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飛了! 沉寂20年後 東北大爆發! 真的支楞起來了

京港台:2024-6-27 04:46| 來源:智谷趨勢 | 評論( 50 )  | 我來說幾句

起飛了! 沉寂20年後 東北大爆發! 真的支楞起來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東北,真的支楞起來了!

  如果說四十多年前發財的機會是深圳,那今天,東北,也許就是下一個深圳。

  別不信,你印象中的東北也許是這樣的:GDP排名集體大倒退、出生率墊底、老齡化率最高、人口流失嚴重……就連《漫長的季節》里的最後一幕,也是「往前看,別回頭」。

  「東北振興」口號喊了20年,財政投入十多萬億,東北卻似乎像一頭冬眠的巨獸,氣息沉沉,看不到動靜。

  但是,今天的東北,卻是這樣的:

  吉林連續兩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全國第一!

  遼寧連續5個季度經濟增速高於全國!

  東北的「三駕馬車」都起飛了,出口一騎絕塵把長三角、珠三角甩不見影子!

  吉林、遼寧喜提2023年人口凈流入4.34萬和8.6萬!

  據說,現在的東北,廣東人、浙江人、江蘇人都湧進來了,「天天都能見到新面孔」,因為確實賺錢。

  從人口到GDP,從冰雪到外貿,從內陸到出海口,東北,正迎來全面復甦。

  1

  東北「老鐵」,最近相當給力。

  先看GDP增長。今年一季度,東三省GDP總額130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43億元,集體增長超3.5%。

  其中,吉林表現最為亮眼,連續兩年一季度經濟增速都是全國第一!今年是6.5%,高於全國1.2個百分點,去年8.2%,高於全國3.7個百分點。

  如果說第一年還是低基數帶動高反彈,那連續兩年第一總沒法反駁了。

  東三省中經濟體量最大的遼寧,今年一季度同樣以5.4%的增速,跑贏了廣東、河南等大省,超過全國平均線。而這,已經是遼寧連續5個季度高於全國。

  再看人口增長。

  這些年,東北人都只想往外走。從「六普」到「七普」的十年裡,東北人口減少1101萬,相當於直接消失了一座城哈爾濱。

  但現在的東北,居然也被人們用腳投票啦!吉林、遼寧分別結束連續12年、11年人口凈流出局面,在2023年都迎來正增長。

  拿吉林來說,自2011年以後一直處於人口凈流出狀態,每年人口凈流出在15萬以上,有時甚至高達30萬至40萬。但2023年,人口凈流入4.34萬!

  遼寧人口流入更加喜人,2023年凈增8.6萬。

  雖然人口的凈流入,並沒有完全抵消東北地區高老齡化、低出生率帶來的人口自然負增長,但良禽擇木而棲,人口自主選擇的動向,才更加反映出人們對一個地區當下及未來發展的信心。

  那究竟是什麼,讓「孔雀東南飛」變成了「東北飛」呢?

  我們常說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東北都有了令全國人民羨慕的表現。

  投資方面,東三省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跑贏全國,吉林同比增長6.3%、遼寧同比增長9.3%、黑龍江同比增長15.9%,高於全國11.4個百分點!居於全國第四。

  

  消費方面,一場從去年底火到今年初的冰雪熱,席捲整個東北,東北像寶藏地被重新發現。

  令人意外的是,最吸金的居然不是有「爾濱」的黑龍江,而是吉林和遼寧。2023年,黑龍江接待國內外遊客人次2.1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215.3億元,結果吉林實現了3.1億人次、收入5277億元,遼寧5.1億人次、收入5022.6億元,妥妥的「悶聲發大財」!

  更亮眼的當屬外貿了。2023年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不是長三角,也不是珠三角,而是東三省。

  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東北地區的出口增長了6.5%。而全國的增速才多少呢?0.6%。也就是說,東北的增速是全國的足足十倍之多!

  今年前5個月,東北地區的進出口規模更是連續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和5000億元三大關,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4.5%。

  可以說,東北的「三駕馬車」都起飛了,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2

  「東北振興」了20年都難見起色,怎麼一下就「起飛」了?答案是,時代的風口來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東北的這棵大樹,還是俄羅斯。

  這兩年涉俄生意有多好?最近我的一個東北朋友辭職了,在去非洲開金礦和去俄羅斯賣服裝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

  環球時報的一段記者手記,更是生動地記錄了和俄羅斯做生意的盛況:

  一名長期紮根在海參崴的中國商人,疫情前,他主要做俄羅斯糧食出口中國,也做點物流、旅遊什麼的。俄烏衝突爆發加中國通關后,隨著歐美企業的撤離,用他的話就是「俄羅斯各行各業簡直全是市場空白」,於是他的業務迅速擴展到了汽車設備、瀝青、有色金屬、工程機械、液化天然氣等領域,簡直「原地起飛」。

  據他說,現在一年的流水比戰前漲了200倍也不止!

  另一個大哥做木材生意的……他感觸最深的是,以前做俄羅斯生意的以東北人為主,這兩年,廣東人、浙江人、江蘇人都湧進來了,「天天都能見到新面孔」,因為確實賺錢。

  

  俄羅斯人在東北,圖源網路

  民間充斥著賺錢進賬的聲音,賣包子的、鞋子的、列印紙的都聽者有份,就連中醫都開始把洋人脈了。

  海關的數據,也一次次刷新歷史的記錄:

  202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破紀錄的2401億美元,同比增長26.3%,而原定目標是2000億美元,直接提前超越!

  緊挨著俄羅斯的東北,吃下了最大的一塊蛋糕:

  2023年,黑龍江對俄進出口總值210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5%,位列全國第2;

  吉林對俄羅斯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1.5%;

  遼寧同比增長58.6%,均遠高於全國。

  拿中俄貿易增長最快的汽車板塊來說:

  2023年,中國對俄羅斯的汽車出口增長了五倍,達到80萬輛。讓中國車一舉拿下俄羅斯一半的市場(49%),而韓國、日本、歐洲的品牌汽車份額都已降至4%左右,美國品牌汽車的份額更是僅為1%。

  背後助力之一,正離不開東北。畢竟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就誕生於長春,長春市汽車集群,更是全國45個先進位造業集群中,唯一一個以單一城市申報的綜合性汽車產業集群。

  站在琿春口岸,你可以看到不僅僅小轎車、SUV排隊過關,公交車、自卸卡車、混凝土攪拌車等專用車也等著出中進俄。

  

  在琿春口岸外等待通關的車輛,圖源:證券時報

  俄羅斯這棵大樹想抖落的金幣,只會越來越多。

  上個月,北方一號人物又訪華了,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陣容「豪華」,這次老大帶了6位副總理、俄外長拉夫羅夫、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和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幾乎把俄高層,都帶來了。

  二是,就兩天的行程,除開訪問北京,他還特意去了趟哈爾濱。

  在哈爾濱幹了什麼呢?

  我覺得有信號意義的是兩件事,出席了第八屆中俄博覽會和第四屆中俄地方合作論壇開幕式,還去了趟哈工大。

  前者說明雙方經貿合作還可以再上一個台階,用普京的話說是合作「還遠未達到極限」。

  後者我的理解是,為了安全。這也說明東北在兩國高端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突破性的大型項目方面,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比如哈工大以火箭、飛彈和太空技術研究聞名,是中國核能工業人才的搖籃。

  還有一個令人意外的:圖們江的開發。中朝俄三國就共同開發圖們江航運達成一致。

  最高興的想必是吉林,算上去年「鬆口」的海參崴,那麼吉林將迎來兩大出海口!

  

  

  在左圖的防川,距離吉林省琿春市中心城區約60公里,是我國唯一與朝鮮、俄羅斯交界的地方,從防川村到圖們江出海口,距離不過15公里。

  這意味著吉林的糧食、木材、煤炭,以後不論是運到中國東南沿海還是日本、韓國、北美,都將更便捷。根據媒體報道,吉林此前借道海參崴出海,光運輸時間便可以節省2-4天,僅煤炭運輸,一年就可以省下6000多萬元運費。這次圖們江的開發,遠景值得期待。

  不過圖們江河道淤塞嚴重,加上俄朝鐵路大橋高度有限,大船暫時難以直接通航,下一步的進展還得看北邊的誠意了。

  站在更長遠的角度看,東三省和大俄的合作還很多。不論是去年還是今年的中俄聯合聲明,小到邊境線上一個窗口的建設,大到關乎兩國安全的大國重器、能源建設、糧食儲備,東北都站在了風口上。

  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東北的歷次崛起,都與國際局勢的變動緊密相連。

  1896年,俄國獲取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許可,隨著一條東清鐵路(即大清東省鐵路,也稱「中國東方鐵路」)開通,俄商一邊將中國大量的廉價原料和農產品輸送國外,一邊帶資入局,開發東北。

  這件事的意義從當下去理解,差不多可以形容為「第一個高鐵節點」,拉動著中心城市哈爾濱一舉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新中國成立以後,蘇聯援華156項工程,落戶東北的便有54個。大批國家重點發展的重工業部門,如鋼鐵、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力、軍工等聚集於此,直接讓東北被捧為「共和國長子」,成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

  這一次東北再度回春,同樣離不開北方鄰居的「向東看」。這種勢頭,短期內並不會結束。

  看看這次普京的訪問路線,先是中國,再是24年來首次訪問朝鮮、7年來首次訪問越南,背後當然不是巧合,朝越兩國都曾在冷戰時期與其建立過「特殊關係」。

  所以,從俄羅斯的策略來看,「向東轉」只會加強,不會減弱。那麼東北地區的春意就只會更濃。

  地利之外,天時也恰如其時偏愛東北。全球氣候變暖,給東北經濟加了把油。

  氣象部門數據顯示,東北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31℃,高於全國,受夠了冷氣的老鐵們,要開始慢慢接受越來越溫暖了。

  中俄合作的北極航道,或成最大贏家。過去還只能通航7月到10月的三個月,如今已經延長到6到11月的五個月。而研究表明,到2030年,北極可能會沒有海冰,從東北出發的集運班輪,可以任意穿梭在北極了。

  不過,東北的弱點也是如此明顯,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制於國際局勢的影響,就不得不避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魔咒。

  比如1969年珍寶島事件后,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集結了百萬重兵。為了應對複雜的國際局勢,一段長達十餘年的新三線計劃提速,東三省拚命拆分自己的工廠、設備、項目,到1979年為止,東三省向內陸省份累計遷移單位200多個,項目300多個。現在身處湖北十堰山區的中國二汽,正是由吉林一汽援建。如此,「大後方」是建立起來了,東北也被掏空了。

  不被外部牽著鼻子走,增強內生動力,才是東北的長期之道。

  只是這一次,東北準備好乘勢破局了嗎?

  拿最關鍵的人口來說。雖然今年吉林、遼寧都釋放出了人口凈增長的信號,但是東三省的疊加高老齡化率、低出生率,東三省人口還是持續減少。

  瀋陽和長春雙雙喊出了衝擊「千萬人口」的口號,並把實現目標的節點定在了2025年,也就是明年。現在瀋陽920.4 萬人,長春910.2萬人,離千萬人口只差一腳油門。但是去年他們的人口增長規模都沒有超過10萬人。

  兩地對於人才拉攏,也拿出了最大誠意。比如瀋陽今年已經宣布取消積分落戶、高中畢業生可直接落戶、租房即可落戶等舉措,包括畢業生的近親也可直接落戶。

  人口之外,產業結構的單一,固化的體制思維,也是「失落」的東北避不開的痛處。

  這幾天,一篇《沒有編製,談什麼戀愛!這還是21世紀嗎?》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說的正是東北:體制內只找體制內的,體制外的無論男女,有沒有錢,都面臨婚戀危機。東北青年沒有選擇,只有逃離。

  為什麼會這樣?

  東三省的國有經濟佔比非常高,黑龍江省甚至過半,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這裡的企業又多是重工業。

  於是,長期的、佔主導的、缺乏靈活機制的體制內生活,漸漸磨平了東北老鐵的鬥志,對於「老鐵」們來說,追求平定安穩的,留在家鄉,追求大千世界的,遠走他鄉。

  但歷史的進程,總是大於個人微渺的選擇。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上一輪,東北成了落下的那一個。這一輪,也該輪到東北了。

  天時地利人和集結在這片土地上。東北,不想再窮了。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4: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