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巴黎真唱,能讓「黑暗過去」嗎?

京港台:2023-12-8 19:13| 來源:新周刊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五月天在巴黎真唱,能讓「黑暗過去」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這次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國家只是規定了假唱不合規、假唱要處罰,但對於假唱的界定還比較模糊。這就跟抄襲一樣,我們規定了抄襲是違法、抄襲要處罰,但是沒有規定抄襲是什麼,假唱是什麼。」

  「在全世界沒人站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你們站在五月天身邊。請你們記得,當全世界沒人站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五月天在你們身邊。」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在巴黎舉行的演唱會直播中,阿信如此說道。但持續了一周的五月天假唱風波,就像這份避開要點只談感情的回應一樣,不但沒有平息風暴,反而再次成為風暴核心:

  從音樂up主@麥田農夫 發布一則對比視頻、音樂博主@聲理學 向中消協舉報五月天演唱會假唱至今,公眾所收到的每一份回應,都只是讓局面越攪越渾而已:先是遲來的聲明,再是阿信的「E6」,緊接著是巴黎的「真唱」,最後是一句「黑暗過去了」。

  

  阿信於12月6日作出回應。(圖/微博@阿信)

  簡單的一件事,卻搞得如此複雜,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從來沒有直面過問題的核心。五月天在巴黎演唱會的直播告一段落,我們找到音樂博主@范筒,和他一起聊了聊這次的假唱風波。

  新周刊 :五月天的巴黎演唱會直播,你覺得能起到多少作用?

  范 筒 :我覺得只能起到反作用。第一個反效果是,巴黎這場肯定是真唱,但大家只會從你真唱的效果,去反推你之前的表現;第二個反效果是,它依舊會給路人粉一種「你到底在幹啥」的感覺——人家問的是你之前有沒有假唱,結果你說這場要真唱?除非五月天在很早之前就定了巴黎這場要直播,屬於常規活動,否則我真的覺得還挺反效果的。

  

  五月天巴黎演唱會直播視頻截圖。(圖/微博截圖)

  新周刊 :阿信的回應中提到了E6,什麼是E6?

  范 筒 :簡單粗暴地說,E6大概是一個擅長唱高音的女性、或者極少數天賦異稟的男性才能唱到的位置,很多博主也轉發了薩頂頂、迪瑪希的唱歌片段,他們那個音都已經有點像擠出來、非自然存在的一個高音了,到那個程度,音質就比較難保障了。

  再來說實際的情況,如果要說你這次唱的是E6,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還真唱不了那麼高: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這首歌,錄音棚版本的最高音是F5,就是比E6低一個八度,高一個半音。阿信的現場有時會比錄音棚版低一個半音,也就是唱到E5,但絕對到不了E6。

  事實上,五月天大部分的歌其實都是在一個男中音、或者比男中音略高的音區,他這樣特彆強調高音,我覺得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也並不是他擅長的東西。

  

  「10拍E6」也成為了網路熱梗。(圖/新周刊)

  新周刊 :每次都會「唱這足10拍E6的高音」,意味著什麼?

  范 筒 :我覺得和大眾解釋自己唱了多少拍的意義不大,普通人看到會比較懵,不如直接說自己唱足了多長時間。因為拍子是要根據歌曲的整體速度來算的,比如你這首歌的速度是60bpm(一分鐘60拍),那10拍其實等於10秒,如果這首歌的速度是240bpm,你的10拍就是2.5秒。

  然後我聽了一下,阿信這首歌原版的速度大概是在130bpm,這樣算下來的話,他要唱足五秒的E6,那也是很困難的。

  新周:五月天的伴唱黃士傑後來說,阿信所說的E6是以鋼琴的記譜方式,《崩壞》最後的最高音是鋼琴上的E6。

  范 筒 :我不是學鋼琴的,也不是學古典音樂出身。但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一個音有多高,它就是有多高,按你唱出來的算。記譜是一回事兒,但你唱得多高是另一回事。

  

  五月天伴唱對E6的回應。(圖/微博截圖)

  新周刊 :這次假唱風波,是從@麥田農夫 發布的一則對比視頻開始的。這種鑒定方式在過去常見嗎,你覺得科學性如何?

  范 筒 :過去常見的「假唱對比」特別簡單,無非就是拿著一個完整的視頻或音頻放給大家聽,然後說你看這個歌手的嘴型跟聲音沒有對上,或者是他這一部分唱得多麼穩,聽起來更像是伴奏或者錄音棚的聲音。

  這次up主@麥田農夫 的鑒定,其實是把演唱會視頻中的人聲單獨分離出來,再把音頻放到一個修音軟體里,把人聲的音高給你直觀標記出來,我自己覺得是科學的。把人聲單獨分離出來之後,@麥田農夫 做的波形圖也讓它更直觀地呈現在屏幕上,這樣大眾更能感覺到它放得準不準、起伏大不大。

  不過也有一點可能有待商榷,就是人聲分離的那一步,可能是不科學的。因為他拿到的是「飯拍」視頻,是人聲和伴奏混在一起的,提取人聲時可能會遇到幾個問題。一是現場粉絲拍下來的音頻質量是有損失的,有些細節他可能錄不進去;還有,雖然很多軟體號稱可以提取人聲,但真正能100%做到的也很少。

  但是由於這次人聲唱得那麼穩定,按照這種程度來推算,我覺得這一小步的問題可以忽略不計,這是我的觀點。

  

  B站up主@麥田農夫上傳的鑒定視頻。(圖/B站截圖)

  新周刊 :在你看來,大眾口中的「假唱」可以分幾種情況討論?

  范 筒 :我覺得說再多,人們口中的假唱無非就是三大類:第一類就是你完全不出聲,純對口型,這個就不用說了;第二類是你確實墊了一些原聲,但自己在現場也出聲了,並且你現場出聲的聽感,明顯是要大於你墊的聲,這一類有人認為是假唱,有的人認為不算;第三類是你墊的聲明顯大於現場的音量比例,比如你墊了80%,自己出聲20%,這樣聽起來就特別不像現場的。

  網上有很多說法,什麼半開麥、全開麥這種詞,我覺得意義不大,因為它沒有固定比例,問題就在這。如果你的半開麥指的是50%還行,但現在好像只要現場出了一點人聲就算開麥了,甚至還有「微開麥」的說法,這樣很容易誤導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

  單就我自己的觀點,我其實是傾向於比較寬鬆的——完全對口型是假唱,墊音明顯大於現場真聲是假唱,除此之外,你墊了聲但不是特別誇張,我覺得可以接受。

  有一個通俗的例子:大家小時候在班裡合唱,一定有唱歌跑調和唱歌不跑調的同學,如果你讓跑調的人單獨唱,他的跑調就會特別明顯。但是如果大家合唱,你聽合唱的效果其實是聽不出來跑調的,當有多個聲音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一些不和諧的頻段會有被抵消或遮蓋的效果。

  演唱會也是一樣,如果現場有一個比較小的鋪底,它會讓你的聲音聽起來相對更穩定一些,我自己覺得沒什麼不能接受的。

  

  (圖/微博@五月天)

  新周刊 :這種現象,在國內外是「行業慣例」嗎?對於「假唱」的判罰多不多?

  范 筒 :實際上,國外爆出來的假唱一點都不比國內少,真的特別多,包括非常厲害的歌手,比如像瑪麗亞·凱莉、邁克爾·傑克遜這種,他們都被明確地曝出過假唱;還有一些搖滾樂隊也被曝出來過,比如說紅辣椒,他們的貝斯手都承認過,我就是假彈。

  但是國外的歌手有誰真正被罰了,我印象中還真沒有,反而國內罰得還多一些,比如說之前就有歌手被罰了10萬塊錢還是5萬塊錢來著(註:2009年「黃聖依個人演唱會」有兩名演員涉嫌假唱,經相關部門調查認定違規事實,對其分別給予5萬元行政處罰)。

  在我看來,這次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國家只是規定了假唱不合規、假唱要處罰,但對於假唱的界定還比較模糊。這就跟抄襲一樣,我們規定了抄襲是違法、抄襲要處罰,但是沒有規定抄襲是什麼,假唱是什麼,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最終會比較難的地方。

  新周刊 :五月天的假唱風波,業內是什麼反應?你覺得這次為什麼會鬧得這麼大?

  范 筒 :我關注的從業者中,絕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假唱,這個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尤其是出了一系列聲明之後,大部分人也覺得有點不體面了,阿信自己寫的就被吐槽得更多了。

  五月天的假唱風波,我其實不意外,好多年前就有過類似的爭議。但我意外的是這次居然發酵成了這樣。有這麼一種可能:現在網際網路比較發達了,一個自媒體人要鑒定假唱,他可以直接把歌手音準的分析圖貼到電腦上,讓大家觀看、討論和傳播,這種方式確實比早些年用一段文字鑒定「假唱」要更直接。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今年的演出確實太密集了,多個場次的音頻接連曝出,自然就形成了一個連鎖效應。

  新周刊 :有人指出今年演唱會市場復甦,商演的密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也超出了歌手的承受能力。你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范 筒 :我覺得算是有一定道理。不要說像是五月天這種級別的樂隊,我身邊有一些獨立音樂人,他們的想法也都是「過去三年沒怎麼演出,今年能多演出就多演出」。

  但我覺得演出多不多、對歌手的消耗如何,也應該跟自己的實力掛鉤、量力而行,跟你實力匹配的話那沒問題。早些年的香港歌手,也有人能在紅館連開20多場。張學友最近每個城市各種跑,以他的實力來說,我覺得不算密集。以五月天的實力,我個人覺得最多連開2天,連唱8場的場次確實誇張了。

  

  (圖/《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

  新周刊 :在這場風波中,最傷心的可能是五月天的歌迷和買票入場的聽眾了。你怎麼看一些辯解?

  范 筒 :我其實特別能理解歌迷。當你是一個粉絲的時候,其實就很難用理性去要求自己了,我覺得他們辯解也沒啥問題。我自己是披頭士的粉絲,披頭士在一場TV秀上也有過假唱,我能理解粉絲的那種反應。因為他是我的偶像,我可能就不講什麼,但如果我的偶像能更直白一點,說做了就做了,我可能會覺得更好,以後還會去看TA的演唱會。

  五月天這次的回應,我覺得不管是從一個比較功利的公關角度,還是從一個創作者的真誠角度都很失敗。我覺得對於一個從業者來說,更合適的做法可能是把現場墊聲的比例告訴大家,我到底是怎麼墊的。你可以把現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把自己的官方錄音放出來,然後告訴大家確實這裡可能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該怎麼賠償、該怎麼道歉都做,這可能是唯一的辦法。現在這樣,只會是越攪越渾。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4: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