肯定有過不去的坎。

  說好革命成功解放全中國,現在幾萬人和割韭菜一樣死了,如何面對他們的熱血,如何面對幾萬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家庭?

  而且南昌起義是黨的重要行動,結果在自己手上失敗了,以後的革命事業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是折磨周恩來的軟刀子。

  南昌起義的失敗,也讓周恩來第一次對自己發問,我到底行不行?

  不過周恩來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青年豪俊,一次失敗不能摧毀他的意志,在香港養好身體之後,周恩來回到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不就是失敗一次么,再來。

  1928年4月,周恩來去莫斯科參加「六大」,當選為政治局常委。

  由於政治局主席向忠發是個大老粗,完全是因為工人身份才被蘇聯相中,沒有任何能力主持中央的工作,於是年底回國以後,周恩來成為中央的實際負責人。

  此後一年半,是周恩來黨內地位最高的時候。

  他重建了領導北方的順直省委,並派聶榮臻和賀昌到順直工作、給井岡山的紅四軍寫「九月來信」,肯定了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思想、向其他根據地派駐人員建立黨的領導等等。

  總而言之,周恩來在上海,統管全國的革命局面。

  在上海,他創辦了聞名遐邇的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是秘密部門,專門在暗線工作,做一些不方便在公開場合做的事,其下設立四個科:

  負責後勤的總務科。

  刺探情報和反間諜的情報科。

  營救同志和清理叛徒的行動科。

  負責無線電交通的交通科。

  從蘇聯回來以後,向忠發、周恩來和顧順章組成特別委員會,共同領導中央特科。但向忠發是挂名領導,顧順章是聽命令做事的,所以中央特科的領導就是周恩來。

  而他最倚重的,就是陳賡做科長的情報科,以及顧順章做科長的行動科。

  一個負責搞情報,一個負責殺人,配合起來天衣無縫,中央特科在上海迅速闖出名堂。

  憑藉中央特科的武力,周恩來才能領導中央機關,在上海站穩腳跟,指揮全國革命運動。

  也正因如此,1930年初的李立三奪權和1931年的王明奪權,想處理革命工作都離不開周恩來配合。

  沒辦法,離開周恩來,他們什麼都做不成。

  但就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1931年4月,顧順章送張國燾去鄂豫皖之後,被國民黨特務抓捕,隨即叛變,向國民黨供出全部秘密,緊接著向忠發被捕叛變。

  上海的中央機關已經沒有秘密可言,所有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中央便失去繼續留在上海的可能。

  那就分頭轉移吧。

  同年王明去莫斯科,出任駐共產國際代表,留下博古等人執行他的命令。年底周恩來進入蘇區,主持蘇區中央局的工作。再過一年半,臨時中央徹底離開上海,轉移到中央蘇區。

  這件事對周恩來的打擊非常大。

  顧順章是他的左膀右臂,結果卻毫不猶豫的叛變了,即便別人不說,他自己也會想,是不是我識人不明?上海的中央機關被摧毀,我該負多大的責任?

  這是折磨周恩來的第二把軟刀子。

  繼南昌起義失敗之後,上海的工作也失敗了,到底是為什麼?這一系列問題出現在周恩來的腦子裡。

  革命局勢沒有給他太多的反思時間,進入中央蘇區的周恩來,還想再試一試,用自己的方式給中國革命做貢獻。

  他接替項英出任蘇區中央局書記,成為中央蘇區的最高領導,但他不同意邊緣化毛澤東,在臨時中央批評毛澤東的時候,他還站出來給毛澤東說話。

  甚至在「寧都會議」正式批判毛澤東時,他都是做「溫和有限」的批評,留了一絲餘地。

  之所以這麼做,他其實是想壓下蘇區創始人的威望,組建以自己為中心、朱德和毛澤東等人為助手的工作班子,團結起來干工作。

  我想,這是周恩來在中央蘇區的工作計劃。

  後來,這個計劃也失敗了。

  1933年1月,臨時中央轉移到蘇區,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合併,直接指揮蘇區的各項工作。

  周恩來的蘇區中央局書記職務,便撤銷了。

  而博古不懂軍事,委任李德為軍事顧問,全權指揮紅軍的作戰行動,即便後來重新成立軍事委員會,也是任命項英為主席。

  總政委周恩來和總司令朱德,便失去決策權,只有執行權。

  由於周恩來是政治局常委,他就成了參與決策的最高執行者,做出成績是臨時中央領導有方,出現失誤是周恩來執行不到位,地位太尷尬了。

  我們都知道,臨時中央是沒有做出成績的。

  轉移到蘇區沒多久,遇到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半吊子李德純粹瞎指揮,博古也是個愣頭青,李德說什麼就是什麼。

  毛澤東回後方的時候說,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結果坐了幾年冷板凳,也沒人發電報找他。

  於是中央蘇區崩了,8.6萬紅軍走上漫漫長征路。

  到了湘江戰役以後,8.6萬紅軍只剩下3萬人,當時的中央領導心態都崩了。

  常年看不起中國革命家的李德,垂頭喪氣不說話。博古經常取出手槍,對準腦袋模擬自殺。還是聶榮臻勸他,槍不是鬧著玩的,博古才沒有扣下扳機。

  周恩來倒沒有留下類似的故事,但那是他的涵養優秀,不是他神經大條不當一回事。

  畢竟是幾萬條人命,畢竟是千萬人口的根據地,說沒就沒了,做為參與決策的最高執行者,周恩來怎麼可能沒有心理負擔。

  這第三把軟刀子,徹底把周恩來的意志折磨崩了。

  03

  自從記事以來,周恩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同代人里出類拔萃,放眼全中國,也很少有人和他一樣優秀。

  參加工作之後,周恩來雄心萬丈,誓要給中國革命找出一條路,並且在這條路上,建立自己的事業,留下自己的名字,造福自己的同胞。

  所以領導南昌起義周恩來當仁不讓,在上海指揮全國革命周恩來非常自信,進入蘇區要創始人毛澤東做他的助手。

  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但他的選擇都失敗了。不管巧合也好、必然也罷,終究是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失敗,對於別人來說,無非是換個工作而已,可對於周恩來這樣的天之驕子,失敗否定了自己的堅持,更摧毀了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自信。

  用玄幻小說的世界觀來說,道心崩潰,意味著前方路斷。

  可能有人不知道,周恩來主持的工作為什麼失敗,但毛澤東看明白了。

  1957年,毛澤東和赫魯曉夫聊天,說準備卸任國家主席的職務了。赫魯曉夫問有沒有接替的人,毛澤東便和他點評黨內同志。

  第一個是劉少奇,政治堅定原則性強,但不夠靈活。第二個是鄧小平,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很有發展前途。第三個是周恩來,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矛盾,弱點是個好人。第四個是朱德,德高望重卻年紀太大。

  毛澤東用一句「好人」,評價了周恩來。

  從周恩來一生的功業來看,他確實是好人,愛民如子、同甘共苦、鞠躬盡瘁、忠於國家和人民等中國美詞,周恩來都當之無愧。

  但做領導,尤其是最高領導,往往需要用菩薩心腸行雷霆手段,不計較眼前的虛名只要萬世功業,而且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躲避,必須勇往直前乘風破浪。

  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做不了這些事。

  南昌起義失敗,兩萬人血染疆場,他去了香港。明明和共產國際有分歧,他沒有反駁,而是想在執行中做到兩全其美。他不贊同臨時中央的決策,也沒有旗幟鮮明的反抗。

  政治這種事,永遠是極端才有吸引力,站在中間調和,只能兩邊不討好。

  旗幟鮮明站在極端的是領袖。

  站在中間調和的「好人」只能做執行者。

  毛澤東看明白了周恩來,長征路上,周恩來也看明白了自己,他的內心終於想到一句話:「我不是帥才。」

  既然不是帥才,那就選一個能做帥的人。

  於是周恩來在黎平會議上支持毛澤東,指揮紅軍向貴州西部走。

  到了遵義會議,周恩來和博古、李德徹底割裂,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然後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支持毛澤東出山。

  雖然毛澤東的身份是「周恩來的助手」,但是四渡赤水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地位便徹底顛倒過來。

  因為「四渡赤水」這種螺絲殼裡做道場的仗,周恩來做不到。助手做到了,主帥做不到,那麼助手便成了主帥,主帥成了助手。

  直到多年後,周恩來和工作人員說起四渡赤水,還是心馳神往,說不知道四渡赤水,就不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寫的多精彩。

  那是真的服氣了。

  現在的人讀黨史,只看到周恩來在遵義會議上舉手,卻沒有想到,這麼光芒璀璨的人,為什麼會坐在那裡舉手。

  三次重大失敗摧毀了周恩來的道心,然後在一片廢墟之上,周恩來涅槃重生,重新塑造了真實的自我。

  如果說毛澤東是天生奇才,那麼周恩來就是你我一樣的凡人。

  上學時總以為自己是睥睨天下的英雄,被社會暴打之後,才能重新認識自己,然後在新的人生階段,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事業。

  長征是毛澤東成長的煉獄路,也是周恩來重生的涅槃路。

  04

  長征是周恩來重塑自我的起點,但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以後的人生定位是什麼,他也不知道。

  想回答這兩個問題,周恩來也需要時間。

  他真正完成重塑的時間,應該是1940年。

  那時的周恩來,經歷過「西安事變」的磨練、國共統一戰線的分歧,也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親眼看過抗日根據地的繁榮,還去蘇聯養傷近一年。

  可能就是這一年時間,讓他有機會遠離中國紛擾,思考了一些個人問題。

  他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應該是輔佐毛澤東的「宰相。」

  什麼少年雄心、什麼天之驕子,去他媽的,那些虛幻的東西有什麼用,直面現實才能解決革命的大問題,以及個人的小問題。

  既然毛澤東有辦法,那輔佐毛澤東又有什麼不行?

  1940年,自蘇聯回國不久的周恩來,要去重慶工作。他帶著工作人員一路南下,路過陝南的時候,周恩來讓司機停車,然後通知工作人員一起看古迹。

  工作人員不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破古迹有什麼可看的。

  周恩來也不多說,自己悄悄念叨:「留侯把榮譽利祿拋在腦後,晚年就隱居在這裡。」

  工作人員才知道,這裡是留侯廟。

  留侯是漢初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的祖師爺,他不是征戰沙場的大將,也不是反秦滅項羽的領袖,而是漢高祖劉邦的私人謀士。

  每當劉邦犯錯誤或者不知怎麼辦的時候,張良便走上前去,給劉邦分析局勢,然後給出中肯的建議,讓劉邦選擇。

  最後劉邦用張良的謀划,指揮千軍萬馬征討天下,開創四百年的大漢王朝。

  張良以劉邦為媒介,做出自己的功業,贏得生前身後名。

  周恩來評價張良:「他不是帥才。」聯繫到他說自己不是帥才,意思不能再明白了。

  周恩來專門拜訪留侯廟,看著張良的塑像和牌位,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貫通兩千年的時空。

  從留侯廟出來,周恩來帶著工作人員,又去看了蕭何追韓信的遺址。雖然不知道遺址的真假,但周恩來不是考古,而是借古抒情。

  漢初三傑輔佐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張良和蕭何佔了兩個名位,一個負責謀划,一個負責執行。

  現在周恩來能在會議上出謀劃策、分析局勢,還有超強大的執行能力,恰如張良和蕭何的結合體。

  蕭何和張良是兩千年前的周恩來,周恩來是兩千年後的蕭何和張良。

  至此,周恩來完成涅槃重生,猶如鳳凰展翅啼鳴九天,即將輔佐毛澤東真龍遨遊奔騰四海。

  到重慶工作之後,周恩來還專門去成都,看了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站在武侯祠的遊人中間,周恩來念了兩句杜甫的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同樣讓周恩來心馳神往。

  05

  周恩來已經去世數十年。

  他的後半生,工作上類似於張良和蕭何的結合體,一手參與決策,一手抓執行,和毛澤東相輔相成,為中共建政立下汗馬功勞。

  而他的人格和遺產,更像諸葛亮。

  東晉年間桓溫西征蜀地,功成后,桓溫在成都見到給諸葛亮做過小吏的百歲老人,他問老人:「如今誰能和諸葛丞相比肩?」

  那人說:「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后,不見其比。」意思是,諸葛丞相在的時候,感覺挺正常,但自諸葛丞相去世之後,便再也沒見過能和他比肩的人。

  周恩來也是一樣的。

  他做總理的時候,中國人都覺得,國家總理和幹部就應該是這樣的,可自周恩來去世以後,就再也沒見過這樣的幹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長征路。

  如果說周恩來給普通人留下什麼遺產,我覺得應該是:

  不辜負曾經的努力,不放棄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磨難之後調整人生定位,闖過自己的長征路,活出新的生命。

        更多史海鉤沉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7: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