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讓全世界用電:馬斯克吹的牛 就快成現實了?

京港台:2024-9-19 03:10| 來源:正解局 | 評論( 13 )  | 我來說幾句

免費讓全世界用電:馬斯克吹的牛 就快成現實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前段時間,馬斯克從美國新能源公司Intersect Power拿下超30億美元的大單。

  特斯拉將為這家公司提供電池儲能系統,存儲規模達15.3GWh。

  在特斯拉、SpaceX之後,馬斯克又一次把自己吹的牛,快要變成現實了。

  這個牛就是:

  讓全世界用上免費的電。

  

  人類技術的發展,大體缺不了這兩類人:

  一類是懶人,推動了自動化走進家庭。

  洗碗機、掃地機器人、自動駕駛,很多人就算沒手都能活著。

  另一類是窮人。

  他們讓所有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

  雖為全球最富有的企業家之一,馬斯克骨子裡屬於後者。

  他大部分的生意,從窮人角度出發,把價格打下去。

  比如他說:「要讓全世界用上免費的電。」

  在去年的特斯拉投資者日,馬斯克就提出:用10萬億美元,改變地球的能源結構。

  這句話稍作解釋就是,用10萬億美金(大約是美國GDP的36.5%),建設24TWh的儲能設施和10TWh的可再生能源基建,讓可再生能源進入工業化階段。

  對於馬斯克的大話,大家早就司空見慣。

  這一套牛吹下來,特斯拉的市值直接蒸發了428.4億美元,約3000億人民幣。

  但眼看市值被玩壞,馬斯克倒也不慌。

  因為他的儲能業務是建立在汽車動力電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投入不小,收穫可觀。

  如今已經是全球儲能業的頭部選手了。

  僅起步階段,特斯拉就用了5年。

  2012年,特斯拉開始研究儲能電池;

  2015年,特斯拉的第一款家用儲能設備Powerwall,以3000美元/套的價格,一年就賣了1萬套。

  只比當時美國最大的儲能企業Sonnen少賣2000套。

  2017年2月,特斯拉將註冊名稱中含有「汽車」意義的「Motors」去掉,改成「Tesla Inc.」。

  在一次回答投資者提問時,馬斯克表示:「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在特斯拉內部生產超過1000GWh的電池。」

  這些電池能為1000萬輛汽車輪流充電一次。

  而到目前為止,特斯拉汽車總產量大概是不過600萬輛。

  現在,特斯拉已經吃下了北美儲能市場25%的份額。

  更重要的是,未來特斯拉還打算為遍布全球的大型數據中心提供儲能服務。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2030年,美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可能相當於1.5億輛電動汽車的用電量。

  而大摩的一位分析師Adam Jonas也曾指出:「AI熱潮帶來的電力需求,將讓特斯拉成為美國能源市場上的關鍵參與者。」

  數據顯示,2024年前兩個季度,‌特斯拉儲能的總裝機量就達到了13.5GWh,是2023年全年的91.8%。

  ‌

  按照這樣的速度,特斯拉用不到兩個月,就能完成美國電網預計在2024年全年11.1GWh規模的裝機部署。

  在值得驕傲的成果背後,鮮為人知的是特斯拉在技術上自我折磨的過程。

  

  特斯拉儲能,看似腳步輕快,其實舉步維艱。

  限制之一,就是它在產業鏈上的尷尬位置。

  身為集成商和電芯生產廠商,特斯拉必須一邊瘋狂壓價吸引客戶,一邊往死里卷,提升產品性能。

  所以要在儲能業務上賺錢,就必須邁過兩扇門。

  第一扇門:成本。

  要知道,無論是汽車業務還是儲能業務,電池都是成本大頭。

  當年,通用造電動車比特斯拉還早。

  但就是因為電池成本太高,造了幾千輛就放棄了。

  為了少走點彎路,2015年馬斯克找到著名的達爾豪斯大學「傑夫·戴恩團隊」升級電池技術。

  該團隊的核心人物傑夫·戴恩,曾推動了三元複合正極材料的規模化、商業化,是業界公認的三元材料技術的開創者和發明者。

  他的團隊也因此被外媒譽為「全球最強電池研發團隊」。

  傑夫·戴恩

  他們合作的核心目標,就是讓電池的成本更低。

  當然,是在讓電池壽命更長、能量密度更高的前提之下。

  最終,傑夫·戴恩團隊幫特斯拉研發的電池,循環周期可達到5000次左右,對應電動汽車行駛壽命超過100萬英里(約為160萬公里)。

  根據外媒electrek的測算,這些研究讓特斯拉的電池成本降到了100美元/kWh。

  而同期松下動力電池的成本約為111美元/kWh,寧德時代約為150美元/kWh。

  然而此時特斯拉的面前,還有另一扇門,那就是產能。

  這是更難闖的一關。

  2019年4月,馬斯克在電話會上指出,超級工廠生產電芯的速度太慢,極大地限制著Model 3的生產,將不會再投錢。

  這段發言的依據,是特斯拉電池實驗室對全球上百種成熟電池產品的拆解和追蹤。

  馬斯克認為,超級工廠的產能瓶頸,是因為遇到了技術短板,需要的是外部支撐。

  一個月後,特斯拉以2.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電池技術公司Maxwell,溢價高達55%。

  這為特斯拉帶來乾電極技術,與超級電容技術。

  有外媒對比測算,在收購Maxwell后,特斯拉的產能提升到之前的35倍。

  且電池能量密度提升30%-40%,成本基本不變。

  終於,在2019年7月,特斯拉的超大型商用儲能設備Megapack上市,主要服務大型商業和工業客戶,如數據中心、醫院和學校等等。

  這些容量高達3.9MWh的Megapack機組,只要一套就能滿足3600戶家庭1小時的用電需求,或給65台後輪驅動版Model 3充滿電。

  只要地方足夠大,Megapack就能像拼積木一樣無限擴容。

  比如將200台Megapack組裝在一起,能點亮整箇舊金山6小時。

  但特斯拉雖然技術跑得快,卻沒躲過產能魔咒的一再糾纏。

  自2019年正式推出以來,特斯拉的Megapack一直都供不應求,交貨周期一度被推遲2年。

  比如在特斯拉官網上,2023年8月的Megapack訂單,交貨時間就被延遲到2025年二季度。

  為了補齊產能短板,特斯拉與寧德時代合作,用它的電芯來裝配Megapack。

  有業內人士推測,這是迂迴政策,可能只是在為特斯拉自產4680大圓柱電池的新版本爭取時間。

  但產能難題一天不解決,特斯拉儲能就無法開足馬力賺錢。

  數據顯示,2023年特斯拉總營收是967.73億美元。

  而儲能板塊卻只有60.4億美元,只佔到總業務的6.24%。

  

  特斯拉儲能的快速崛起,實際上是時代與人的共同作用。

  在歐美國家,地廣人稀,電網穩定性和協調性都相對較差。

  加之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展飛快,其峰谷難調的特性,更加快了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儲能產業的政策推動。

  美國能源部 (DOE) 曾指出,美國目前擁有7.8GW的電池儲能,到2025年將擴大到略高於30GW,商業儲能的容量預計將增加兩倍。

  另有來自彭博社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儲能電池的市場需求將達到1000GWh,市場規模達1.2萬億美元。

  高可靠性的儲能設備及服務,是剛需且急需。

  所以就算產能跟不上,特斯拉也要搶奪先發優勢,一邊整合技術,一邊搶奪市場。

  1、縱向整合,搞定上下游產業鏈

  在產業鏈的縱向,特斯拉不僅收購了電池製造公司Maxwell。

  還在2015年收購模具公司Riviera Tool;

  為獲得電池陰極技術,收購加拿大公司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

  在2021年,繼續收購電池負極材料技術公司 Sillion;

  ……

  一共十幾家公司,每一個都為特斯拉儲能的自有產業鏈添磚加瓦。

  最遠端的一家,是太陽能板生產企業SolarCity。

  2016年,特斯拉收購太陽能組件生產商SolarCity,以求掌握太陽能電廠核心技術。

  這讓特斯拉在得州超級工廠92.9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上,裝配了70000塊太陽能電池板,是全球最大的屋頂太陽能設施。

  2021年4月,特斯拉正式宣布,家用儲能設備Powerwall與太陽能板不再分開銷售。

  而在2022年的財報會議上,馬斯克指出:推進可持續能源未來的三大支柱,分別是電動車、太陽能/風能、以及固定儲能。

  而這三張王牌,已被特斯拉收入囊中。

  在主要戰場之外,特斯拉的垂直整合戰略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那就是中國。

  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工。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工現場

  它是特斯拉在美國以外首個儲能超級工廠。

  位於特斯拉超級工廠旁邊,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4.5億元,計劃於2025年一季度實現量產。

  

  有業內人士推測,特斯拉的這一部署,是看上了中國儲能領域的完整產業鏈。

  因為中國的儲能企業,如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瑞浦蘭鈞等,已經將集裝箱型儲能設備的儲能容量,提高至6MWh。

  這一指標,要遠高於特斯拉Megapack的3.9MWh。

  合作,就是降低未來競爭難度的最優解。

  2、橫向擴張,在全球尋找大客戶

  當整條產業鏈的技術掌握在手裡,特斯拉將業務橫向鋪開,擴大到全球各地。

  這其中,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客戶是最多的。

  有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特斯拉的Powerwall裝機數量,比道路上跑著的特斯拉汽車還多,占特斯拉在全球總裝機量的近12%。

  而就在今年7月21日,特斯拉位於法國的最大儲能項目開工建設。

  

  項目位於法國南特-聖納澤爾港,預計將為附近17萬戶家庭提供兩小時的電力供應。

  而在挪威,特斯拉彷彿擁有統治性力量。

  挪威街上跑的電動汽車裡,有60%都是特斯拉,超過11萬輛。

  

  特斯拉在挪威部署的2000個充電樁,在美國賣7萬美元/台,到挪威就砍掉一半價格。

  而且所有充電樁都是政府花錢,居民免費使用。

  挪威政府還曾宣布,要在2025年停止所有化石燃料汽車的銷售。

  現在,特斯拉的客戶遍布全球65個國家,其中在17個國家中有大客戶,很多都是政府單位。

  今年6月14日,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指出:「特斯拉在儲能領域的業務增長迅猛,年增長率將達到200%至300%。」

  市場需求造勢,特斯拉乘勢。

  這背後,各國政策功不可沒。

  也是雙向奔赴的結果。

  值得全球的技術型企業,再學一次。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8 15: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