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貼:阿根廷新總統,向中國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

京港台:2023-11-24 09:38| 來源:牛彈琴 | 評論( 11 )  | 我來說幾句

陸貼:阿根廷新總統,向中國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資料圖

  我相信,對於阿根廷新當選總統米萊,全世界都很驚奇。

  驚奇他的治國理政思路,驚奇他拿著電鋸的姿態,他是不走尋常路的,一股腦要廢除包括央行、教育部在內的很多部委,而且,阿根廷以後也不發行比索了,都使用美元……

  絕對讓世界拍案驚奇!

  當然,我們也不用迴避,不少西方媒體開始唱衰阿根廷和中國關係,因為米萊在競選中表態,要如何如何。

  這可能嗎?

  米萊肯定也看到了這一切,開始表態了。

  剛才看了一眼,米萊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強烈感謝中國領導人。

  因為此前一天,中國最高領導人向米萊發出賀電,祝賀他當選阿根廷共和國總統。

  在賀電中,中國領導人指出:

  中國和阿根廷同為發展中大國和重要新興市場國家。

  兩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各領域務實合作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阿友好深入人心,不斷推進中阿關係已成為兩國社會各界普遍共識。

  我高度重視中阿關係發展,願同米萊當選總統一道,延續中阿友好,以合作共贏助力各自國家發展振興,推動中阿關係行穩致遠,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我看到,米萊很快在他的X(原推特)賬戶上說:感謝中國領導人賀電錶達的良好祝願,我向他致以最誠摯的祝福,祝福中國人民幸福安康。

  米萊還特意分享了中國領導人賀電的西班牙語照片。

  

  可能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幾個小時后,他又轉發了一條,這次是別人對他上面這條推文的評價。大致是這樣說的:

  幾分鐘內,與中國和梵蒂岡的尷尬就得到了解決。阿根廷正在為全世界擁抱。全世界都樂觀地認為我們可以重返全球化市場,這是我們這些捍衛自由的人所期待的直髮結果。

  什麼意思?

  完全是我個人的觀點,兩條推文,這是阿根廷新總統向中國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

  1,感謝中國領導人的賀電,我也向中國表達祝福,誰說我與中國關係不好了?

  2,你看,尷尬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如果以前言語有不當,那也是競選語言。

  3,更重要的,阿根廷正在為全世界擁抱,我們沒有被世界拋棄,中國也給我發賀電了。

  我的理解,外界炒作米萊會對中阿關係如何如何,其實,米萊更在意的,是中國會對他如何如何。

  畢竟,中國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分量,尤其是對阿根廷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作為經濟學家的米萊,心裡一清二楚。

  阿根廷要大刀闊斧改革,但再怎麼改,不能沒有經濟合作夥伴。別忘了,中國是阿根廷農產品的第一大市場。

  中國領導人的賀電,情深意切,讓他也大舒了一口氣。

  很多朋友詢問,你怎麼看米萊?

  我沒有看法,這是阿根廷的內政,外交部的態度就是我的態度,哈哈。

  但阿根廷的國情確實有點特殊,通脹率超過140%,債務還在不斷高企。阿根廷人迫切希望改變,最後,選出了不走尋常路的米萊。

  米萊會成功嗎?

  我不知道,希望阿根廷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畢竟,阿根廷曾是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一度歐洲人稱讚某個人,就說「你富得像個阿根廷人」。

  但過去100年,阿根廷幾起幾落,讓人嘆息。

  最後,具體到中國和阿根廷關係,還是簡單三點吧。

  第一,肯定會有變化。

  這個世界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換了一個總統,而且是非常不一般的總統,一點變化沒有,肯定也是不現實的。

  肯定還會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期。

  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擁抱變化。世界那麼大,國家那麼多,每隔幾年總會有政權更迭,我們要理性看待這些國家的變化,可以加強研判,但沒必要一驚一乍。

  第二,必定還會合作。

  我前面已經說了,米萊應該已經釋放了強烈的信號。而且,競選語言,我們有時也別太當真。

  我看到有外媒就分析,米萊正在採取措施,來緩和自己以前激進的觀點。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馬上要當家的米萊,我相信,更能體會到中國這樣的夥伴的寶貴。

  

  第三,我們更要淡定。

  淡定看待世界風雲變幻,淡定看待各國政權更迭。我前面說了,具體到中阿關係,外界炒作米萊會對中阿關係如何如何,其實,米萊更在意的,是中國會對他如何如何。

  我們就要做這樣的國家,不指手畫腳,尊重其他國家選擇,上下同心,發展好自己,讓全世界都需要,全世界都尊重,全世界都想交往。

  被別人需要,別人就更知道中國的好。

  這個世界,畢竟國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是永遠的利益。

  當然,對於米萊,我們還是繼續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未來幾年的阿根廷,肯定非常精彩,比阿根廷足球還要精彩。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1: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