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剽竊:紐西蘭剽竊了中國的獼猴桃?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5月13日至24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各成員國代表在該組織日內瓦總部參加為期近兩周的外交會議,就擬議的「關於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遺傳資源相關傳統知識的條約」進行最後階段的談判。該條約旨在遏制「生物剽竊」行為。不過,談判各方在如何確定生物來源問題上存在諸多分歧,例如: 生物具體指什麼 ? 是網路上可以獲得的生物資料庫還是實體生物?來源國如何確定?如果一個生物在多個國家存在如何確定其來源?因此周一的談判最終是否能夠達成一致至今依然是一個懸念。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來聚焦生物剽竊的定義問題,中國國內有媒體報道說,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中國也是遭受「生物剽竊」的受害國,「比如說雲南的獼猴桃,到了紐西蘭稍加改進,變成奇異果。目前,紐西蘭奇異果出口量占國際市場70%的份額,而原產地中國卻分文未獲。「
不過,上述案例是否屬於生物剽竊的範圍?對國立台灣大學農學系的退休教授郭華仁先生來說,類似的農作物從一國被移植到他國的現象並不屬於生物剽竊的範圍。
他解釋說:一個栽培的農作物從歷史上來看都是從無到有,中國有許多農作物被移植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同樣,中國也吸納了世界上別的國家的農作物,比如說,小麥,大米等作物都不是源自中國的植物,所以,農作物從一國移植到他國並不屬於生物剽竊的範圍。
就拿獼猴桃而言,這肯定是源自中國的水果,紐西蘭從1920年代開始種植,並且從五十年代開始進行大規模種植與商業推銷,將一個本來無人知曉的水果變成一個全世界人都喜歡的水果。當然,這其中經過了品種的改良,以及對名稱的改變,使用紐西蘭的奇異鳥的名字來命名,紐西蘭絲毫沒有提到它的中國來源。之後獼猴桃又回銷到中國去,因為中國雖然是獼猴桃的故鄉,但卻並沒有大規模的種植,今天中國又從2000年代開始種植紐西蘭培植的獼猴桃,中國還是全世界獼猴桃產量最大的國家,而紐西蘭卻不過是13 %而已,所以,從獼猴桃的移植故事來看,其實中國是從中受益的國家,而且,這並不是一個生物剽竊的案例。而且,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就農作物的專利問題公布了明確的法規。
法廣:那您能夠舉一個典型的生物剽竊的例子?
郭華仁教授 : 通常生物剽竊涉及的是有藥用的物種。比如說非洲國家的土族人有一種野生的植物,在某方面有特殊的療效。該植物被西方國家的製藥廠研製成藥品,但卻並沒有知會這一植物的原產地的非洲部落,更沒有給予任何形式的經濟補償。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生物剽竊的例子。
郭教授還介紹說,之所以會造成生物剽竊,主要是由於南方以及北方國家在生物科技技術上的落差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往往位於溫帶地區,在物種上並沒有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地區的國家那樣得天獨厚。他認為有必要達成一個保護生物資源的國際性條約。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僅僅依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一個機構或許並不足以解決問題,而且,發展中國家或許應該首先從完善本國的生物資源保護立法,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的應對生物剽竊。
非常感謝台大農業系退休教授接受法廣的專訪,法廣將在談判結束之後,再請專家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