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生就業現在比本科生還難 還值得讀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2020年,在教育部發布18.9萬名碩士研究生擴招計劃半年後,陳維與377萬人一同加入考研大軍,並成功「上岸」河北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
在河北縣城老家,陳維一直是「別人家的好孩子」。從小升初開始,他就如踩天梯一般往上爬。在他中小學同學中,能考上一本院校的已是極少數,像他這樣能最終獲得研究生學歷的更是屈指可數。
大四那年,某環保企業給陳維同學們開出的薪資普遍為5000元/月。這遠低於他的薪資預期,考研成為了他最終的選擇。同一年,約1/3的班級同學也加入考研大軍。
可延遲的就業焦慮在3年後還是來了。
今年春節后,陳維以至少8000元/月的期望薪資陸續投出去80餘份簡歷,大多數都石沉大海,少數能獲得面試通知的offer(錄用通知)也並不理想。
在頻繁和環保公司人力專員以及同學溝通過程中,他發現,同專業本科生更容易拿到合適的offer,研究生因更多想進入對口的科研機構,反而工作方向更窄、找工作更難。即使研究生將簡歷投向對口的企業,企業也更傾向於招收「更便宜」的本科生。很多企業告訴陳維,公司無法培養研究生,在專業對口的環保工程師和安環專員等崗位上,本科生的技能就已足夠了。
截至5月中旬,陳維所在班級中20多個有意向找工作的研究生成功拿到offer的同學不足10個。
與同類院校本科生就業相比,研究生就業開始出現倒掛的情況,特別是在非「雙一流」的高校中,這些學校的研究生沒有好學校的光環,但學歷又處在金字塔頂部,也是整個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的大多數。
智聯招聘於3月下旬至4月中旬針對2024屆畢業生調研形成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今年普本(註:非雙一流本科院校)院校的碩博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33.2%,較去年下降17個百分點,同時也低於普本院校本科畢業生的offer獲得率43.9%。
這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現象。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從智聯的長期觀察來看,碩博的求職進展一直以來都好於本科,直到今年呈現出本科更好的態勢。這一態勢在普本院校中更為凸顯,去年普本碩士的offer獲得率為50.5%,高於普本本科的46.6%。
企業的權衡
招聘了幾年應屆生,「寧花5000元/月招本科生、不花7000元/月招研究生」成為了張濤的經驗之一。
張濤是一家國企下屬的中型水務公司總經理。他說,水務行業發展至今,技術門檻已經比較低,技術上也很難有大的突破,企業科研投入很少,對研究生的需求量自然銳減。當前企業更需要能堅持在一線崗位、薪資約為5000元/月的基層員工。
張濤所在的行業「吃的是財政飯」,因地方政府財政緊張,最近張濤一直在處理企業大量的應收賬款問題。他說,從地方政府以及同行給的反饋可以看到,大家對於接下來的水務行業市場預期較謹慎,因此公司對應屆生需求尤其是成本更高的研究生需求相比以往會進一步減少,現在企業招應屆生更多只是為了完成被安排的容納就業指標。
張濤管理的這家近3000人的公司中,約80%為一線工作人員,管理層人員則佔10%—20%。進入公司的本科生大多需要經歷基層倒班式的鍛煉,然後再逐漸朝著技術人員、廠長的方向發展。
張濤說,目前學歷內卷,研究生工資待遇不會太高,但一線工作崗位也不太喜歡招研究生。因為很多研究生心理預期更高,流動性也更高。而普通的一本院校甚至優秀的二本院校畢業生已能滿足用人需求,流動性也會更低。
這不是水務行業僅存的現象。在幫助企業進行校招時,科銳國際校園招聘業務總監安慶的感受是,近幾年,研究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和規模不斷提高,明顯大於市場的需求。如果企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人才選拔時會更傾向於招聘碩博生。但大量企業釋放的崗位需求,本科生個人能力與就能與之匹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從經濟發展現狀看,目前碩博士的人才供給尤其是學術性的碩博士已經超過了社會需求。」
李強表示:「面臨不確定的宏觀環境,企業更傾向於降本增效。在能力大致相當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於招聘對薪酬預期較低的普本本科畢業生。」
李強觀察到,初創、小微和對實踐經驗要求高而學歷要求低的企業,更願意招本科而非碩博人才。其中,初創、小微企業通常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對人才的需求較為靈活多樣。由於資源和預算的限制,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招聘成本較低、能夠快速上手並適應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的本科畢業生。
智聯招聘調研數據顯示,2024屆已簽約的畢業生中,36.8%的本科生簽約了小微企業,高於碩博畢業生6個百分點。
現實中,中小微企業又在吸納新增就業中扮演著「主渠道」的角色。截至2022年末,中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佔全部企業數量的9成、從業人員佔全部企業從業人員的8成。因此,小微企業的招聘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市場整體招聘特點。
擴招「後遺症」
企業招聘研究生意願降低的同時,整個就業市場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龐大研究生群體。
2020年3月教育部提出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研究生教育招生規模從前一年的91.7萬人增至110.7萬人,同比上漲20.7%。2019年至2023年,四年時間中國累計培養研究生數量就從近800萬人上漲至1100餘萬人,且目前仍在以超100萬人/年的速度上漲。
數年間,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考研大軍。2021年至2022年,考研市場上甚至掀起了一波從「雙一流」高校向普通高校的「逆向考研」的熱潮。
就業市場獲得短期調節的另一面是,研究生擴招為3年後研究生畢業數驟增以及高學歷人才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埋下伏筆。2023年,研究生畢業數從86.2萬人跳漲至101.5萬人,遠高於此前約5萬人/年的漲幅。2023年,在北京市28.5萬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人數甚至首次超過本科生。
研究生數驟增的同時,2023年就業市場景氣程度並沒有相比2020年明顯好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16~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包含在校生)就屢創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新高,各月數據均高於2020年同期水平。
安慶說,近兩年,企業招聘研究生的熱情並沒有伴隨著考研熱情的上漲而同步上漲。在一些特定行業和專業上,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月薪差別可能在數百元以內。
在安慶看來,研究生的慣性思維在短時間內可能還較難改變。一方面,研究生對就業大環境的敏感程度相對企業方更低,認為現有薪酬漲幅與過去兩三年的學習付出不匹配;另一方面,許多學生的家長和老師期待讀研后的學生能獲得更好的工作,研究生因此背負了較大壓力。
智聯招聘調研數據顯示,2024屆碩博畢業生的期望月薪(12083元)遠高於本科生的期望月薪(6898元)。「現實環境與心理落差導致研究生們在求職時高不成低不就,但隨著待業研究生增多疊加新一屆研究生進入就業市場,研究生就業壓力會如滾雪球般進一步擴大。」安慶表示。
熊丙奇說,受社會層面學歷高消費、唯學歷論的導向影響,大量本科生潛意識裡認為考研后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但現在必須結合現實的社會需求來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否則必然導致碩博士就業形勢進一步嚴峻、學歷進一步貶值。
研究生還值得讀嗎?
今年畢業季,山西某雙非院校機械專業的宋雨成為了一名典型的碩士研究生教育受益者。
他拿到了寧波一家民營企業月薪超萬元的offer。
宋雨的同學中九成以上都拿到了保底的offer,整體薪資在8000元/月左右,相比本科階段提升顯著。在應聘時,對口企業大多會明確將本科生跟研究生的薪資待遇區分開。
本科求職時,因為學校和學歷問題,宋雨曾四處碰壁。他說:「相比於本科生,機械專業研究生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的技能水平上。這是企業願意給出更高薪資的最根本原因。」
從事高端數控系統研發過程中,因薪酬競爭力有限,華中數控就一直面臨創新型研發人才招聘效果不理想的局面。主要分管人事工作的華中數控黨委副書記李軍表示,機電一體化、自動控制等對口專業的碩博研究生更能勝任研發類崗位,但他們一直是高科技企業競相爭奪的人才資源。相較於當下一些熱門行業企業,華中數控作為製造業企業在招聘研究生方面的難度更大,這部分應屆生的就業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2024屆校園招聘中,華中數控收到的研究生簡曆數量較往年增長約15%,但接觸研究生過程中,可以看到應屆生大多熱衷於考公、考編、進國企,更追求職業和收入穩定性,因此即使拿到民企offer也不會急於簽約,而是進行多番篩選比較。
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在就業上仍有不同的表現。所以,許多本科生也在猶豫,研究生還值得讀嗎?
今年以來,中國傳媒大學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老師杜迪就經常接到來自學生的就業諮詢,而他給學生提出的首要建議是「需要更加務實,在當前經濟恢復不理想的情況下,盲目追求錢多或離家近的工作根本不現實,最終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
杜迪表示,不管是否考研,個人終究需面對就業這一關。因此個人在本科階段就需對相關行業就業信息有豐富了解,最終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並分析相關崗位需要具備的條件。如果本科學歷就足夠支持自己獲得理想工作,盲目跟風考研就沒有意義。
安慶的建議是:如果研究生階段給個人帶來的技能提升不明顯,也需要慎重考慮考研。對於理工科類的學生,研究生階段的深造可能讓個人技術水平更上一層樓,企業也會願意雇傭這類人才;而管理類、語言學類、哲學類等傳統意義上的文科類學生,可能會面臨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就業技能上差別不大的困境。比如企業行政、人事等通用型職能崗位,大量專業技能需要進入企業后重新培養和塑造。企業出於用人成本考量更願意雇傭本科生。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政策層面也在引導研究生更緊密地結合就業市場。2023年12月,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任友群表示,教育部將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
5月下旬,在學校輔導員催促下陳維開始尋求跨行就業。採訪前幾天,他完成了一家餐飲企業管理崗位的面試工作,而現在仍在等待對方第二次面試的通知。
陳維說:「雖然家裡和自己都有學歷變現的急迫感,但經歷了3年研究生的學習,目前暫時不會降低工作期望。如果校招階段還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只能通過社招繼續尋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