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市生意大跌7成 老人都跑深圳買菜 店家哭慘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近年來,香港人北上購物已然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特別是在復活節這樣的長假期間,大批香港人紛紛穿過邊境,來到深圳,尋找那些在香港難以覓得的「物美價廉」的商品。
這一現象,不僅僅是個體消費行為的變遷,更是跨境經濟活動的生動寫照,背後蘊藏著深刻的社會與經濟意義。
香港媒體《星島》記者跟隨一對年長夫婦的深圳「掃貨」之旅,揭示了港人北上購物的新趨勢。
這對夫婦的行動,可謂是精打細算的典範。
他們不僅利用了長者乘車優惠,即使家在西九龍,來回蓮塘口岸僅需8元。
更是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城中村」和橫街窄巷中的小販攤檔及特價超市,其中的物品價格之低,令人咋舌。
例如,在東門老街的一個特價超市內,原價199元人民幣的商品竟然低至29.9元出售,這種打折幅度在香港是難以想象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北上購物,深圳的許多商家也開始逐漸將目標客戶鎖定為這些「賺錢」而來的港人。
從高女士一行的經歷看,不僅是超市,連街市和食店也因港客的增加而生意興隆。
他們坐著免費巴士到蓮塘坳下村街市,這裡超甜的新鮮沃柑每斤只售5元,一斤的潮州滷水鵝只要50元,而港人最愛的脆皮土豬燒肉只售25元一斤。
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在對兩地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這種北上購物潮同時也對香港本地的商家造成了衝擊。
北區街市的生意額大幅下滑,原本繁忙的市場現在人影稀疏,檔主們的苦惱之情溢於言表。
他們指出,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直接導致了香港市場的蕭條,生意額比疫情期間還要差,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此外,內地支付方式的便捷也加劇了這一趨勢,使得更多的香港人選擇在內地消費。
檔主們的呼聲中,透露出他們對未來的擔憂,甚至有人希望政府能夠實施「離境稅」,以減少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
從這一系列現象可以看出,消費者的確是最精明的。
「物美價廉」是他們選擇購物地點的首要考慮因素。
在這個基礎上,香港人北上深圳購物的趨勢,既是對香港本地商業環境的一種挑戰,也是對深圳商業機會的一種探索。
在這樣的跨境消費行為中,消費者用腳投票,展示了他們對價格敏感度的極致追求。
這一現象同時也反映出兩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及消費環境的差異。
香港的高成本經營環境和高物價,使得許多普通消費者難以承受,從而選擇到成本更低的深圳尋找更加經濟的購物選擇。
這種消費者行為的轉變,無疑給香港本地的零售商帶來了挑戰,也給政府和商家提出了新的思考:
如何通過改善本地的消費環境和調整經營策略,來吸引和留住消費者。
總之,香港人北上購物的現象,既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產物,也是消費者自我優化消費選擇的體現。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商家,都需要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以應對這種跨境消費趨勢所帶來的挑戰。
畢竟,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的選擇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饋。
香港街市人氣慘淡!魚檔老闆娘哭訴生意難做:捉到魚都賣不出!
香港各行業生意陷入低迷,網上更出現「全港店鋪結業關注組」,目前已突破21萬網民關注,加上有大批港人於復活節及清明節長假期選擇北上消費,本地經營環境成為近日網民關心的話題。一位90后魚檔老闆娘於小紅書表示街市生意難做,下午5時已無人幫襯準備收檔,街市早上買餸人流不再,就連大型魚檔都撐不住陸續結業,慨嘆「有苦自己知」。
90后魚檔老闆娘大呻生意難做近來本港各行各業生意低迷,甚至出現網上群組關注商戶執笠情況。 除了餐廳貼出結業告示,原來連街市檔口亦出現經營困難。 一位於柴灣漁灣街市經營魚檔的90后老闆娘,最近在小紅書分享街市實況。
從影片可見,早上的街市外人潮不再,就連平常人頭涌涌的水果店亦門可羅雀,街邊規模較大的魚檔亦結業。 街市內情況似乎更差,下午5時已無人光顧買餸,他們亦準備收檔,旁邊的檔口尚余大量魚獲,亦有其他店家已經早早收工,令老闆娘大呻生意難做,他們只好艱難地維持下去。
有網民好奇真實情況是否真的如魚檔老闆娘形容般惡劣,引來本人親自回應,表示「我們自己捉到魚獲都賣不出」。
有部份網民分析認為由於長假期關係,不少港人外游或是北上消費,導致出現冷清的場面,或只是一時情況,安慰老闆娘不用太過擔心,「我們這裡現在哪哪都是香港人,走幾步就看到一堆的感覺」、「沒辦法,節日香港就是這樣,哪裡都一樣,加油」。不少網民慨嘆近來香港各行各業都很難捱,鼓勵大家要加油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