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作戰視頻里,為什麼只有梅卡瓦,不見以士兵?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大家好,我是烏鴉。
如今,以色列國防軍已經與加沙的哈馬斯等武裝戰鬥了一個來月。但戰場的畫風可以說十分詭異,在雙方拍攝的作戰畫面中,幾乎都看不到敵方的「活人」,甚至也很難看到敵人的屍體。
從宏觀上說,以軍確有推進,哈馬斯還能刷火箭。微觀上說,哈馬斯給出的可視材料中,有數量相當可觀的偷襲以色列裝甲裝備,以及少量的無人機、火箭彈等突襲扎堆以軍士兵的場面;以方發的東西就比較迷惑了,以至於被大家連連吐槽:「我都不知道這把狙在架誰」、「天兵散步集錦」、「跟空氣哈馬斯大樓哈馬斯鬥智斗勇」……
在加沙陣地的以色列軍隊
通常來說,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對戰爭發展方向有著很大的乃至決定性的影響,這次衝突雙方在軍事裝備上呈現出絕對的代差,哪怕在數量上也不是一個級別,落後的哈馬斯一方不僅戰略迴旋空間小,壓根沒有戰鬥機、主戰坦克這類先進裝備,其常用重裝備也就各種無控火箭彈、迫擊炮,單兵攜帶型導彈都是稀罕物,那麼哈馬斯是如何憑藉這些落後裝備與以色列國防軍打得有來有回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哈馬斯對手頭這點有限且落後的武器裝備的應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1
我們先說載具,哈馬斯手頭鮮有如裝甲運兵車等正兒八經的軍事車輛,不管是士兵機動、承載火箭炮/迫擊炮等,大多用普通摩托車、小汽車或者輕型卡車來承擔,這些載具壓根談不上裝甲防護、車載電子作戰系統這些,基本相當于軍用代步工具,要說它們的優點,那就是易於隱藏並且容易獲得。而在水上,哈馬斯部隊規模很小,只擁有少量快艇和漁船。
哈馬斯在前期的「阿克薩洪水」行動中還首次大規模使用動力滑翔傘,用自己的辦法拓展了三維作戰空間。這種輕型的飛行器讓哈馬斯武裝完成了一次低配版的空地一體進攻作戰。不過在那之後就沒有出現動力滑翔傘了,原因應該是戰場環境改變,以及沒有大量可以操作設備的士兵,短期內應該不可能再次使用這款載具。
「卡桑」火箭彈是哈馬斯運用最多的武器之一,是在極端的封鎖下產物,堪稱人類現代兵器史上最簡陋的「遠程武器」之一。
過去二十年裡這種火箭彈時不時往以色列發射。它是一種在2001年開始使用的簡易火箭彈,準確的說它是一個系列火箭彈的總稱,有多種尺寸,小型「卡桑」射程在5公里左右,而大型的「卡桑」射程超過10公里,以色列曾評價它「更多的是心理威脅,而非物理威脅」(不過當它大量密集使用時,以色列人這次也看到了實際的「武力威脅」)。
哈馬斯在2014年展示的「卡桑」火箭彈
第一代的「卡桑」火箭彈採取尾翼式設計,全長通常從0.8米到1.8米不等,採用結構簡單的單孔彈體由普通的金屬管製造而成,引燃劑用的是白糖和化肥,重量最多十幾公斤,一個人就能帶著走,射程最遠十幾公里。
價格低廉到堪比一部普通手機,全無任何制導,發射出去后,沒人知道火箭會落到哪,命中率非常感人。
哈馬斯從2004年開始發射到2023年初,上萬枚火箭帶給以色列的損失只有幾十人的傷亡。
卡桑火箭帶來的輕微損害
但這新一輪巴以衝突卻讓人發現,哈馬斯的戰鬥力和使用武器裝備的能力絕對是被外界低估了。
我們不妨來看看本輪衝突中哈馬斯使用的一些「新」裝備。
阿亞什-250火箭彈是一種比「卡桑」系列更強大的遠程火箭,彈體長度將近10米,最大射程約250千米,可以覆蓋以色列大部分地區,它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哈馬斯用這種火箭襲擊以色列大縱深目標,例如上個月13號就襲擊了以色列北方司令部,以方承認這是加沙地區射程最遠的火箭,不過它的精度還是並不高,外界普遍認為它就是伊朗Zelzal火箭彈或者是其複製品,裝備數量較少。
阿亞什-250
迫擊炮是哈馬斯另一種常用的武器,前不久還通過網路發布了用迫擊炮襲擊以色列的視頻,以及哈馬斯卡桑旅進行迫擊炮訓練的視頻,可以看出哈馬斯只擁有不超過1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有效攻擊距離在10公里內。至於迫擊炮來源,有的認為是哈馬斯自製,畢竟這種武器的技術含量不是很高,有的認為其120毫米迫擊炮來自伊朗,另外哈馬斯也有不少自製的煤氣罐迫擊炮或其他爆炸物。
哈馬斯武裝在掩體內發射120毫米迫擊炮
在與以色列國防軍作戰中,如何反裝甲是哈馬斯武裝一大難題,當前出鏡最多的是「亞辛」破甲火箭彈,現在流傳最廣的那些戰場視頻中「哈馬斯超人」們徒手爆轟梅卡瓦的,大多就是這種裝備。它的名字,顯然來源於哈馬斯的創始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
亞辛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他1936年生於加沙,12歲時因脊椎受傷導致下肢癱瘓。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亞辛隨同家人被趕出巴勒斯坦領土。亞辛曾在埃及艾資哈爾大學深造,深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想的影響,1965年加入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
1973年亞辛返回加沙后開始從事宗教宣傳和扶貧濟困的宗教福利活動,逐漸成為巴被佔領土上頗有影響的人物,被巴勒斯坦人尊稱為「謝赫」(意為「長者、老師」),也是以色列當局口中憎惡的「恐怖分子頭目」。
之後,他被以色列多次逮捕坐牢,經過不斷摧殘,亞辛大半生都癱瘓在輪椅上,但堅持過著樸素的生活,但指揮了多次針對以軍的襲擊。
最後,亞辛在2004年死於以色列方面發起的刺殺,據悉,在以軍行動前幾天,亞辛拒絕轉移避險的建議,並聲稱「成為烈士是值得歡喜的一件事」。
畫面來自巴西籍巴勒斯坦裔遊戲製作人尼達爾的
獨立遊戲《阿克薩清真寺的騎士》(Fursan al-Aqsa)
亞辛遇刺后,整個加沙籠罩在悲傷之中,而就在同一年,哈馬斯在地下作坊中手搓出了亞辛-105,以此紀念這位在加沙民眾心中的「烈士」。
亞辛的葬禮
「亞辛」就是仿製的RPG-2和RPG-7,它們在外形等方面高度相似,早期「亞辛」多使用直徑85毫米的超口徑彈藥,現在轉而使用直徑105毫米的串聯裝葯彈藥,或許是工藝和材料問題,哈馬斯生產的彈藥沒有摺疊穩定翼。
按照破甲彈的作戰原理,更大尺寸的彈藥意味著金屬射流能擊穿更厚的裝甲,串聯裝葯有助於突破坦克的反應裝甲。雖然簡陋的生產設備讓「亞辛」105彈藥的威力和射程不如RPG-7原版(其破甲深度約為600毫米),但可以肯定它完全有能力從坦剋薄弱位置將其擊毀。
製作「亞辛」的105毫米彈藥
哈馬斯武裝的反坦克手段還有很多,以色列軍隊曾從哈馬斯突擊隊員身上找到過武器使用手冊,裡面不僅標註了以色列現役裝甲武器的信息,還貼心介紹了各類反裝甲武器如何戰場運用,例如RPG-7很難從50米外突破梅卡瓦MK4M主戰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此時應該選擇彈藥速度更快的SPG-9無後坐力炮。
以色列繳獲的哈馬斯手冊
總體上哈馬斯武裝的武器裝備比較繁雜,既有各種渠道獲取的正規裝備,也有大量自製的簡易武器,近段時間的視頻顯示哈馬斯武裝手中還有一些西方武器,例如英國NLAW單兵攜帶型反坦克導彈,這些武器很可能是通過黑市購買。
至於具體來源,人們認為是烏克蘭,因為烏克蘭國家調查局在本月初公布了一份報告,從開戰至今年10月,烏克蘭丟失了超過57萬件武器裝備,涉及槍支、炮彈、便攜導彈等武器彈藥。
來源見水印
但是,這些武器裝備只有在近距離作戰時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哈馬斯囤積的這批武器就是為以色列陸軍開入加沙打巷戰做準備的。
這也可以至少部分解釋當前巴以戰場上有些弔詭的戰術圖景。
以色列在此前就已經對加沙地區展開了圍困戰術,修建了隔離牆,現階段則可以簡單概括為圍困+清剿,不管以色列給出的理由是什麼,他們的軍事行動根本就不可能區分哈馬斯和巴勒斯坦平民。
在人數、資金、科技等方面處於完全劣勢的哈馬斯武裝則採取了不同的戰術,簡單概括就是襲擾+殺傷人員/毀傷裝備,要想以哈馬斯的力量單獨摧毀以色列或者將其驅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需要在持久的戰鬥中消耗敵人,等待時機或迫使以色列人重新評估得失。
正在準備火箭彈的哈馬斯人員
不同戰術催生了不同的戰場表現,以色列國防軍早在本次衝突之前就構建了對加沙的封鎖線,衝突發生後進行了兵力加強,然後其戰術實際就是平推,驅逐或消滅目標位置的所有人,因此步兵也就是做個樣子,推土機、裝甲部隊在空襲掩護下直接開道就是了。
反觀哈馬斯一方,衝突前期有較強的主動攻擊表現,火箭彈也發射了不少,但在最近一段時間已經轉變戰術,以近戰為主。
這些戰場表現反映在雙方的宣傳內容中,以色列一方多以各類轟炸、坦克部隊推進、「鐵穹」防空系統攔截為主,而哈馬斯一方大多是一些火箭彈/迫擊炮的發射,以及哈馬斯士兵扛著「亞辛」從隧道中鑽出、或在街巷中運動打擊以色列裝甲載具的視頻。
以色列國防軍官方每日通訊截圖
2
在11月14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稱以軍已經控制了加沙北部區域,他已授權允許以軍接下來繼續軍事行動。這一說法雖然有些水分,以軍仍然在包圍圈內與不知道何處會冒出來的哈馬斯武裝人員戰鬥,例如其國防軍官網在15日的新聞稿就提到以軍在希法醫院進行「基於情報的精確行動」,但這終歸是還算是一個「告捷」(對以色列錫安當局而言),表明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實質性戰果。
在破碎街道中的以色列士兵
失去陣地對哈馬斯來說當然不是好事,但藉此把以軍徹底拖入巷戰也未必全是壞事。
哈馬斯在過去這些年構築了龐大的地道體系,這是其發揮突然襲擊、近戰優勢的基礎條件,我們現在根本搞不清哈馬斯的地道網路到底如何分佈、具體規模如何,哈馬斯領導人曾聲稱長度有500公里,或許出於保密工作,只有哈馬斯內部的關鍵人物才真正掌握整個地道體系的運轉,但可以肯定整個體系中有連通外界的通道,有生產/生活基地,存儲了大量武器彈藥以及食物、水等物資,地道遍布加沙各地,哈馬斯可以通過地道轉移和出擊。
11月3日,以軍士兵發現了一個地道入口
從哈馬斯發布的各類作戰視頻來看,他們的戰鬥意志和能動性很強,在對付以軍裝甲載具的時候,士兵們往往敢於主動出擊,貼身近戰,以此彌補武器裝備上的缺陷,當發現目標之後,哈馬斯士兵往往藉助地道、建築等隱蔽物接近到距目標幾十米的危險距離,通常會對同一個目標連續發起兩次或以上的攻擊。
例如「國防時報TV」在本月3日發布的一段視頻就很明確地顯示了這一戰術,哈馬斯士兵離開隱蔽坑道,利用視野盲區快速接近以軍坦克,並將一枚反坦克手榴彈(可能是仿製的RKG-3反坦克手榴彈)放置在坦克側面薄弱位置,拉環激活後撤回坑道口躲避爆炸,隨後接過同伴遞來的「亞辛」發起第二次攻擊並成功擊毀坦克,整個過程乾淨利落。
哈馬斯士兵安放反坦克手榴彈
與哈馬斯相比,以色列的地面部隊,執行戰術有些抽象,步坦協同似乎只存在於以軍大搖大擺散步的場景中;而真的交火,在哈馬斯攻擊裝甲車時,似乎旁邊根本沒有以色列步兵協同,所以哈馬斯戰士才能找到機會近身攻擊並全身而退。
就像本月初中國國情網曾發布過的一段以軍坦克部隊被襲擊的視頻,休息中的以軍將坦克擺在外圍作為警戒,人員和一些設備主要集中在中心,這種過度依賴視野受限的裝甲載具的警戒方式無疑是失敗的。當然,也不排除以色列軍隊未來會在實戰中鍛煉、提升自己,或者找到一個更加有效的戰術。
如同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地道戰一樣,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地道也很無奈,經常找到入口后又不敢深入,只能簡單破壞已經發現的線路,至於以色列提到使用所謂的「海綿炸彈」,以及投入軍犬深入地道作戰等手段,反正到目前沒有太多這方面的消息(其中一段被以色列「官方認證」的以軍犬襲擊地道哈馬斯視頻,假到了離譜的程度),以軍每佔領一地都會仔細搜索隱藏的地道口,以色列國防軍官網上仍以地面和空中行動的報道為主。
以色列發現一條加沙邊境的地道
加沙戰場狹窄、力量懸殊,在過去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總是與他國正規軍交戰,此次與哈馬斯的戰鬥形式完全不同,這個沒有坦克、戰鬥機的對手還真意想不到地難纏。
作為在加沙活躍了30多年的哈馬斯組織,它在當地有著不錯的群眾基礎,不然早就堅持不下去了,更不可能發展到今天能夠一次性發射幾千枚火箭彈的程度,但在擁有絕對力量優勢的以軍面前,正面對抗難比登天,畢竟整個加沙就365平方公里,根本談不上戰略縱深,要是得不到外部強有力的援助或牽制,很可能被以軍一點點消滅或驅逐。
前面說到以色列方面的戰術,根本不可能將加沙普通百姓跟哈馬斯區分開來,這也意味著,當以軍想要完成「徹底消滅哈馬斯」的目標,那意味著整個加沙同時的徹底毀滅。
當前,在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后,安理會也終於在第六份草案上取得突破,無常任理事國反對,達成「呼籲持久的人道主義暫停」的決議,然而,文本內容只是「呼籲暫停」,而以色列代表當場表示反對決議,並聲稱以方會繼續軍事行動。
所以,「批判的武器」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更何況這力度可能都算不上「批判」——這是對人類歷史的一次拷問。